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保進
摘 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高中物理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增強其適用性和知識儲備程度。目前的高中物理力學模塊的知識較為理論化,其主要概念與方法存在抽象性強的特點,教師想要開展清晰易懂的教學活動仍存在很大的困難。因此,教師必須創新傳統的物理教學方式,將力學教學內容進行生活化的處理,使高中物理課堂活力被激發,實現物理課堂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分析高中物理力學教學的現存問題,探討生活化教學的具體措施和有效方法。
關鍵詞:高中物理;力學;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物理學科的知識結構具有明顯的理科邏輯和層次難度,而物理力學是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其教學的有效性將直接影響學生大多數物理基礎內容的學習與題型的解答思路。教師應當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對力學知識的掌握與應用。因此,如何創新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在輕松高效的教學環境下進行物理力學課程的學習至關重要。
一、中學物理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大多數學校的物理教學仍采用面向考試的教學方向??贪宓恼n堂授課環境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之間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其嚴重限制了高中物理課的教學質量的提升,使學生容易在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中失去學習動力,難以找到解題技巧。新課程要求,物理力學教學必須避免大量的理論教學,教師需要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實例中探索原理的應用價值,從而使整個力學教學變得更加立體。但是,由于種種因素,一些教師并沒有真正意識到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導致力學教學無法全面展開。綜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師必須及時更新課堂教學觀念,創新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將提高高中物理課的教學質量作為最終目標。
二、生活化教學的具體措施
1.改善課堂氛圍,增強生活氣息
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偏好與課堂氣氛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目前的物理課堂普遍存在內容分散枯燥的現象,學生的學習熱情難以被調動,容易產生疲勞感。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必須在力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改變傳統的物理教學方式,通過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與立體化引導學生開拓自己的思考范圍,使學生能夠根據課堂中的知識聯想到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形成物理應用與物理理論的聯系。例如:在進行彈力與摩擦力的課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物理學科水平劃分討論小組,令學生結合生活中彈力與摩擦力的具體用處,展開對力學知識的討論,利用小組討論的靈活性,調動學生的探索欲望,使學生能夠在小組模式的討論中體會物理力學在生活中的作用,發現生活中的物理知識之美,促進課堂探究氣氛的不斷優化。
2.結合生活情景,優化教學結構
高中物理力學教學不但需要授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造力。因此,案例情景教學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學生可以通過具體的生活情景將理論知識和生活實踐相聯系。教師應當結合高中物理力學知識的特點,將生活中的物理力學問題打造成具體的情景,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環境條件下探究解決辦法。例如,在力的分解與圓周運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鐵路轉彎處軌道傾斜的情景,令學生思考其現象背后的物理力學原理,使學生自主地體會由生活情景發現物理力學知識的過程,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意識。
3.豐富實驗,培養生活情懷
根據高中物理的實踐性的學科性質,學生需要在實驗過程中獲得并驗證了理論物理的知識,感受生活化的物理教學氛圍。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是物理力學教學生活化的必然選擇。隨著科學技術進一步的普及,高技術設施已逐步應用于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課堂內,并取得了越來越明顯的進步效果。與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模式相比,信息技術教學融合了多媒體視頻、先進實驗設備等,融匯了高中的物理知識,使力學知識能夠更加具體化、生活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保障了力學課堂教學的高效運轉。例如,在進行探究摩擦力的力學實驗時,教師可以通過蒸汽導軌與木塊運動的設置,令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體驗木塊運動問題的現象,利用實驗的生活化與直觀性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能夠通過親身試驗提高對物理相關題型的認知水平,促進物理思維的不斷進步。
綜上所述,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傳統的高中物理力學教學模式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斷被沖擊。面對這種情況,高中物理力學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全面推動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改善課堂結構、生活情景教學、創新實驗等方式,提高物理知識的生活化表達,創新課堂教學組成,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思考與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最終實現高中物理力學教學質量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愛平.高中物理力學核心概念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175-176.
[2]王文君,許英.初高中物理力學教學內容的銜接策略探討[J].湖南中學物理,2019,34(11):42-44.
[3]陳閣.基于物理觀念素養的高中物理力學教學情境創設的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9.
[4]姚倩芳.高中物理力學核心概念的教學策略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