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
摘 要:幼兒教師人文素養的起點是建立在自身大量閱讀人文經典著作的基礎上,首先要有健康、科學的兒童觀,其次幼兒教師要有豐富的精神文化底蘊、高雅的審美趣味、高尚的道德情操,再次幼兒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帶領學生發現語言的修辭美、韻律美、形象美等,總之,幼兒教師的人文素養對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聯想能力、共情能力、審美能力等有重大幫助,這需要教師自身、幼兒園和整個社會的重視。
關鍵詞:幼兒教師;人文素養;語言美 ; 美好情感
隨著中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水平的豐富,國家二孩政策的頒布,整個社會的趨勢就是今天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整個社會對幼兒教師的期待也越來越高,所以現代幼兒教師們必須改變認識,從俠義的“多才多藝”、“看護”型教育中走出來,做一個有人文素養、教育素養、成長型思維的新型幼兒園老師。
一、幼兒教師的人文素養的概念
素養,簡單來說就是平時不斷精進自己,在精神層面提高自己的修養,在實踐層面鍛煉自己的能力,最終形成良好的習慣與素質。人文素養則更多的是指精神層面的,如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是它的鮮明標志,它看重的是人的價值、人的感受、人的尊嚴。
那么幼兒教師的人文素養是指什么呢?我認為是幼兒教師在教學中能給幼兒心靈的呵護、人文的關懷、精神的引領。在教學中表現在,教師注重從語言審美的角度啟發培養幼兒,從情感的角度幫助幼兒了解接納自己的感情,體會他人的感情,并能夠共情,使幼兒成為一個感情豐富、情感細膩,關心他人、有同情心的孩子。
二、幼兒教師的人文素養在教學中的表現
(一)幼兒教師要有健康、科學的兒童觀
幼兒教師不是把成人世界的規則功利地、強制地、灌輸給兒童,幼兒教師一定要是尊重兒童的,順應兒童的天性,以兒童的興趣為導向,能建造一個和成人世界不一樣的,屬于孩子的童心、童趣的游樂場,著名學者王富仁曾在《把兒童世界還給兒童》一文中說“為兒童的心靈找到一個表現自己的形式,兒童也在這種形式中朦朧的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二)幼兒教師要有豐富的精神文化底蘊、高雅的審美趣味、高尚的道德情操
幼兒教師要有豐富的精神文化底蘊、高雅的審美趣味、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學中能要夠自然地滲透一些人類永恒的美好情感和高雅趣味,如這些方面:幼兒與自身的關系(幫助幼兒了解自己的各種情緒)、幼兒與他人的關系(學會社交)、幼兒與自然的關系(在對自然的觀察中,徜徉其中,舒展心靈)。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接納自己、能夠共情他人,發展其社會性。
舉個例子,在繪本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把繪本的文字讀出來,還應從人本主義的角度,引導孩子觀察繪本中人物的表情,一方面滿足孩子天然地對他人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讓孩子體會具體情境下人物的心情,這不僅是在認知層面教會孩子分辨各種表情,更是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使孩子成為一個情感豐富、內蘊深厚的人,為培養一個具有豐盈生命的人打下根基。
(三)幼兒教師在教學中帶領學生發現語言本身的美
有意識地為幼兒營造一種具有豐富語言環境的場景,因為3-6歲的孩子正是積累語言素材、嘗試語言表達的爆發期,讓孩子體會到語言本身的美,非常重要。如《落葉跳舞》這本繪本中,有這樣的幾句話:“靜悄悄的冬日樹林,我們歡快地起舞”,“冷冷寒風中,我們熱烈地跳舞”。這里,語言凝練、巧用對比、韻律和諧、富有詩意,極具畫面感,不僅容易念誦、而且極易激發孩子的想象,幼兒教師講到這里要注意重音和停頓,比如“靜悄悄”、“冷冷 ”,這兩個形容詞,教師可以語速放慢并用輕聲進行強調,“歡快地起舞”、“熱烈地起舞”中的“歡快”和“熱烈”,教師可以加重語氣進行強調,并伴有相應的不同的動作,一定會引得孩子競相模仿。
教師除了關注語言的優美和詩意外,還應著重注意語言的修辭美,比如:“我的爸爸像房子一樣高大,有時候又像泰迪熊一樣柔軟,他像貓頭鷹一樣聰明。”這些比喻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其中通感的運用,既能讓孩子調動不同的感官進行感受,又能讓她們展開聯想,體會到不同事物的聯系,這些溫暖的語言,讓孩子通過他人再次確認了心中的一種美好的感覺,這種被照亮的感覺,可以使孩子的內心不再孤獨。
三、如何提高幼兒教師的人文素養
(一)社會和開設學前教育專業的大學重視學生的閱讀與人文教育
閱讀是一種美的享受,整個社會要重視閱讀,給市民們提供便利的閱讀環境和資源,比如可以創辦社區圖書館,讓居民們下班之余有個空間去閱讀,這些在書籍浸泡中長大的孩子,有的選擇了幼兒師范作為她們的大學,然后一些開設學前教育的學校,在開學的第一年,舉個例子,可以開設如下內容清單,把“五十個成語故事,四十個優美詞語、三十首古詩、二十個名言警句,十部教育典籍”作為一個每個學前教育學生必須過關的內容進行檢查,因為幼兒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要建立在對字詞、作品的量的閱讀和記憶的積累上,這樣才落到了實處,否則人文素養的提高只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另外也要重視一些文化通識課程的開設,比如大學語文,文學欣賞等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詩詞背誦的檢查、閱讀計劃的制訂和實施,培養學生愛閱讀的好習慣。
幼兒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只有她們感受到了文學作品中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涼風冬有雪的自然美,感受到了文學作品中的形象美、意境美、情志美,語言美,幼兒教師才能帶著一顆被美浸潤的心靈,啟發孩子心中的美,這樣的教師以讓孩子有個豐盈的心靈作為教育的目的,給孩子提供豐厚的土壤,細心播種、靜待花開,而不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長、違背孩子的自然意愿。正如一個教育家所說:“教育就是一顆樹搖動一顆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二)幼兒園提供支持,助力幼兒教師的成長
一方面,幼兒園開設些在教職工中的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教學論文比賽,讓教師在忙碌的日常工作中,沉下心來,沉淀自己,在理論上提升自己,感受經典名師們的啟迪,這樣既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能讓教師體會到自我實現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園所提供豐富圖書,比如陳鶴琴的《活教育是怎樣實施的》、松居直的《怎樣給孩子讀繪本》、科恩的《游戲力》等,再則,可以以閱讀包的形式送到教師手中,讓幼兒教師在豐富自己實踐的同時也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從而用先進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成長為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學習型幼兒教師。比如一個明白“共情”這一教育理念的老師,她在語言課的講授時,肯定會有意識讓孩子觀察人物的表情、體會人物當下的情境中的困難、心情等,類似教學種的側重和引導能夠潤物無聲地培養幼兒園孩子的情商。再次,園所支持教師參加一些學術會議等交流活動,不僅可以擴大幼兒教師的視野,而且可以豐富幼兒園老師的專業知識。
綜上,幼兒教師的人文素養對培養幼兒園孩子的語言能力、聯想能力、共情能力、審美能力等有重大幫助,它是以兒童為中心,建構一個區別與成人世界的充滿童心童趣的世界,以建構一個有著豐盈生命的兒童為目的,是有利于兒童的長遠發展的。而幼兒教師的人文素養的起點是建立在大量閱讀人文經典著作的基礎上,幼兒教師在教學中,一是著重讓孩子體會書面語言的語言修辭之美,二是著重讓孩子體會社會人情之精妙,三是著重讓孩子觀察自然風物之神奇,這樣的教育,絕對不急功近利,一方面是為孩子的人生打底色,對孩子的長遠發展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另一方面擴展了孩子的生命維度,讓孩子度過一個自然而有意義的童年。當然這也需要社會、園所的重視,提供一個有力的支持系統。總之,提高幼兒教師的人文素養對提高幼兒園孩子的長遠發展是非常有用的,希望幼兒教師自己及整個社會都能重視起來。
參考文獻
[1] 伍新春.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