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瓊英
摘 要:綜合實踐是一門具有挑戰性、創新性的課程,對廣大教師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教師要用心學習、用心指導。對如何激發學生、如何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如何滲透綜合實踐于課堂教學、如何以校本課程為載體發展綜合實踐進行研究實踐總結,探索科學的指導方法和指導策略。
關鍵詞:案例;指導;創新;整合;滲透
綜合實踐開展至今已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仍有不少負面的現象和情緒出現。課程“專題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決定課程的涉及面廣、綜合性強、難度大,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怎樣思考,幫助學生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勇于探究的進取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怎么“做人”。筆者在教學中不僅注重培養學習思維和研究能力,更關注每一個學生品德、個性方面的培育,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做知識豐富的創新型教師,激勵學生自主學習、超越創新
綜合實踐課程的核心是學生發展,目的不是理解前人所發現的知識,而是注重知識自主建構,讓學生進行主動探索。綜合實踐中,教師應該如何指導呢?筆者的做法是側重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信息資料來源、如何做人的指導,盡可能以案例啟發學生、激勵學生,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用行動釋疑、健全人格。
1.通過案例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創新思維,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筆者首先從學校、生活、電視、網絡、報紙、雜志和各級各類比賽(如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和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等)中尋找大量的案例并進行歸類整理,盡可能做到每個案例庫中都有3~5個典型案例。然后運用美國學者阿歷克斯·奧斯本提出的“頭腦風暴法”來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精選案例并進行有的放矢的點撥啟發,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和創新設計。
2.精心創設情景,誘發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創新能力
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積累知識學習的方法是綜合實踐關注的三個目標。教師要創設有利于探究的情景,讓學生充當科學家,去經歷科學的發現和研究過程。
二、教師帶頭走學科整合之路,引導學生從知識整合到協作互助
綜合實踐課題往往具有跨學科、能力綜合的特征,需要研究小組的成員各自發揮所長,團結協作,但學生自控能力的差異、意見分歧和情緒波動都可能導致研究活動隨時受阻。教師需要適時做好組織協調工作。
調查了解、傾心交談、批評鼓勵、講理動員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指導方法。筆者在實踐中發現,除此之外,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影響力更深遠。
曾有一個研究小組告訴我,由于沒買到合適的銅片,他們的研究被迫中止。我通過一一溝通了解到他們除找不到合適的材料外,還因研究難度大、學習壓力大、小組分工不均衡產生消極情緒想放棄。我沒有當面進行教育,而是親自帶領學生進行研究,請教物理教師→走訪商家(十幾家)→尋求異地幫助→購得銅片。受教師的影響,小組中每個成員開始積極參與、攻堅克難,最終取得優異成績(該項目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省二等獎)。這個案例中,沒有苦口婆心的教育,學生卻感受深刻,理解透徹,從而做得更好。
三、滲透綜合實踐到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在課程教學中加入綜合實踐項目已經成為當代教學改革的重要發展方向。將綜合實踐的課題、方法、成果、疑問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不僅讓綜合實踐的先進經驗和成果服務于課堂教學,更好地實現綜合實踐與學科教學的整合,而且能教會學生學以致用、融會貫通、提升能力,反過來促進綜合實踐課程的發展。
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每當需要案例時就盡可能引用當前或以前的學生課題的相關知識。如上到《信息技術》的“使用搜索引擎”這一節時,我特意舉例班上一個學生的研究課題“頭發”,也是很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使用高級搜索,通過設定關鍵詞規則、顯示條數、時間、地區、語言、文檔格式等,快速找到所要內容。
這堂課上,問題設計激發了廣大學生的興趣,營造出自主探索氛圍,讓學生非常活躍,收效良好。
四、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結合校本課程讓綜合實踐推陳出新,后浪推前浪
綜合實踐的成果、經驗、教訓不僅對研究者自身有莫大的幫助,對后來的學生也有很大的借鑒參考價值。教師要能承前啟后,繼往開來,讓后來的學生了解學校、當地乃至當前中國綜合實踐的開展情況和成效,幫助他們盡快適應綜合實踐,提高學習效率。
綜合實踐是一門具有挑戰性創新性的課程,它的開放性、探索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對習慣于純學科課程教學的廣大教師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教師需要用心學習,用心指導。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漷,吳剛平.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鐘啟泉,崔允漷,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注:福建省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立項課題:基于區域資源的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規劃設計與實施(編號:GZS191008)。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