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音 盛思詩 毛莉莎 黃淑敏
摘 ?要:基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教融合為核心,從基于任務驅動式翻轉教學改革的“課程共同體”人才培養模式、基于科研項目驅動的創新實地演練與科研能力培養模式、基于學術交流互動的創新能力提升這3個維度,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探索全面培養、激勵、促進、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最終,從課程共同體、創新實地演練、學術交流互動這3個維度,構建了基于創新驅動的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提升路徑。
關鍵詞:創新驅動 ?科教融合 ?人才培養 ?培養模式 ?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11(b)-0122-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as the core, from the "curriculum community" talent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the task-driven flipped teaching reform, the innovative field exercise and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model driven by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the interactive academic exchange Innovative ability improvement, three dimensions, with teachers as the guidanc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exploring a comprehensive training model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talents that comprehensively cultivates, encourages, promotes and enhances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Finally,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urriculum community, innovative field exercises, and academic exchange interaction, a path for training and upgrading talents based on innovation-driven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has been constructed.
Key Words: Innovation-driven;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Training model; Promotion path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積極投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這表明國家對提高高校人才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視,也表明在高校實施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戰略的迫切性與重要性。而創新正是高校科教融合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1]。
創新驅動是指學生在教學、實踐和科學研究中,從創造力、技能和知識中獲取驅動動力,進行創新的過程。其前提和手段是良好的創新思維和科學研究方法,最終目的和歸宿是創新和創造。其衡量指標是學生的創新成果,這也是衡量學生培養質量的關鍵指標之一,其表現形式包括學術論文的發表、專利的申請、創新創業及學科競賽的獲獎等。
通過研究分析可知,與國內的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相比,國外的培養模式不僅僅局限于“官教兵”,還包括“兵教官、兵教兵、官教官”。具體包括以下6個共同點:(1)課堂教學與科研能力培養相結合,將科研訓練引入日常教學。(2)緊密圍繞國際學術研究新動態開展教學改革。將多門課程相結合,形成課程共同體,讓學生充分掌握學術論文創作的方法和技術路線。(3)倡導能力培養,反對“填鴨式”教學。“學會”與“會學”相結合,緊跟國際學術研究最新動態,將科學研究引入課堂,不僅要學生“學會”,還要學生“會學”(即“兵教兵”)。(4)任務驅動,將經典、有價值的任務實例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掌握新的知識點,培養科研興趣,提高科研探索與創新的能力。(5)鼓勵學生參與導師項目,根據項目需求,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到企業、研究機構或政府部門,將實地調研成果運用于后期創新成果之中,讓創新成果真正做到“有所為,有所用”。(6)通過學術交流互動,拓展學術視野,展示創新成果,以提升學生的創新水平(即“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官”)[1-2]。我國現階段正大力推進“雙一流”建設,急需開展科教融合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及提升路徑研究,以拓展科教融合的寬度、拓實科教融合的深度,以全方位、高質量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然而,在教學與科研相融合創新模式的實踐探索方面研究較少,對于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教學改革相結合,科研能力培養與創新能力激勵相融合的科教融合提升路徑缺乏學術關懷。
該文基于創新驅動,從基于任務驅動式翻轉教學改革的“課程共同體”人才培養模式、基于科研項目驅動的創新實地演練與科研能力培養模式、基于學術交流互動的創新能力提升3個維度,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探索全面培養、激勵、促進、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并最終構建基于創新驅動的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提升路徑。
1 ?基于任務驅動式翻轉教學改革的“課程共同體”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課程教學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也是科教融合培養的重要前提。如果說課程體系的設置決定了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結構,那么如何在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掌握創新方法和技術路線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起點。鑒于此,該文提出“課程共同體”人才培養模式,將一個專業中多門相互關聯的課程相結合,將一個專業的理論基礎與前沿方法相融合,構建“理論+方法”的“課程共同體”。這樣多個任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中,學習到新的知識。教師的作用從傳統的傳遞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和引導者,進而成為學生學習和研究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而探索、研究的責任也由教師為主轉向學生為主,最終使學生達到獨立學習、自主創新的效果。然后,在“課程共同體”的基礎上,開展任務驅動式翻轉教學改革,將課堂教學分為兩個階段——學生自主學習階段和研討理解階段[3]。通過該階段的教學改革,完成創新成果的雛形——實驗報告/研究報告。
任務驅動式翻轉法教學改革,課前主要為自主學習階段。在自主學習階段,學生的教學導向為教師制作的導學文檔,以及對應的配套學習資源(包括視頻資料、針對性練習、任務介紹等),以根據其掌握教學知識點的程度進行選擇性學習和針對性練習,并了解任務背景。課堂和課后主要為研討理解階段。課堂上,教師進行教學內容介紹并進行小結,給學生布置任務并予以指導。在學生完成知識點案例任務、小組討論和成果匯報之后,“課程共同體”中的多位教師對任務進行點評,任務由課堂案例討論和實驗報告提交兩部分組成。課后,依據“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教師全程跟蹤引導為輔助”的教學原則,教師通過教學評價和課后輔導,對學生提交的報告予以完善,并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予以解答。
2 ?基于科研項目驅動的創新實地演練與科研能力培養模式分析
科研能力培養與創新能力激勵是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關鍵,也是加速科教融合實踐與創新過程的重要環節。“課程共同體”的多位教師通過創新實地演練教學和科研實戰計劃,對學生進行創新激勵和科研實訓。“課程共同體”的多位教師基于其科研項目,依托該專業的產學研基地,開展實地演練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首先,基于產學研合作基地,通過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在“課程共同體”多位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深入企業、研究機構或政府部門進行實地調研,獲取第一手資料,包括深度訪談資料、問卷調查結果、企業調研材料。然后,基于以上任務驅動式翻轉教學改革的任務與成果,將“課程共同體”中多門課程的理論和方法綜合創新運用于實際問題。基于此,將理論與方法、教學與科研、研究與實踐進行有機融合,在課堂上和實踐中形成一種鼓勵研究生自主研究、勇于探索的學術氛圍。并通過課堂討論、課后研討等多種方式,形成“比、學、趕、幫、超”的科研競爭氛圍。
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掌握該專業的理論、前沿方法及技術路線,將科學研究引入課堂,通過自主學習和研討理解,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鍛煉自主研究、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能力。師生共同探索科研訓練與日常教學相結合的創新性、探索性學習方法,最終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學以創新”的目的。
3 ?基于學術交流互動的創新能力提升路徑分析
加強學術交流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升科教融合廣度與深度的重要驅動力[4-5]。“課程共同體”的多位教師通過組建專家團隊,引導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互動,學術交流有助于學生在學術會議等活動上,展示最新科研成果,與領域同行專家學術交流,擴展科研思路、科研視野。這樣一方面通過前沿知識的學習,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其學術視野,在提高其創新能力的同時,與國內外學術前沿研究接軌;另一方面引導他們在學習交流過程中向優秀的學者和專家學習,以激發其投身創新活動的熱情,培養其創新素質和創新心理,搭建良好的學術氛圍,開闊學生創新的眼界和思路,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術交流可從以下兩方面開展:(1)“課程共同體”的教師與學生定期開展組會交流,讓學生有機會了解不同方向的學習內容,豐富其知識結構體系,有利于跳出課堂和課本教學的束縛,探索更廣闊的知識領域,這對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大意義。(2)鼓勵學生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了解相關領域的國際研究現狀,積極吸納新知識。然后在學術交流互動的基礎上,與學生一起就其創新成果進行頭腦風暴式討論。在交流過程中,學生以開放的心態參與創新成果的討論,以促進研究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學術交流成為增強學術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6],形成“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官”的創新互動氛圍,從而促使高校開展“爭一流科研,趕一流創新,做一流成果”的創新能力驅動計劃。
4 ?結語
創新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是加快教育現代化的不竭動力。基于創新驅動的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是一項全方位、系統性的工程。在當前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背景下,需要迫切強化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該研究旨在以下3個方面著力改革,以構建基于創新驅動的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提升路徑:基于任務驅動式翻轉教學改革的“課程共同體”人才培養,基于科研項目驅動的創新實地演練與科研能力培養,基于學術交流互動的創新能力提升,以促進高校科教融合培養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促進學生創新水平的全方位、高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 溫輝,金繼承,郭毓東.科教融合助推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高校科技,2019(3):55-56.
[2] 周湘林,馬海泉.探索科教融合下的大學學術及學術共同體[J].中國高校科技,2017(10):4-6.
[3] 唐燕,韓愛慶,杜清,等.任務驅動+翻轉課堂教學法在程序設計類課程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7,26(2):63-66,70.
[4] 孟玉蘭,李建英,孫晉,等.“雙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探索——以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為例[J].山東化工,2019,48(15):177-178.
[5] 劉華,金葉瀅.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的國際現狀及其啟示[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5):28-32.
[6] 王其昂,蔚立元,東兆星.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85):73-74.
[7] 陳明忠.基于科教融合的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和實踐[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8(1):18-22.
[8] 賀玉海,陳永志,楊志勇,等.基于協同創新和科教融合的輪機工程學科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6(2):23-28.
[9] 張平華.基于科教融合的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與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4):103-106.
[10] 楊宇,柏繼松,季炫宇,等.基于科教融合理念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3):8-9.
[11] 鄭建東,陳綱領,王余杰,等.科教融合協同育人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山東化工,2019,48(21):190-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