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門課程中去。藝術教育本質上有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的作用,本文主要是通過對動畫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探討如何將思政元素與藝術教育更好的融合,形成協同效應,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 課程思政;藝術教育;教育實踐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剛要》中明確要求,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藝術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承擔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在藝術教育專業中廣泛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很有必要。
1.課程思政與藝術教育
“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各方面, 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創新舉措, 旨在實施全課程、全方位、全員育人。課程思政建設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一核心點,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內容,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提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切實提升立德樹人的成效。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培養人、塑造人的重要教育形式。藝術教育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的審美意識,豐富精神世界,更能培養創新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股和價值觀,進而影響人們的言談和行為舉止。高校藝術教育主要包括: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動漫等形式。相對于其他學科,藝術教育具有更直觀的表現形式和更強的感染力,教學內容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本文主要以動畫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為例,探討如何在專業教育中把思政元素與藝術教育更好的融合,實現“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
2.動畫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與實踐
2.1專業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現狀調研
當代大學生群體多是“95后”“00后”, 具有講個性、重獨立的特點, 普遍對宏大敘事和空洞口號不感興趣。調研顯示,大學生對黨和政府的政治滿意較高,絕大多數學生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政治制度,認同黨的大政方針政策,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大部分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興趣;同時,學生入黨意愿不是很強,國家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意識還有待提高,普遍缺乏對黨和國家發展理論政策的學習,法制觀念不強,網絡安全意識缺失等。
2.2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整理
針對調研中大學生在思想政治領域存在的問題,根據當地歷史文化資源和紅色文化資源,結合專業課程內容,挖掘整理相關的課程思政元素。
臨沂是歷史文化名城,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些資源中不僅包括大量歷史傳說、民間習俗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包括故城遺址類、陵墓類、宗教類、戰爭類、古樹名木類等多種實物遺跡。包括銀雀山漢墓、王羲之故居、古梅園、馬陵古戰場遺址等、諸葛亮故居、齊長城遺址等。此外,臨沂歷代名人輩出,代表人物有儒家曾子,軍事家蒙恬、左寶貴,政治家匡衡、諸葛亮,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等。這些歷史遺跡和文化名人是藝術創作的豐富源泉,其內涵的人文精神和家國情懷也是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載體。
臨沂是革命老區之一,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老區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是寶貴的紅色文化遺產。其代表人物有以明德英、祖秀蓮、李桂芳為代表的“沂蒙紅嫂”,以王換于為代表的“沂蒙母親”,以“沂蒙六姐妹”、“英雄七姐妹”為代表的擁軍支前、愛黨愛軍典型等;此外,還有一批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的紅色典型。先后有厲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溝三個單位受到過毛主席的批示表揚,這些紅色英雄模范人物所表現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和拼搏奮斗精神,都是當代大學生應當學習的優秀品質,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寶貴資源。
2.3課程思政元素與教學融合實踐
根據所掌握的資料,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恰當的融入相關的課程思政元素,嘗試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相融合。
(1)結合創作選題,樹立鮮明的政治導向。在動畫創作選題過程中,可以依據歷史人物故事和英雄模范人物事跡開展創作。學生在創作的同時,需要主動學習相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精神洗禮。選題時應引導學生立足時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選題應當能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育精神,增強文化自信。例如在畢業創作中以“沂蒙六姐妹”為原型,創作表現沂蒙精神的動畫作品。
(2)實例教學中適當引入相關素材,并加以延伸拓展。動畫創作中涉及大量的人物角色設計和場景設計。在借鑒外部元素時可以導入思政素材,比如人物造型可以采用中國傳統服飾造型,場景中可以參照中國傳統建筑布局等。在引入相關素材的同時,對其背景知識加以拓展,挖掘學生興趣點, 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做好知識導入, 從而引發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的認同, 實現育人于無聲的目的, 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課程思政”效果。
(3) 注重文化傳承,培養創新意識。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可以將知識背后的邏輯與其他學科相關的歷史故事、文學作品和詩詞等反映的共通的精神、價值、思想和哲學聯系起來。專業課教師應該善于挖掘學科史、人物史中的豐富教育資源。比如動畫在我國已經有了100多年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更古老的皮影戲等藝術形式,我國動畫創作也曾經有過輝煌時期,出現《大鬧天宮》、《牧笛》等優秀作品,開創了動畫中國流派。但現代動畫制作是一個新興的學科,涉及了計算機、設計、影視等多學科領域,當下我國的動畫產業和國外相比有了較大差距,在創作過程中也會大量借鑒國外優秀動畫作品,如何在這一領域樹立中國動畫的藝術風格,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再創中國動畫黃金年代,應該成為專業學生努力奮斗的目標。
(4)提高教師課程思政意識。藝術教育的教師多為藝術專業出身,對思政教育的理論學習和認識不夠深入。在“課程思政”全面覆蓋的背景下,藝術教師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還要對思政理論有深入研究,才能更好的將思政理論和專業知識緊密融合。要深刻地認識到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相結合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在教學中積極主動的把思政教育地融會貫通在專業教學中,實現全方位育人。
4.結束語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是教育改革的一種新嘗試,面對新形勢,藝術教育工作者應加強自身學習,認真研究學科特色和學生特點, 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創新方式方法,努力實現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中國知網.2019-11-1
[2]專業課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教學藝術探究.教育科學論壇.2019
[3]教師的課程思政建設意識及其培育. 思想理論教育.2020
[4]臨沂歷史文化資源研究.百度文庫.2013
[5]沂蒙紅色文化資源.百度文庫.2012
作者簡介:張峰,男,研究生、碩士,研究方向為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