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思晴
摘? 要:“三全育人”是高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理論指導和具體要求。當前高職院校在“三全育人”實施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和現實困境,對于培養更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產生不利影響。該文從評價體系、目標導向、育人環境這3個方面進行思路探索,對于高職院校開展“三全育人”實踐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高職院校? 三全育人? 評價體系? 目標導向? 育人環境
中圖分類號:G711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7(b)-0186-03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Three All-round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N? Siqing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College of Hunan Arts and Crafts Vocational College, Yiyang, Hunan Province, 413000 China)
Abstract: "Three all-round education" is a strategic measur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ully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a virtuous person. It is also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achiev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practical dilemma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ree all-round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has an adverse effect on the training of mor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his article explores ideas from three aspects: evaluation system, goal orientation, and education environment, which is of reference valu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the practice of "three all-round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ree all-round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Goal orientation; Education environment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教育綜合改革在持續推進。高校要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占據育人制高點,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高職院校更應在堅持辦學特色的前提下,全面調動育人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挖掘育人元素、提升育人內涵、抓好育人實效,滿足新形勢下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基本需求和思政工作的時代發展需求[1],從而培養更多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應用型人才。
1? 高職院校“三全育人”的現實困境
1.1 十分重視德育工作,但未形成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
德育工作從黨中央、教育部到各高校,已形成鮮明的育人導向和強烈共識,正強力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旨在打通育人的最后1km。而高職院校培養學制為3年,時間短、任務重。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部分高職院校對于德育工作提出的要求多、口號多,而落實落地的舉措少、辦法少,或是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文件,加之一些思想痼疾和較難解決的現實問題一直未能解決,往往“雷聲大、雨點小”。同時,育人實效在短期內較難顯現,指標化衡量工作的實效難度大,發力點依然停留傳統區域,未能形成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
1.2 育人隊伍力量單薄,形成的育人合力不強
當前“課程思政”教學已全面鋪開。由于課時等因素,專業教師對于課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往往不夠深入,強行嵌套或點到即止,未能全面結合課程內容來開展教學,“課程思政”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同時,高職院校由于教師隊伍規模所限,各職能部門均有較多的事務性工作需要處理以致對學生思政教育投入、融入不夠,學校的協同育人思想基本停留在理論層面,育人隊伍大多為思政教師、輔導員等學生工作一線人員。
全方位育人的互通互聯不足。微觀層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之間的互通互聯不足;宏觀層次,高校與社會、家庭之間的互通互聯不足,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互通互聯不足。育人隊伍力量單薄,形成的育人合力不強。
1.3 配套育人資源較少,育人方法相對滯后
近年來,高職院校學生總數不斷上升,2019年更是擴招100萬人。學生數量不斷增加,而教學資源、育人資源無法在短期內得到擴充,加之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的現實狀況,對高職院校的育人工作提出了嚴峻的考驗。當前大學生以95后為主,00后也將成為高職大學生的主體。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高職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道德價值觀念正由單一、穩定、封閉轉向多變、多樣和開放,思想政治工作面對的是一群思維活躍、對新事物極其敏感、互聯網影響最深的年輕大學生群體,育人對象群體特征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的育人辦法不足以應對新形勢下的思政教育[2]。
2? 高職院校“三全育人”的思路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環節。高職院校新時代奮斗目標的實現,迫切需要培養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的青年大學生,迫切需要堅持育人導向全面統籌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長效機制。
2.1 齊抓共管促落實,形成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
強化政治導向,旗幟鮮明講政治樹標桿應是最高原則與基本前提。學校黨委是“三全育人”的總龍頭,處于育人的核心位置。出臺相應的文件和制度,明確各育人主體職責,確保育人工作團結一致、有的放矢,使得育人理念自上而下全面貫通,形成相輔相成、相互合作的育人體系。育人,不僅是思政教師、輔導員等人員的崗位職責,更是全體教職工的職責使命所在。制度下發后,應當全員調動、強力督辦,沒到位的必須落實,打折扣的必須處理,才能形成強有力的教育合力。育人工作應當是整合協同學校各項教育工作以及各項育人元素,調動一切育人主體,發掘、用好一切校內外資源,為學生打造全面立體的育人模式。
育人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以生為本”的思政教育工作才有溫度。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要引導好、教育好青年大學生,也要關心和幫助受教育群體。思政工作者、學生工作一線是學生思想的領航員,而全體教職員工也應是學生學業的輔助者、服務者。而當前,高職院校普遍以學生教育管理為主,為學生提供相關服務往往差強人意。高職院校應當加強服務育人理念,以學生實際需求出發并依據國家相關法律精簡流程、有效服務,遇事想辦法、不推脫,學生對母校才有感情、有感恩,從而將服務意識深種于學生心底,提升學生的愛心和奉獻意識。
輔導員和學生聯系較緊密,深入地了解和交流較多,但是其他崗位選擇性缺位,難以從學生立場開展育人工作。應當深入學生內部進行思想、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師友關系,真實了解其思想動態和性格特點,加之有意識的價值導向,育人工作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3]。高職院校應該開展教職員工“一對一”“一對多”的結對教育,進課堂、下寢室,建立由教師、學生、行政人員等不同教育主體組成的網狀結構,做到各大育人主體、育人要素之間的互通互聯,充分發揮顯性育人與隱性育人的優勢,實現育人隊伍相互聯系、信息共享,從而及時反饋、調向整改。根據“三全育人”的目標導向,建立教學、管理、服務等各類型崗位的育人標準和規范,不斷健全工作標準和評價體系,筑牢制度保障,有據可依、擲地有聲[4]。
2.2 全程跟進抓關鍵,目標導向促發展
育人是受教育者將內化的價值規范外化成行為,進而形成穩定、優良品質的過程。全程育人要將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還要融入教育對象思想政治素質形成發展的全過程。
高職院校大學生在入學適應期、學期始末期、升級過渡期、離校就業期等均是成長成才的關鍵點、轉折點。他們在這些時期往往會迷茫、焦慮,甚至迷失方向,荒廢學業。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時有效抓好這些關鍵時期的教育,專業老師和其他工作人員以“網格化”劃分數據實現群體帶動和幫扶,以外部驅動實現朋輩教育、自我教育,往往成效顯著、事半功倍。“95”后、“00”后大學生主體意識強烈、學習能力突出,渴望自我表達與展現,高職院校應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群體的特點,以朋輩教育助推學生從“對象”向“主體”轉變。抓好班團干部、學生黨員等關鍵少數,通過實踐、心理、管理、服務等途徑實現引領示范、輻射帶動,凸顯自我教育的正面激勵作用。自我教育是高職大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體現,也是“全員育人”理念的深化與拓展,更是增強育人合力的有效途徑。
思政課“血統純正”輔以強大吸引力,輔導員“春風化雨”教育引領,第二課堂“旗幟鮮明”鍛煉提升,均以高職院校大學生成才和就業創業為導向,可以使得職業道德、社會品德、綜合品質大幅度提高,是高職院校的育人工作目標。
2.3 優化育人環境,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任何人不能脫離環境而單獨存在,和諧美好的環境更有利于人的身心發展。高職院校育人環境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在校學習質量和育人成效。
建好、用好圖書館是打牢育人基石的重要支撐。高職院校的教育類型與其他普通高校不同,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功能設置和服務模式與其他普通高校圖書館也有所不同。高職院校圖書館應當根據自身辦學特色而設計功能區,包括常規閱讀區、專業主題區、線上技能實訓區等空間設置,能夠最大限度地吸引并留住大學生。圖書館應當成為除教室、寢室外的常駐場所,既是知識擴充庫,也是育人實踐場。“腹有詩書氣自華”+“專業能力同提升”,若能汲取到更多知識養分,外加專業實操,則能提升道德修養和意志品質[5]。
校園文化彰顯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與特色,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也是學校精神風貌的重要體現。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充滿朝氣的良好氛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首先,應當把握時代旋律、緊跟時勢、與時俱進。例如,新中國成立70周年,應提前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對學校環境進行科學布置,營造濃厚氛圍,讓全校師生感受到國家富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等。其次,應當構建優良的寢室文化。寢室文化是同寢小團隊表現出來的集體意志,具有“捆綁效應”。可以定期開展文明寢室評比、創意寢室評比等等活動來增強寢室的集體榮譽感,從而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和諧人際關系。
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活動,占領網絡育人新陣地。加強校園網建設是育人工作的必然需求。網絡的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而“95”后、“00”后高職院校大學生更傾向于集知識與娛樂為一體的隱形育人資源,因此,網絡育人既要把握重點,又要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同時,用好“兩微一端”和易班網等網絡平臺,為其提供施展才藝的平臺,能提升其綜合素質。
3? 結語
“三全育人”中心在“育”、重點在“全”。要統籌協調、匯聚力量、用好資源,由傳統的點線面向網格化、實體化轉變,實現育人主體、時間維度、空間范疇的有機統一,才能實現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 陳亮.新時代“三全育人”工作平臺建設與實踐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38(9):24-26.
[2] 白曉東.“三全育人”理念下輔導員角色定位的嬗變與調適[J].思想理論教育,2020(6):91-95.
[3] 王鑫,陶思亮,朱惠蓉.“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輔導員的育人角色與實現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0(5):87-91.
[4] 梅紀萍,周蔣滸.三全育人“:五進五精”育人模式的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3):64-69.
[5] 徐斐.職業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職圖書館實體空間重構[J].情報探索,2020(5):110-114.
[6] 武貴龍.高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探索與實踐——以北京科技大學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20(4):144-148.
[7] 張冬,王飄.“三全育人”理念下目標教育模式研究[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18(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