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百源 沈衛星
摘 要:一直以來,中職學校面臨著資金投入有限、技術力量不足、師生信息化素養低等問題,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進展緩慢。本文首先闡述了如何構建中職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框架,其次分析了學校信息化軟環境、硬件設施的建設情況,最后探索了信息化實踐活動的開展形式,以期促進中職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提升。
關鍵詞:中職學校 ? ?信息化建設 ? ?數字化校園 ? ?信息化實踐活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明確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明確了“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要求。因此,應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通過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
紹興市柯橋區職業教育中心(以下簡稱學校)以學校信息化建設基礎性框架構建為抓手,提升學校整體實力。為抓住良好的發展機遇,根據學校實際,校領導班子制定了學校信息化建設工作三年規劃(2017-2019年),努力使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
一、構造信息化建設基礎性框架,建立信息化可持續發展長效平臺
(一) 建設學校數字網絡空間,構建智慧校園
自2017年起,學校就對校園網絡進行了升級改造,一切教育、教學、實訓、辦公等場所均實現了校園有線、無線網絡全覆蓋的統一管理,提升了學校的網絡管理水平。在柯橋區教體局的統一部署下,學校實施了校園網絡安防工程,安裝了420多個高清監控攝像頭,確保了校園及周邊區域網絡監控無死角。
學校為每間教室、計算機房、實訓室都配備了高清電子白板系統和20多臺3D打印機,設立了網絡化3D數控實訓室與學生創新實驗室,建立了CAXA網絡實訓工場、PLM實訓室、服裝智能定制中心等數字化實訓場所。
(二)建設公共數據平臺,規避信息孤島
為實現學校各部門系統數據的活態共享,學校創建了一個面向應用、安全可靠、操作便捷、技術先進、規范統一、靈活的校園數據中心,運用軟硬件方式進行數據的過濾、清洗及雙向傳遞,以實現校內各類應用系統數據的統一管理、共享存儲、統計匯總、報表打印、決策分析。
建立了統一身份認證系統。校內各類應用系統通過統一的接口和身份認證方式,實現了信息的互聯互通。教師、學生、家長可通過統一的PC端或手機端入口單點登錄到各授權的子系統。同時,依托公共數據平臺,打造了“一站式服務平臺”,根據校領導、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及家長等不同用戶身份顯示不同的內容,方便不同身份的用戶精準獲取信息。另外,通過公共數據平臺的建設,消除了學校信息化建設中的信息孤島。
(三)采用智能終端,創設智慧服務
在已經建立的數字化校園平臺的基礎上,為優化師生們的用戶體驗、提高信息化在服務中的應用、提升服務智慧,學校建立了在線查詢系統。基于統一的信息標準,整合與集成了“文字、圖像、音樂、視頻、動畫”等各類信息化教學資源,搭建了觸控一體的信息化查詢展示平臺,用于服務師生及學校的日常工作。學校在行政樓、實訓大樓、藝術樓等師生流量大的場所安裝了自助式查詢觸摸一體機終端,實現了校園信息的動態展示與實時查詢,是師生信息交互的通道,是學校德育精細化管理的媒介,也是學校宣傳的窗口。
二、推進各類應用建設,為教育教學與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撐
(一)注重數字化校園平臺建設,助力智慧管理
學校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和運行,現已建成數字化校園的基本支撐平臺。包括信息門戶平臺、身份認證平臺、公共數據交換平臺。并集成建立了OA辦公系統、教務管理平臺、學生管理平臺、泛雅網絡教學平臺、德育學分制系統、學工管理系統、資產管理系統等13個子系統。數字化校園的基礎架構已初具規模。
通過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學校每位教職員工、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錄系統后就可以訪問有權限使用的所有功能,實現單點登陸;學校文件可以在網上實現擬稿、核稿、簽發、歸檔;新生報到和畢業生離校的相關手續可在網上辦理;學生也將通過網絡平臺共享教學資源;校園“一卡通”系統功能還覆蓋了后勤管理及校園生活的各個領域,并與學校數據中心對接。數字化校園平臺為廣大師生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務,顯著地提高了學校教學、管理、服務和生活的整體水平。
(二)構建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混合教學實踐
學校以網絡教學為抓手,構建以數字化教學資源為基礎,集輔助教學、自主學習于一體的綜合性在線教學平臺。學校師生借助泛雅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日常教學活動。平臺具有網上教學組織和管理、網上題庫建設、在線考試和閱卷等功能,可實現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統一管理和共享,支持初步的網絡化教學模式,并擁有規范的數據接口,滿足了第三方系統的接入。教師們平時使用手機投屏來上課,在課堂上進行隨機選人、演示投屏、實時討論等,與學生更全面地進行互動,讓信息化教學常態化。同時,學校不斷探索并打造了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打破了校園空間限制,實現了教師的遠程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
此外,教師要不斷完善平臺題庫,在雙休日、節假日期間給學生布置假期作業,進行在線批閱,并在固定時間直播答疑,從而提升學生假期的學習積極性與作業質量。這樣也讓教師不會因為假期而疏于對學生學習的管理監督。
(三)搭建學校教學資源平臺,豐富智慧資源
搭建學校教學資源平臺,不斷豐富優質數字教學資源。通過共建共享、組織教研組教師合作開發、購置學科素材等不同方法,形成包括課件、視頻、微課、軟件、題庫等不同類型、不同專業學科的資源。隨后,將這些教學資源按照統一的數據規范與標準進行有效的篩選與分類,分成不同門類與不同學科的數字教學內容,為學校師生的日常教學與學習提供幫助。
(四)搭建德育學分制管理平臺,創新學生管理途徑
學校搭建德育學分制管理平臺,實現德育學分制管理。全校教職工均可參與學生德育分的登記、批閱、修改、統計,能夠及時、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學生的信息。平臺主要具有批量登記、日常審核、日常統計、查詢等功能。班主任、學生處教師可以批量添加學生的德育信息,之后平臺根據學校制定的審核流程,進行逐級審核,并根據學校自定義的德育基本分和等級設置,動態生成學生本學期的德育分數。學校領導、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家長等不同身份的用戶可以便捷地了解每天、每周、每月、每學期和每學年每位學生的德育登記情況。
三、開展開放式全方位信息化實踐活動,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挖掘多種信息渠道,提供開放、立體的培訓、學習、活動的機會。具體做法包括:發掘本校培訓資源,集中專題培訓;請專家做講座,培訓教師現代教育理論和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新型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組織教師觀摩校內外優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討課;體會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法。組織教師參加校內外電子教案、課件、微課、網絡課程的制作交流、研討、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活動等。努力增強教師在信息化環境下創新教育教學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學真正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常態,著力培養一支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理論的新型師資隊伍。
四、結語
經過近三年來的建設,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硬件設施的建設和軟件環境的創建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從總體來看,一些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有待進一步推進。未來,學校將繼續加大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引進先進的設施、設備,不斷完善信息化環境,加強自主研發的力度,豐富信息化教學資源。此外,學校還將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設的成果,加大社會服務的力度,增加信息技術培訓、增多信息素養提升講座,助力當地的信息化建設提供。
參考文獻:
[1]陳麗莉.中職學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8(8).
[2]鐘葳.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內涵與提升途徑[J].知識經濟,2016(19).
[3]呂效紅.新媒體環境下的中職德育課程教學思考[J].科技信息,2014(12).
[4]楊亨東,冉光學,劉垂玖,劉冰.學校信息化建設改革研究[J].科技風,2017(16).
(作者單位:紹興市柯橋區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