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丹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升高社會上針對大眾心理健康設置了多種心理教育的途徑,例如心理咨詢熱線、心理方案治療等陸陸續續出現。而在高校教學中心理教育也逐漸成為重點教學內容,當前我國高校從事心理健康的人員主要分布于德育工作、心理學教學、醫務工作3方面,其中德育工作者占據著極大的比例,所以在教學中心理學教學工作者與德育工作者應該充分理清思想與心理的關系,只有切實認清兩者的關系才能夠促使二者結合。
關鍵詞:高職院校? 傳統德育? 心理教育? 思想道德修養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7(b)-0219-03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U? Dandan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 of Jilin Province, School of Public Education,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12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living standards of people, many way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have been set up for the public mental health, such as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hotline, psychological program therapy and so o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key teaching content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 personnel engaged in mental healt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mor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teaching and medical work, of which moral education workers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ughts and psychology should be fully clarified between the physical teaching workers and moral education workers in the teaching center To recogn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an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逐漸發展,社會已經變得日益復雜,而在這種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大學生心理問題已經被教育界所重視。目前,在各式各樣媒體的發展下,社會上各類人的心理都變得浮躁不安,其中以高職院校最為明顯,因為高職院校是為了培養適應社會的高素質人才而開展,如果學生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不僅會導致社會缺乏新鮮血液的注入,還會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無法正常成長,繼而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的持續發展。
1? 現如今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的現狀
1.1 大學生心理問題逐漸突出
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是從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一個過程,且在發展中主要是以健康向上的理念開始。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多種因素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其中以心理壓力過大最常見,因為多數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一直受到細心的呵護遇到的挫折少之又少,而大學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他們會面臨遠離家庭獨自生活與新環境的情況,在學習中無法避免會面臨一些來自學習、交際、情感等方面的壓力,在這些壓力之下他們會出現不知所措的現象。其次就是由于大學生的心理比較脆弱,在心理壓力過大的影響下他們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負面心理情緒,從而生活中會表現思維遲緩、提不起興趣,學習中會表現缺乏信心,對自己前途感到無望的心理情緒。
1.2 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
當代大學生在學習法律與道德的時候總會出現“滑坡”的趨勢,主要是由于學生自我感較為強烈,在對問題考慮的時候都過于注重自己的喜惡,道德評價體系較為傾向于自身以謀求自身利益為前提考慮事情,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嚴重缺乏團隊合作的精神與集體主義感。在經濟社會的大潮沖擊之下學生過于崇尚金錢主義,在金錢誘惑之下學生會出現無心學習的情況,只是過于注重對金錢的向往與訴求,同時學生對公共財物的愛護思想也較差,教學課桌與墻上都涂滿了學生的思維創作,甚至出現遲到、早退現象的時候都對教師視若無睹。最嚴重的情況就是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雖然大學生已經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還是無視法律的要求,考試作弊屢禁不止,而有些事情都在擦著法律的邊角進行實施。
2? 高職院校中傳統德育與心理教育的區別
2.1 基礎理論知識與任務不同
傳統德育教學主要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教學基礎把學生培養成能進行一定社會活動的人,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等,心理教育主要就是教師運用自身心理學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促使學生能夠有效地處理自身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雖然兩者都是為了培養人格完善的優秀人才而開設,但是在教學任務上有著極大的不同,傳統德育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認知自己,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與法治觀等,心理教育是在與學生交流中充分調節學生的不良情緒,讓學生能夠平衡自己的心理狀態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
2.2 兩者在教學內容的不同
心理教育與德育教學的目標是相同的但是教學內容卻是兩種形式,其中心理教育既包括學生的學習、生活、職業、智力、戀愛和人際關系等還包括學生的心理衛生、人格評定與心理障礙等;而傳統德育教學則是包括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行為態度教育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德育教學主要注重于學生對社會的態度與意識等方面,心理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學生的個人心理教育,兩者在教學中雖然主體都是學生但是著重教育的都不大一致,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兩者教學內容一方重點強調學生的自身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另一方則是更加強調與個體在社會中所具有的責任與義務。
2.3 教學方式與角色的不同
傳統德育教學是將教師作為教學的中心,利用宣傳教育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例如舉辦座談會、講座、比賽評比、訪問、訪談、參觀等形式開展;心理教育中教師只是站在學生的朋友角度傾聽學生心理情緒,并不是通過教育的方式進行而是在詢問溝通中傾聽學生的情感訴求。兩者在教學中雖然都是采用集體的形式進行教學,但是心理教育中還包括個體交談,因為心理教育比較重視保密性交流,通常在講座的形式中教師只是起到引導作用最為情感的傾聽者;而德育教學則是在說服與灌輸中讓學生感受大言傳身教的感受。
3? 高職院校中傳統德育與心理教育的有機結合
3.1 心理教育與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的結合
高職院校教學中思想道德修養是德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因為在德育教學下教師可以充分地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學過程中,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德育知識的了解與認知。心理教育與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的結合就是不斷培養學生堅韌精神的有效渠道,例如,學生在新環境下如何適應?在面對挫折時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如何與不熟悉的人交流?等等問題,這些思想精神的培養能夠有效地滿足學生學習與生活需求。同時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加入心理教育模式,可以使德育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在滿足學生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心理與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從而進一步切實提升學生思想覺悟。
3.2 心理輔導應用于德育工作中
由于德育教學具有一定政治性特點,其內容較為復雜,故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并不能很好地將其接受,而心理教育則是通過共情的方式給予學生全新學習體驗,促使教師切實體會學生感受,從而站在學生立場思考問題,這種“共情”教學模式會讓學生覺得自己在教學中被重視,繼而愿意跟教師袒露心扉說出自己的感受。“談話”教學是大部分德育教師最常用的方式,但是由于談話會給予學生一種回答問題的感覺,因此學生對于談話學習會感到極強的抵觸感,所以教師不妨嘗試將“談話”變成“傾聽”,引導學生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鼓勵學生將自身感受完整體現出來,還可以讓學生正確認知自己,繼而改變自身不足之處。
4? 結語
現如今,高校教學中的心理教育與傳統德育教學有著一定關聯性,所以,在教學中將兩者融合是可行的措施,能夠更好培養學生德育精神。同時心理教育與傳統德育教學不僅有一定關聯性,其區別中的目標也是一致的,都是通過合作的方式將吸取對方優勢,從而將自身劣勢進行彌補,繼而能夠切實提高各自在彼此領域的解決問題能力,以進一步推動教育事業進步發展。
在新形勢的影響下學生學習模式已經受到波及,但是以往傳統德育教學并不能讓學生充分放開自己,甚至在強硬接受德育的時候會促使學生出現抵抗性心理情緒,從而影響教學效果。而心理教育則是基于學生心理情緒為教學起源點,在心理教育與傳統德育教學結合中能互相補充各自的方式方法,繼而促使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和與他人、社會交流時各自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劉樺楠,季瀏,董翠香,等.道德社會學視角下運動教育模式的德育實踐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6):89-94.
[2] 劉麗美,張蓮英,張國宏,等.淺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75(2):76-78.
[3] 王惠敏,倪軍,張宇,等.杜威體育教育價值思想、時代局限及現實鏡鑒[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7):93-101,118.
[4] 黃權標,歐陽丹.構建和諧環境促進大學生健康成才——淺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整合[J].高教論壇,2018,11(3):12-14.
[5] 劉力.如何發揮技校政治課堂“立德樹人”德育教育的功能[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55(19):134-136.
[6] 胡靜.淺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之關系[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19,21(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