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碩
摘 要:隨著各高校教育改革,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是未來教育改革的大趨勢。輔導員作為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關鍵力量,是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主要傳播渠道。本文簡單闡述了輔導員“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時代價值,具體分析了輔導員“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相關策略以及構建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輔導員;課程思政;育人模式
引 言
新時代的背景下,輔導員在高校的重要性愈來愈明顯。只有做好輔導員的相關工作才可以培養出學生的優秀品格并且使其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關系到學生綜合素質的全方面發展。我國一直十分重視高校的育人教育,并且做出了相關舉措,希望落實立德樹人。不斷探索新時代下的高校育人路徑,努力提升育人水平,全面提高各個高校的教育質量。
一、輔導員“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時代價值
高校作為實施“立德育人”的主陣地,承擔著新時代賦予的使命和國家民族的使命。課程思政教育主要做法和教育方式應該遵循以下幾點規律。符合新時代要求、明確立德和樹人的原則,只有將價值傳播和知識傳授有效的結合起來,才可以真正實現價值和知識的統一傳播。進行相關工作時,教育輔導員和相關專業課教師都應該加入其中,彼此扶持彼此促進,將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教育中。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培養什么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以人出發,著重點在于育最后是全。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為基準,進行有針對性的教書育人因材施教,全面發揮課程思政中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就是奮斗,培養其相關的奮斗價值觀并且鼓勵新時代的大學生爭做時代奮斗者。
二、輔導員“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作用
(一)提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
完成高校的教育教學任務離不開相關教師隊伍的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師團隊往往離不開深入的師資培訓。為加強高校輔導員的管理內容和管理方法以及心理疏導能力,提升其管理能力和教育質量,需要借助高校輔導員訓練營,對其進行一對一的專業培養[1]。
例如,學校可以讓輔導員走出去,學習國外或其他省市高校的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相關技能。施行“走出去”和“引進來”等有關政策,將此政策落實到日常學校的管理之中,組織校內各學院和各專業的輔導員進行交流活動。形成互相交流的良好行為,全面提高輔導員的綜合素質,改善輔導員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實效性。
(二)完善“課程思政”改革
以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為理念,建設以思政課為主的教育核心體制。對校內校外的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積極的發掘選取,開拓學生的視野,充分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和自身人文素養。為適應當下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思維創新能力、獨立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
順應新時代“互聯網”的強大背景,高校中各個教育教學模式應順應時代發展,堅持與時俱進合作創新。根據高校相關的教育教學背景,與互聯網公司進行合作研發出相關思政教育網絡教育課程資源,依據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實現網絡平臺的相關思政教育。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令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內容。并建立相關學校各個學科的網絡教育管理平臺,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增強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交流。
(三)建立“課程思政”相關制度
高校的學習生活中,學生都統一居住在學校的公寓。學校的管理離不開學校公寓的管理和建設,所以學校應當更加注重將相關思政教育與學生的學習生活聯系起來。建設根據學生生活的教育管理制度,注重探究校內學生公寓的公寓文化育人模式。加大學生公寓的文化建設力度,可以通過日常對學生公寓的管理,滲透關于思想政治上的教育,打造出積極向上的、文明且團結的并且富有活力的居住氛圍,使其成為思政教育的另一個育人陣地。
三、輔導員“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構建方法
(一)達成思想共識
根據“課程思政”的相關教育背景,高校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的職責為協同育人,加強學風建設。其根本教育目標為培育時代背景下的新人,因此,輔導員和教師育人目標是一致的、教學對象是統一的、教學內容是互補的、教學方法是交叉的。必須將思想達成共識,把“課程思政”的相關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和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明確輔導員和教師關系,確定輔導員職責和教師定位,將相關責任作為激發工作熱情的動力,形成有效的溝通和互動才可形成協同作用。在工作過程中理順師師關系,將二者協同目標作為全員育人的新模式,組織學工教學協商座談會或者專業課教師和班主任等學業教師的交流會等相關內容,不斷優化教師的教育本領,提升其教育育人效率技能。
(二)構建融合格局
及時找出高校輔導員與高校教師的共同點,構建出輔導員與專業教師的融合格局。通過組織學工聯動會、學風建設反饋會等等活動,使輔導員可以充分參加到專業課教學活動中,保持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的常溝通、常聯系,增強互動性,保證其可以圍繞學生思想、關心學生狀態以及服務學生。在輔導員與教師的溝通過程中,應建立合作狀態探究并制定專業課程思政內容。從課堂的教學內容出發,不斷探索課堂內的學科文化、學科歷史、專業素質以及人物故事等等課程內的資源,深挖學科學習領域所涉及到的專業素養、國家情懷、職業道德以及反映出的社會責任等深刻的內涵。形成相關具有思政味道的學科內容,充分體現出具有核心素養的教育課題,全面實現課程思政教育的覆蓋[2]。
(三)創造協同模式
建造協同合作的模式,可以通過專業課教師負責第一課堂的教育工作,輔導員負責第二課堂活動的策劃工作。同時,輔導員在做活動組織和實施時,也應做好第一課堂的輔助工作。及時掌握好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實際做出學風建設方案。此外,專業課教師為更好地了解學生思想情況,可以通過組織與輔導員的座談會和研討會。進行專業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擔任學生的班主任、學業導師和指導教師等等方式,不斷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更加具體的參加到學生的思想教育引導過程中去。全方面實施教育和育人相結合的方式,課上課下協同教育。
綜上所述,高校輔導員在高校教育過程中的任務重大。不僅服務學生的校園生活,還承擔著學生的思政教育內容。在新時代背景下,輔導員應根據國家提倡內容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在全校上下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輔導員的工作應該更加專業化、具體化、實際化。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主,借鑒相關高校的優秀教育經驗,以樹立學生完善思想政治建設為目標,創新立德樹人的育人模式。實踐過程中,應不斷總結相關思政教育經驗,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玉鳳.論"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構建[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0(01):31-33.
[2] 周率."課程思政"的內涵,價值與實施策略[J].活力,2019,000(00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