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瑜 戴曄曦
摘要:家風家規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富有中國特色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從《誡子書》《顏氏家訓》到《曾國藩家書》,良好的家風家規,不斷傳承著社會家庭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樹立和弘揚良好的家風家規,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得益彰。本文針對當下中職思政課存在的問題,把家風家規教育融入中職思政課教學中,探索運用良好的家風家規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新途徑。
關鍵詞:家風家規;中職;思政課;學科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9094-(2020)10C-0068-04
2020年2月,《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正式頒布。該課程標準提出政治認同、職業精神、法治意識、健全人格、公共參與等五大核心素養。如何貫徹落實本課程標準,創新教學方式,培育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已成為當下思政課教師迫切需要思考和踐行的中心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因此,在思政課的授課過程中融入家風家規的教育,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中職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為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載體。
一、中職思政課教學中引入家風家規教育的必要性
家風,顧名思義,是一個家庭或者一個家族的優良傳統風尚。家規,是指一個家庭或者家族制定的、有關思想道德和行為素養的行為規范,一般為家族祖先制定,隨著時間的推進而流傳的用以教育規范本家族子孫后代的思想行為準則。
家風家規是一種優秀的道德行為規范,凝聚著人們對思想道德和倫理行為的標準與期望,是使個人在社會中能夠得到良好發展、符合社會期待的準則。家風家規又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得以傳承的載體,其將中國先輩的優良思想和行為方式通過“規則”這一載體充分傳承,能夠充分促進個人持續穩定發展并延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家風家規的傳承與發展能夠充分展現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家風家規最基礎的載體是家庭氛圍與父母的言傳身教,但是隨著當下教學寄宿制的普及,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規范學生行為準則的重任一部分交到了學校的手中。
二、融入家風家規培育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
(一)新型體驗式教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教學的理念與方式都在發生變革,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和填鴨式教學方式已經被翻轉課堂、體驗式教學等新型教育教學理念與方式所取代。因此,在中職學校的教學中需要打破傳統教學方式,引入新型教學模式,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以學校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為例,學生需要加強專業知識、塑造良好的個人素養,因此需要注重思想道德課程的推進。首先思政課教師需要掌握翻轉課堂、體驗式教學、課題引導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并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教學模式。接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不同家風家規進行認知或體驗,如在講授“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設定兩種不同的家庭環境,一種是“勤儉節約”型,另一種是“鋪張浪費”型,學生可以自愿選擇不同的家庭環境。最后,教師與角色扮演的學生可以依據不同的家庭環境做出不同的處理,承擔不同的結果。這樣,通過家風家規的體驗式教學,能夠引導學生懂得,以小家而言“一人知儉一家富”,以國家而言“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家校交互式教學
交互式學習作為當下新型的教育教學方式,其運行需要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通過課堂講解與遠程互動的方式來達到知識講解和思維塑造的目的。因此,在中職學校進行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時,可以運用交互式教學的方式活躍課堂學習氛圍,通過多媒體分享模式營造良好的課后學習氛圍。
如在講授“家庭美德”時,教師可以利用教室內的多媒體教學設備與家風家規優良傳承者進行課堂互動學習。首先,教師需要提前了解學生家風家規的情況,請具有良好家風家規傳承的家長在課堂中與教師遠程連線,闡述自己對家風家規的理解,并講述自家家風家規的故事,點評家風家規為自己的成長與發展帶來的好處。除在課堂中使用交互式教學的方式以外,在校園大氛圍的構建中還可以借助多種手段來營造良好的家風家規學習氛圍。在校園內的電子屏幕中,可以滾動播放名人的家風家規主要內容以及傳承經歷;每日清晨進行家風家規典故的講解;在學校的文化長廊張貼良好家風家規家訓等名言警句……通過多種方式在學校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理實一體化教學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夠提升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搭建知識講解與實踐探索相結合的科學教學結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質。
例如,教師在課前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設計,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充分結合家風家規相關知識來提升學生的思政核心素養。如組織“家風家規我來定”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結合自己掌握的中華優秀傳統思想來自行制定自家的專屬家規。通過這一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對家風家規的興趣,引導學生去理解家風家規的具體含義,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此外,還可以組織家風家規專項調研活動,如邀請家風家規的研究人員,優秀家風家規制定者、傳承者來校分享。通過專業人員分享自己與家風家規的故事,并通過現身說法的講解分析來加深學生對這一領域的認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自身的行為規范、修訂自己的家風家規。
三、中職思政課教學中引入家風家規教育的途徑
(一)巧用家風案例,增強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主要表現為能夠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認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尤其是新時代習總書記思想,增強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同時提高學生對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認同,堅持黨的領導、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中職生的政治認同,既是增強中職生自身素養的需要,也是提高其家國意識、公民意識的要求。中職生思想意識具有復雜性、獨立性、差異性等典型特征,他們的思想觀念受家庭、社會影響較大,因此,學校有意識地對學生開展家規家風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政治認同,為成為新時代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如講授“共產黨的執政理念”這一章時,可選取優秀共產黨員優良家風作為案例進行教學。例如全國三八紅旗手白瑪的家風傳承故事。從小生長在少數民族家庭里的老黨員白瑪不僅自身有著堅定的政治立場,而且要求家人愛黨、愛國,堅決擁護國家的政策方針。大公無私,關心他人是白瑪經常教育子女的內容。在白瑪的帶領下她的子女也積極參與黨的事業,熱心助人、生活簡樸,成為省脫貧致富尖兵。借助白瑪的實例,吸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這樣學生就會在無形之中對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有更進一步的體會,以此提高學生對黨的認同,自發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二)精選家規家風,培育職業精神
職業學校要重視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不僅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還要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理想、健康的職業道德和良好的職業行為,使學生勇于探索、敢于批判,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發展與個人成長的關系,并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在社會實踐中增長才干。
如講授“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這一章時,思政課教師引用同仁堂著名的家規——“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在教學內容中滲透職業精神以及職業文化素養,包括誠信、自強、敬業、奉獻等職業精神。教師也可以結合地方特色,比如利用知名企業文化資源、紅色革命資源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以此吸引學生參與、體驗,感悟地方文化魅力、加強職業認同、提升職業精神。教學中可以選取典型的事例,帶領學生采用場景模仿、辨明立場、分享感悟的方式領悟職業精神,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為學生提高自身職業技能奠定思想基礎。
(三)靈活選取家風案例,培育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主要表現為培育中職生具有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在學習生活中能自覺學習法律、遵守法律和踐行法律,維護憲法權威,為法治國家建設做貢獻。
如講授“黨風廉政建設”時,可以靈活選取優秀黨員家風案例開展主題教育。例如分享“拒絕為女兒‘農轉非用特權、反對鋪張浪費”的楊善洲,“工作向上看、生活條件向下看”的焦裕祿。這樣生動形象的典型案例,可以幫助學生切實體會良好家風對國家建設和黨的建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理性認識,了解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進而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向黨靠近、維護黨的全面依法治國的理念。
(四)開展情境教學,培養健全人格
職校教師要注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可以從學生心理品質、情緒情感、人際關系、社會適應能力等角度入手,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變化,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自我調適。人格健全是學生人格發展方面最理想的追求,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中之重。學生健全人格形成于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之中,學校作為教育的主場地更加關注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日常教學中,教師可開展有關人格培養的養成活動。例如通過宣傳家風道德模范典型、觀看道德模范事例等方式,把學生置于一定的道德情景之中,以此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加強道德實踐;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創設學生人格養成環境,通過心理活動、體育活動、科技活動,增強學生的參與熱情和信心,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人格。對于人格方面存在問題的學生,積極組織專業教師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及時疏導、干預,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環境、調適自身、完善人格。
(五)開展家風家規實踐教學,提高公共參與能力
公共參與,主要表現為中職生具有主人翁意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能夠有序參與公共事務、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優秀家規家風富含思想道德資源,能拓展教學內容,并吸引學生注意,變抽象的思政理論教學為生動、鮮活的生活教學,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學校利用學生實踐活動的機會,組織學生參觀中國美麗鄉村——美棲村,感悟革命烈士宗益壽先生“德正盡心、惟勤惟儉”的家訓,讓學生近距離接受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參觀周培源故居,學習其“正心術、慎交游、端趨正”的家訓,感受中華傳統美德熏陶。
此外,思政課教師還可以配合學校德育條線,共同開設“我的家風家規”主題班會活動,讓學生收集家里或自己收藏的優良家規家訓,并進行展示;舉辦傳承良好家規家風為主題的故事演講、主題小論文活動,營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園文化環境;進行“家風家規伴我成長”手抄報比賽,將家風家規用圖文并茂的方式進行分享和傳承;邀請專家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道德講堂,介紹如何通過家風建設促進孩子或自身成長的經驗;開設《家規家訓教育讀本》、《中國優秀家風家規故事》等校本課程,開展《誡子書》《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傅雷家書》等“家風家規”讀書活動,引導學生向古代先賢、名人志士、時代英模學習修身之道,同時通過學校櫥窗、校園網、微信公眾號、電子顯示屏等渠道推廣宣傳,使學生學有標桿、有榜樣;組織學生參加“踐行優秀家規家風”為主題的志愿者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公共參與的價值,承擔公共參與的責任。
綜上所述,思政課教師應當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創新中職學校思政課程教學方式,全面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實踐證明,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入家規家風講解,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陳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