匡晶
一、分析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自主意識逐漸強烈,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由于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加強了,自我意識、評價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發展,開始初步形成個人的性格和人生觀。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是對生活實踐知識、實用知識的學習。培養良好的智力品質,激發學習興趣,求知欲望和勤奮學習的精神,培養正確的競爭意識,鼓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做事情的堅持性,建立進取的人生態度,促進自我意識發展。因此必須超越知識傳遞性的學習,必須改變簡單告知對與錯的方式,必須改變成人單方面的說教,走向雙向平等的交流與開放的對話,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他能更好地接受課程、接受課堂、接受老師。
對法治專冊的講授就不能單一地依托繪本,而應該讓學生的關注力轉移到社會生活,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的范圍。
二、提煉教學目標
怎樣提煉教學目標?首先就要想清楚:為什么提煉教學目標?怎樣提煉?提煉的目標是否得當?教學目標提煉準確與否,關系著一節課的命脈。即使形式再多樣,活動設計再豐富,教學目標不準確,一切作廢。在提煉《認識居民身份證》這一教學目標時,參考了課標和教師教學用書,在針對六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情況下,遵從思政課教授原則: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展開,這樣也有利于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的講授。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1)認識知道居民身份證是記載個人身份信息的法律證件;(2)知道居民身份證的重要性和使用范圍;(3)掌握合法使用身份證的方法,保護個人隱私。這樣的設計有利于講解,更有利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理解身份證的重要性和使用。因為本節課是法治專冊內容,與生活結合也較為緊密,不需要單獨或者突兀地講述法律知識,設計“張恒同學一家游玩上海”的繪本故事,既完成了課堂知識傳授,同時也讓學生對社會生活進行了思考。
三、設計課堂活動
傳統的德育課堂呈現出的基本上都是灌輸式,而為了進一步改變德育的課程方式,探索教材新的呈現形式,一定意義上說,就是探索道德價值觀學習,法治意識形成,品德、人格形成的規律和機制。對每一課內容的活動設計都要求緊扣學生生活經驗,也就是要求包含著一條引領生活經驗的線索,設計與青少年生活貼近、青少年喜愛的活動,以在不同層面促使學生個體生活經驗得以表達、分享、交流,進而引導個體對自身經驗的反思,通過師生經驗、生生經驗的沖突、碰撞、共認等促進學生個體經驗的調整、擴展。也就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過程,形成正確的價值認同。
我的課堂活動設計是基于教學目標展開的,用一個活動解決一個教學目標的方式來進行,如活動一:說一說:(1)你是否辦理了居民身份證?為什么?(2)你覺得居民身份證上的哪些信息比較重要呢?通過活動一認識身份證是法律證件以及重要性;活動二:想一想(張恒同學一家上海游玩)請同學們解答一下張恒同學的疑問:
(1)旅途中哪些地方需要使用身份證?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使用身份證呢?(2)為什么要保管好居民身份證?你是如何保管的呢?
前兩個設問是解決身份證的使用范圍和為什么要使用的問題。再延伸三個小問題:誰可以依法查驗我們的居民身份證呢?身份證丟了怎么辦?無效的含有個人信息的身份證該如何處理?這三個問題則是解決身份證的合法使用的問題。活動三:做一做。瀏覽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身份證,通過展示我國古代身份證明、中華民國身份證明、我國1982年施行的戶口本、一代和二代身份證、現在的一些電子身份證,讓同學們了解身份證的發展史,同時指出雖然科技進步,居民身份證的制造及設計也很先進,但還是存在一些弊端。在此設計兩個問題作為拓展,(1)你覺得居民身份證設計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嗎?(2)你可以設計一個未來的居民身份證嗎?無形中要求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關注科技等內容。最后的總結延伸我覺得是設計得比較出彩的地方,融入了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讓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認同,讓他們通過生活觀察以激發愛國之志,同時也與下一課相呼應。
在國內,我們必須使用居民身份證;在國外,我們就必須使用護照,而辦理護照的重要材料之一就是居民身份證,上面有我們的公民身份證號碼,也就是護照的唯一代碼。
隨著我們國家的強大,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的中國公民將在國外走得更遠,也更有底氣,我們不光要走東南亞,更要走向七大洲、四大洋,傳播中華文化、輸出中國技術、傳遞中國崛起的聲音,讓中國公民在國外走得更驕傲、更自豪。同時,我們也要保管好護照。
這一節課下來最大的缺憾就是學生參與度較少,在活動設計上應該更加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說。但是每一節課都是不完美、待完善的課,只有用心去接觸學生、用心去發掘教材,自然課堂的設計也會水到渠成地精彩。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