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靖翔 付春玲
摘要:高校英語課程兼具覆蓋廣、跨度大、學時長等特點,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等的交流碰撞最為廣泛,也最為激烈,是學生最易受外來思潮和文化影響的課程之一。因此,高校英語教師在傳授外語知識的同時理應主動承擔起思政教育的責任,不斷增強“課程思政”意識,豐富英語教材“課程思政”內容,充分挖掘高校英語課程的思政育人元素,切實提升“思政能力”,有效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并行,形成協同效應。
關鍵詞: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思政課程”
2004年以來,隨著《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陸續出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不斷受到重視,各地也隨之開啟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之路,其中上海市積極推進以“學科德育”為核心理念的課程改革,并從2010年起承擔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課程”,探索形成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為重點的頂層內容體系構架。2014年起,在教育綜合改革重要項目中納入德育內容,探索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充分重視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著力將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將教書育人落實到課堂教學各個環節,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政資源,提升專業課思政功能,逐步形成了“課程思政”的理念。而隨著2016年全國高校思政政治工作會議的召開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印發,“課程思政”的概念進一步深入人心,并迅速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和高校各類課程的努力方向。
一、文獻綜述
“課程思政”(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這一概念是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意指“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這一理念強調除了知識傳授外,專業課程還具有思想政治功能和意識形態功能。[1]課程論認為,“課程不僅把其所選擇的知識內容變成為便于教學的體系,而且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一個藍圖”。[2]因此,何衡認為“‘課程思政是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教學體系”。[3]在具體教學體系的安排上,李如瓛認為“課程思政”的課程教育體系可以歸納為“一個中心,三個層次”,“一個中心”即思想政治理論課居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地位,綜合素養課程、專業課程依次居于圓心的外層,共同構成同心圓”
二、高校英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開展“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賦予高校英語教學的時代使命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4]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不斷改革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將其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不斷加強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課程革命,推進專業課“課程思政”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趨勢,順應社會主義教育規律提出的教育新理念,這是新時代賦予高校非思政課程的歷史使命,而作為與國外歷史文化、人文地理、意識形態和思想政治聯系最為緊密的英語課堂首當其沖,更應責無旁貸,必須堅決貫徹落實“課程思政”要求。
(二)現有高校英語教學中“思政”元素的缺失
首先,高校英語教師缺乏思政意識。一方面,高校英語教師對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認識存在不足。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無論是從教學目標的設計還是考核評估的指標,都主要以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為主,因此,英語教師在授課過程過多強調語言知識和國外文化的講授,注重學生語言技能的提升,而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考慮或涉及得相對較少,主觀意識上忽視了英語課程的思政功能[5];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英語教師對承擔“課程思政”的責任認識存在偏差。部分英語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的工作,自己的主要職責是上好專業課,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載體的有效拓展,阻礙了思政課與專業課的協同發展,也影響了“三全育人”目標的實現。早在2010年,就有學者對國內某高校的思政教育情況進行了調研,結果發現,超過70%的專業教師只管專業教學,不問學生思政,在專業課堂中融入思政內容的教師比例不足30%,專業課教師明顯存在思政缺位。
三、高校英語教學實施“課程思政”的有效策略
(一)增強高校英語教師的“思政意識”是首要任務
教育主體的主觀認識對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具有指導和調節作用,理念創新是實踐創新的內在先導。要想提升高校英語教師的思政能力,進而增強英語課堂的思政功能,首先要增強高校英語教師的思政意識,通過黨內政治生活和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等形式,讓高校廣大英語教師,特別是黨員英語教師不斷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進而充分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教育使命,主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研究,有意識地在課堂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讓“課程思政”真正成為高校英語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明確和遵守“堅持學術研究無禁區、課堂講授有紀律”的要求,自覺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始終堅定政治立場,堅守政治規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時刻保持政治定力,旗幟鮮明講政治,旗幟鮮明地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自覺抵制西方敵對思潮和不良文化,絕對不在課堂上做出損害黨和國家利益的事情或發表有損黨和國家形象的言論,絕不能歪曲和丑化黨和國家的歷史和文化,美化西方思想政治體制和社會文化習俗,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以教學改革的名義隨意更改教學內容,宣傳西方思潮。
(二)豐富高校英語教材的“思政內容”是源頭活水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高校英語課堂思政元素缺乏、思政功能弱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高校英語教學大綱中缺乏對愛國主義、理想信念、中國文化等“思政元素”的要求,進而導致英語教材在內容選擇上對中國元素的忽視或偏廢。教材作為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客體材料,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指南,教材涵蓋的內容和比重排列,直接影響著教學內容和學習結果。因此,要強化高校英語課堂的“思政”功能,就必須在改革教學大綱、加強教材建設、豐富教學內容上下功夫,將思政的理念和要素融入到教材中,在源頭上突出中國元素,體現思想政治引領,涵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德等內容,為專業課推進課程思政提供素材支撐和價值引領。在講授英美傳統節日的章節時,增加中國傳統節日的英文介紹,在講授英美哲學的教材中增加中國哲學思想的內容,在介紹西方民主制度的章節增加對我國民主集中制的介紹等等,避免中國的制度、政治、經濟、文化等元素在英語教材中“隱形”或“失語”,也避免學生因過度受到西方思潮的沖擊,從而喪失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信仰。以此讓學生在“比較”中增強思辨能力和文化自覺,不斷增強“四個自信”。
參考文獻
[1]安秀梅.《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11).
[2]李慶豐.大學教學改革應重視對課程知識選擇的 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08(3):28.
[3]何衡.高職院校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的 困境及突破[J].教學科學論壇,2017(10):27.
[4]莫非.專業課教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位問題的思考[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0(4).
[5]劉曉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8(5).
[6]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7(6):33.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贠靖翔,男,漢族,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在校大學生。
第二作者:付春玲,女,漢族,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項目名稱:基于課程思政高視域下的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教學實踐策略探析
本項目受到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大學生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
項目編號:202011047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