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一、活動背景分析
本節課主題為牛津高中英語M2U3 Reading The curse of the mummy,筆者秉承著主題語境下的閱讀教學策略,先基于文本開展普通教學,再圍繞整個主題語境設計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案例過程
1.分析The curse of the mummy
首先,筆者用“curse”一詞引出世界上有名的“詛咒”,并通過兩張圖片(希望之鉆和肯尼迪家族)讓學生猜測這些詛咒的內容。一下子,學生就活躍起來了,左一個右一個地分享他們的知識。然后,筆者順勢一轉,把話題轉移到木乃伊上,讓學生猜測木乃伊的詛咒會是什么。有了前面的預熱,A同學很快舉手回答說可能所有接觸過木乃伊的人全都死了;B同學則慌忙舉手表示要補充答案,說A的想法不對,如果所有人全都死了,那么我們現在怎么還能看到木乃伊的圖片呢?于是筆者接著B同學的話說:“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文章的解釋吧。”接著,筆者帶領學生對文章進行了分析,找出相關死亡人員并讓他們填寫了以下表格:
然后,筆者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作者會用這些時間詞來突出死亡人員?這時,C同學舉手興奮地說這是想讓我們害怕,然后讓我們相信這是一個詛咒。我就緊接著問了另外一個問題:那你們覺得這個詛咒的內容是什么呢?這時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講:“凡是打擾(disturb)了木乃伊的人都會受到懲罰。”筆者此時內心是激動不已的,學生能夠猜測出大部分內容,筆者的課堂就成功了一半。
2.分析補充材料
筆者考慮到補充文本的可讀性、啟發性和趣味性,最終挑選了詛咒“美國總統之死”。首先,筆者要求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快速總結“美國總統之死”的詛咒內容。這就發揮他們的集體力量了,有的看總統死因,有的看總統死亡時間等。很快,他們就總結出了這個詛咒的具體內容。于是,筆者非常干脆地把詛咒背景信息分享給了學生。因為這只是個過渡階段,并不做長時間停留。
3.兩個文本的對比分析
在了解了兩個文本之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任務,通過討論找出這兩個詛咒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人多力量大,很快他們就找到了。E同學在小組討論完之后,迫不及待地舉手想要分享不同點,他說:“對于詛咒,這兩個文本有不同的解釋。木乃伊有四種,而總統詛咒則是從新的視角‘星相學角度去分析的。”“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釋。哪位同學找到了相同點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呀?”此時,大部分學生都躍躍欲試,筆者隨機找了位學生。“兩個文本中有人死了,有的卻逃過了詛咒。”“好,非常棒,注意到了細節。還有沒有?”另外一位學生則補充道:“詛咒的前提是他們都傷害了他人的利益,木乃伊的詛咒是因為探墓者叨擾了法老和國王,而總統詛咒是因為有總統破壞了他們的家。”當聽到這個觀點被分享出來的時候,我都有點老淚縱橫了,他們能從對比分析中得出這樣的結論,正是此節課的目的——提升思維品質,學會分析問題并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案例反思
1.以核心素養為目標,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
英語學習有多種形式,而“活動是其基本形式,是學習者學習和嘗試運用語言理解和表達意義,培養文化意識,發展多元思維,形成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新課標2017年版)。因此,筆者圍繞“詛咒”所在的主題語境,補充其他語篇和背景資料,提供多模態形式的學習資料,幫助學生在英語學習活動中學會遷移新知識。
2.采用真實的英語素材,幫助學生增長知識和滿足個性化學習需要
英語學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學生接觸語言的一種途徑,也是“學生了解世界,認識社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的重要語境”(新課標2017年版)。為此,筆者經過多方位的刪減,最終形成了補充材料的終稿。補充材料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釋問題的視角——星相學,幫助學生增長了知識,不局限于已知的知識。
3.教師應不斷學習專業知識,響應新課程的要求
“對語篇深層意義和文體結構的解讀更多取決于教師的教育背景、生活閱歷、認知方式以及教師在與學生語篇互動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分析和探究能力”(新課標2017年版)。所以,教師要持續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庫,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深入地挖掘文本的育人價值。這是筆者要自我檢討的地方。
總之,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導下的英語課堂活動能夠充分地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教師應該不斷地提升自己,立足教學實效,轉變教學角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