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云
摘 要:語文是人文學科,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因素,教師要善于挖掘人文因素,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傳統文化是一種人文因素,也是初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要采取多樣的方式融入傳統文化,幫助學生發展人文素養。從閱讀、古詩詞和寫作教學入手,就如何融入傳統文化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文化;課堂教學;融入策略
眾所周知,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基石,在立德樹人的指導下,每一個學生都會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塑造文化素養。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的學科,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因素,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立足語文學科的特點,采取有效的方式挖掘、應用傳統文化,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樹立文化意識,養成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美好品德,實現健康發展。在組織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本人通常采取以下策略在閱讀、古詩詞和寫作教學活動開展中融入傳統文化。
一、在閱讀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古典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且較為濃郁的文化色彩,對一代又一代的人起著熏陶作用。在新時期,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實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品析古典文化,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啟迪思想。就我們所使用的語文教材來看,在每一冊教材中編寫人員都收錄了一些古典文化內容,為我們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便利。
以《愚公移山》為例,這是一個在我國流傳久遠的寓言故事。文章借助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表明只要不怕困難,堅持斗爭,定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本人圍繞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以愚公形象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分析愚公的一言一行,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標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情形是怎樣的?愚公移山的艱難是怎樣的?愚公移山的信念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結果是什么?從而使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深入探索文本,構建愚公形象,體會愚公身上的美好品質。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后,本人還將東晉人張湛輯注的《列子·湯問》中的相關信息展現給學生,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詳盡的信息輔助下,了解愚公移山,獲取深刻認知。如此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提高閱讀能力,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主人公的美好品格,塑造文化素養,踐行良好的品行。
二、在古詩詞中融入傳統文化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古詩詞是初中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學生感受傳統文魅力的主要內容。在組織古詩詞教學活動的時候,如果教師單純地引導學生吟誦詩句,會使學生難以理解古詩詞內容,無法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無形中使傳統文化被蒙上塵埃。基于古詩詞的文化特性,本人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嘗試挖掘古詩詞中的文化內容,引導學生品析、體會。
以《己亥雜詩(其五)》為例,這首詩寫了詩人的離京感受,盡管詩人當時“浩蕩離愁”,卻表示仍要為國為民出力。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本人引入了龔自珍其他的《己亥雜詩》,為學生詳細地介紹龔自珍的生平事跡,從而使學生建立對龔自珍人生境遇和個人形象的認知。接著,本人以脫離花枝的花為切入點,重點地引導學生品析詩句內容,感受詩人不為獨香,而為護花的心愿,品味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的美好愿望。如此教學,不僅使學生通過豐富知識儲備、分析文本語言建立了對古詩詞內容的深刻理解,還使他們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積累,有利于提升文化素養。
三、在寫作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寫作是學生運用所學,表情達意的主要途徑,是展現對傳統文化感悟的主要手段。尤其在寫作活動參與過程中,學生不能缺乏寫作素材,否則將難以有效地建構文字語言。不少教師在組織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會按照教材中編排的寫作內容要求學生書寫,如此,無形中割裂了傳統文化與語文的關系。對此,本人在實施語文教學的時候,會以寫作為切入點,為學生設定與傳統文化有關的主題,驅動學生搜集文化內容,提升文化認知,為信手拈來、有效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比如,在組織了《愚公移山》教學之后,本人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寫作要求: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讓我們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這種精神是什么呢?我們要如何學習、弘揚呢?在如此要求的驅動下,學生會深入探尋愚公移山的精神,回歸現實,搜集具備愚公移山精神的故事,積累寫作素材,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總之,在組織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立足學科特點,采取多樣的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閱讀教學、古詩詞教學和寫作教學中,使學生在獲取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逐步地提升文化素養,為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開勇.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J].名師在線,2018(33):8-9.
[2]孟麗.論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4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