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娟
[摘 要] 我國當前的生態環境建設面臨挑戰,生態治理供需矛盾突出,且面臨資金不足、治理成效不明顯等問題。PPP模式作為一種新的融資、管理模式,能對生態治理提供有效的治理方法。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紹PPP模式的主要特點及類型,其次分析林業生態建設項目中應用PPP模式的重要作用,最后探討林業生態建設項目中PPP模式的應用建議,以期能為相關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 林業生態建設;PPP模式;應用途徑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0-77-2
政府部門在與企業、組織、機構以及個人等社會資本進行合作的過程中,為促進資金流動,使自身服務供應能力增加,進而使相關建設效率提高,會通過給予合作方某一方面的特許權與之達成相關方面的協議,并通過書面合同對彼此需要承擔的責任與義務進行明確的規定,從而使合作的順利開展得到充分保證,最終使雙方均能夠獲得相應利益,這就是PPP模式。將PPP模式應用到林業生態項目建設中,能使我國林業生態建設過程中政府所承擔的經濟壓力得到有效緩解,有利于林業生態建設項目順利開展。
1 PPP模式的主要特點和類型
1.1 PPP模式的主要特點
由于政府和社會資本的最終目標相一致,因此以PPP模式進行合作時比較易達成共識。PPP模式使用下,政府和社會資本根據自身最終目標的達成情況,在共同享受相關方面利益的同時,還要共同承擔相應的風險。這樣能在進行項目合作時將最佳的風險分攤方案制定出來,從而使整個項目的風險大幅降低,最終使合作雙方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與此同時,PPP模式還能使項目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的負擔得到有效緩解,并使資金流通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從而使項目的建設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另外,由于政府和社會資本簽訂了明確的合同,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相關方面建設工作的高效執行,使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運營成本和項目自身的風險大幅降低。
1.2 PPP模式類型
1.2.1 外包類。外包類PPP模式是指在某個項目中社會資本方承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或者提供一部分公共服務,而整合過程的費用則由政府提供,其收益主要來自于政府付費。外包類PPP模式一般會有多個社會資本方,整個下設項目由他們共同完成,也就是說將整個項目分成幾個部分分別外包給不同的社會資本方進行建設,由政府承擔整體的投資付費。在此項目的實現過程中,社會資本方只承擔很小的一部分風險。
1.2.2 特許經營類。政府在建設某個項目的過程中如果資金比較緊張,需社會資本方進行投資,那么政府則可通過特許經營這種方式與社會資本進行合作。在這種模式下,政府和社會資本方共同分享項目建設帶來的收益,并共同承擔可能出現的風險。雙方最終的利益分配則主要根據雙方合作時簽訂的合同以及項目的實際收益情況而定,且政府相關部門應依據項目職能的經營情況以及最終的收益情況向社會資本方收取或者給予相應的費用,作為社會資本方使用項目的費用或者作為給予社會資本方的經營補償。政府在合作過程中主要發揮統籌協調的作用,因此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水平會對項目的成敗產生很大影響。社會資本方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投入資本并進行建設,政府仍然擁有項目的最終歸屬權,也就是說政府在合同結束后會收歸關于項目的相關權利以及義務。該模式的主要優點為,相關方面的監督機制在項目建設初期即可合理完善地制定出來,這樣能明顯節約經營過程中的項目建設成本,與此同時還能充分保證項目的建設質量。
1.2.3 私有化類。該模式下項目的整體投資完全由社會資本方負責,同時由項目經營帶來的各項權利也全部屬于社會資本方,且社會資本方擁有項目建成后的經營權和使用權。在整個建設經營過程中,社會投資方只需將相關方面的費用以及一部分投資實現利潤繳納給政府即可。在該模式下社會資本方永久擁有相關項目,政府不再追索項目資產,因此社會資本方除了充分享受相應權利之外,也需承擔所有的風險[1]。
2 林業生態建設項目中應用PPP模式的重要作用
2.1 減少政府財政支出
政府和社會資本方是林業生態建設項目所需資金的主要來源,而這種比較單一的資金來源易導致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存在一定程度的資金流動性差等問題。而采用PPP模式則能有效解決這一難題,其不僅能使政府的資金壓力得到有效緩解,而且能促使更多的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到林業生態建設項目中,從而使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的資金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減少政府財政支出[2]。
2.2 提升林業生態項目建設管理水平
目前,很多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均缺乏完善的技術管理以及合理規范的建設規劃,導致難以充分發揮出林業生態建設的功能和作用,無法充分實現預先設定的建設目標。由于缺乏先進的管理模式加之各個部門間未進行明確的分工,從而導致林業生態建設成本大幅增加。另外,在部分林業生態建設項目中存在一系列不合理現象,例如,亂砍濫伐、不合理耕作等,這些不良現象對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的成果造成了嚴重影響。而通過引入PPP模式和社會資本方,能利用其管理手段和技術能力對林業生態建設項目進行有效的領導和管理,從而使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2.3 提升新技術應用效率,推進機制創新
在林業生態建設中合理應用PPP模式能夠增加林業管理部門的融資機會,而引入私營企業能夠使新技術的應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并推動相關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進而使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的生態服務水平、進度以及質量得到有效提高。另外,在林業生態建設項目中引入私營企業,還能使社會公眾對生態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地滿足,進而有效促進林業生態建設項目體制機制的轉變,最終顯著提升林業生態建設制度和資源配置的合理性。
3 林業生態建設項目中PPP模式的應用建議
3.1 完善監管制度,建立監管機構
在林業生態建設項目中,要想更好地發揮PPP模式的作用,則必須不斷完善相關方面的監管制度,同時要建立相應的監管機構。只有健全政策和法律法規,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的長遠發展。首先,政府相關部門應合理完善構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并對生態服務功能進行完善,從而使林業生態建設項目中PPP模式的價值得到進一步明確。其次,要明確PPP模式的操作規則,例如,市場準入規則、政府采購規則等,從而在林業生態建項目中對社會資本方進行更好地引導,使其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相關項目的建設中,進而將PPP項目建設的良好制度環境構建起來[3]。
3.2 合理選擇林業生態建設項目
林業生態工程技術主要是指以林學和生態學理論知識為指導,對以木本植物為主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進行設計和建造。開展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主要是為了使林業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改善,從而使人類社會與林業環境的和諧相處得以充分實現。但部分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并沒有較大的利潤空間,難以獲得較高的收益,因此很多社會資本對此缺乏較高的參與熱情。針對這種情況,政府相關部門應盡可能選擇條件較好的林業生態建設項目與社會資本方進行合作,只有合理保障利益收入,才能使社會資本方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林業生態建設項目中。
3.3 做好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試點
目前,PPP模式已廣泛應用于林業生態建設項目中,并積累了諸多相關經驗。但我國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直到近幾年才允許社會資本進入,加之林業生態建設項目易受自然因素影響,且具有較長的建設周期,因此現階段開展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試點工作非常有必要。只有在借鑒相關行業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不斷探索,才能使社會資本方與政府更好地進行合作,從而更加有效地推進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的開展[4]。
4 結語
以往的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基本均由政府主導,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由政府主導的傳統投資管理方式已無法滿足林業生態建設的實際需求。通過利用合理應用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能使現階段林業生態建設資金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對我國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俞小芳,石道金.林業PPP模式的應用探討:以浙江省為例[J].綠色財會,2018(7):31-35.
[2]李影.PPP模式國家儲備林建設新路徑[J].中國林業產業,2017(Z1):54-56.
[3]柯任泰展,陳建成.公益性建設項目的PPP投融資模式創新研究:以河南省水生態文明項目為例[J].中國軟科學,2016(10):175-183.
[4]吳春紅,趙帥鵬,劉全全,等.黃河三角洲地區工程造林模式:以東營市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8(1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