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 張永杰 湯曉寧 姜德凱 都婷婷
摘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對學生理想信念養成和價值觀樹立有重大且深遠影響。文章圍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要求及意義、思政元素挖掘、教學方法和途徑展開探索討論。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思政元素
引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課程設置、培養目標上都與思想政治工作有著緊密聯系,在師資隊伍上都有著天然優勢,但如何更好地上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課程,挖掘顯性和隱性的思政元素,有著現實而緊迫的意義[1]。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要求及意義
教育部在下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對課程性質與目標明確要求: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大學生應當樹立起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念,把個人發展和國家需要、社會發展相結合,確立職業的概念和意識,愿意為個人的生涯發展和社會發展主動付出積極的努力[2]。文件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提出了更高要求。
課程思政要求在大學專業課教學中,挖掘蘊藏其中的思政元素,融入理想信念、思想觀點、道德規范內容,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工匠精神等融入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爭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和價值觀養成的啟蒙課程,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重要意義。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元素挖掘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主要包含:生涯概論、自我探索(性格、價值觀等)、職業與專業探索、決策、目標、評價與回饋等。通過深入挖掘,都能找到蘊藏其中的思政元素。
(一)挖掘堅定“四個自信”思政元素
在職業探索、價值觀等教學環節中,介紹我國國家制度,強調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引領學生正確認識理解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介紹我國近年來的成就,增強國家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尤其是新時代大背景下,更為我們引導學生堅定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提供了素材和內容。
(二)挖掘樹立“理想信念”思政元素
在自我探索(價值觀)等教學環節,積極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做好各種社會思潮的價值辨析,形成具有“最大公約數”的價值共識。積極培育學生對于“美好生活”的價值共鳴,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認同,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給學生選擇到西部區、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以正確的價值導向,將自身理想信念和擇業就業融合,將青春奮斗的底色和報效祖國的信念銜接。
(三)挖掘根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政元素
在職業選擇、價值觀等教學環節中,引導學生根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社會共同體的時代追求,是與社會發展相契合、在廣大人民群眾中享有最大公約數、最高公信力的價值觀。在授課過程中,要加強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風尚和凝心聚力的作用,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價值辨析,廓清西方話語體系的本質,辨明各種社會思潮的真相,構筑價值共識,進而培育和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認同[3]。引導學生將自身職業選擇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次,厚植愛國愛黨愛社會高尚情懷。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一)以典型案例人物切入,產生同感共情
作為教師,枯燥地將書本的文字理論灌輸給學生,課堂效果將大打折扣,對于學生尤其是現在的00后學生,是不是能夠愿意接受教師索要傳達的價值觀也肯定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學生需要的鮮活的實例,生動的案例產生的代入感和融入感,這樣他們的學習將是主動進行和自發接受。
教學過程中,以典型大學生人物為切入點,使學生產生共鳴,更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從北大走出來的特種兵說:“每一個人都是一份力量,既然現在國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好的平臺,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好的時代,只要你的夢想是有利于人民、社會的,就應該勇敢地為之奮斗,不留遺憾。以同齡人事跡為典型更能產生共情,學生更容易受其價值觀和職業選擇的感染。
在大學生省職業生涯規劃中引入案例教學,引導學生自發思考,使得枯燥乏味變得生動自然。案例導入后,每位學生進行經通過感想交流,增強學生參與感,同時,從朋輩中間碰撞總結出的觀點和價值觀更容易引起共鳴和認同。
(二)傳統與新媒體結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近年來,傳統教學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已不再能夠適應現代化的教學要求,新媒體對傳統教學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是教學方式的重要補充甚至是體現形式.將新媒體與傳統教學融合,能夠更快更搞笑取得課堂效果。
在職業生化規劃課程教學過程中,在傳統教育基礎上,適當結合新媒體教學方式,采用線上教學方式播放有代表性的媒體節目,如《一堂好課》、《這就是中國》等。金一南教授講到中國共產黨在危急時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張維維教授談到“一出國就愛國”等等,學生自覺參與討論,自發產生強烈共鳴。達到教師愿意講,學生愿意聽的的效果,使得課程思政的體現更自然更生動。
(三)融入時事元素,增強切身體驗
課本上的案例具有經典性,但也存在滯后性,容易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能力產生斷層。再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過恰當地融入正在發生的、身邊的時事元素,將給課堂授課帶來正面積極效果。
自2020年春節伊始,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上下一盤棋,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一往無前的決心,書寫了一篇波瀾壯闊的斗爭史詩。廣大共產黨員沖鋒在前用于擔當,醫務工作者美麗你行感動了全體國人,這些感染的事跡就發生在學生身邊,把這些故事講述給學生聽,把中國故事講好,學生就有了實際體驗和切身體會。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理想和報效祖國的職業價值就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的挖掘與研究,需要教師不斷探索課堂教學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嘗試融入創新教學方法,開拓與時俱進的教學思維,引導激勵學生在職業生涯和人生歷程中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培養學生崇高的職業道德和價值導向,成為講政治有本領的共產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2016.12.0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教育部辦公廳《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教高廳〔2007〕7號
[3]習近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并發表講話.(2018.8.23)
http://www.xinhuanet.com/2018-08/23/c_129938245.htm.
作者簡介:張晉(1985.11—),男,漢,山東濱州,輔導員,碩士研究生,魯東大學數學與統計科學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