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迎春
摘? 要:“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實質是建立在教育群體的需求上, 依據互聯網的本質特性, 充分發揮互聯網給教育群體帶來的快速、靈活、龐大的積極作用, 進而創造新的教育模式。“互聯網+教育”給教學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也給師生關系帶來了一些列新的變化,諸如師生角色定位、交互范式、交往場域、交流方式以及師生沖突改變等。該文站在“互聯網+教育”背景的新形勢下審視的師生關系的嬗變,在新形勢下,認清師生關系的改變,對于更好地把握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 師生關系? 嬗變? 交流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10(c)-0150-03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the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mode is based on the needs of educational groups. Based on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apid, flexible and hug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educational groups, and create new educational models.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brings some new changes to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uch as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action paradigm, communication field, communication mode and the change of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rasp the chang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better grasp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Evolution; Communication mode
2012年11月,易觀國際董事長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首次提出“互聯網+”的理念。8年來互聯網越來越融入人們的生活,“互聯網+海關”“互聯網+農業”“互聯網+醫療”等,都在不斷地影響人們的生活,“互聯網+”也漸漸開始融入我國的教育事業。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 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 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標, 以各自的獨特身份和地位通過教與學的直接交流活動而形成的多性質、多層次的關系體系。師生關系也就是教與學的關系,以及時代與高科技—教學技術手段的現代化研究是教學論的現代化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可見研究“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師生關系意義重大。該文將重點闡述最突出表現為以下4個特征。
1? 師生角色的定位轉變
在“互聯網+教育”的網絡化信息時代,結合新課改的要求來看,師生角色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在教師角色的定位方面,首先,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引者。因為“互聯網+教育”技術的融入,教師在掌握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之后,將教學資源分享傳輸到在線平臺中,接下來,學生要先學會使用在線學習平臺,才能獲得更豐富的學習知識,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習任務的指導學生開展在線學習。其次,教師還是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的課程研究者。在信息化時代,教學內容不再限于書本知識,教師必須學會通過互聯網可以找到海量的課程資料,并掌握將這些資料應用到教學中的方法,對教材知識形成拓展,為學生開拓眼界提供豐富的材料資源,那么這時候教師就成為了教學的研究者。最后,教師的角色定位于課堂的客體地位,并成為學生的分析者。教師必須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重構課堂形式,為學生提供高效的教學課堂,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研究,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優勢及弱點,確定學生發展的特點、原有的知識與經驗水平,從而在海量的互聯網資源庫里面找到適合學生的學習內容,并發布給學生。
在學生角色的定位方面,首先,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接受者,而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的積極參與者。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愛好和需求,選擇學習的時間、學習的內容、學習方式等等。學生的自主權和選擇選更大,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則更強,學習效率自然得到提高。其次,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學生是一個與同學、與教師共生共長、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合作者。合作者強調的是學生不再是學習的旁觀者,而是融入具體學習情景中的合作者。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習中,學生更關注自身的成長和進步。最后,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探索者、研究者,學生可以通過探究式學習的方法來獲取知識、總結知識,形成知識的有效內化,而不是被動地記憶知識。
2? 師生交互的范式逐變
根據社會學理論教學不僅僅是教師向學生傳輸知識的認知過程,更是一個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的交互過程。師生交互范式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交互范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主體范式。這種范式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絕對地位,他們在教學中富有權威性。教師為主體的交互,學生被動學習,很難發揮本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教學中是從屬和支配地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第二階段交互范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主體范式。這種范式突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強調學生要主體地位,一切教學要服務與學生。學生主體范式相對于教師主體范式有進步之處,但容易出現學生放任自由,而很難達到教育的預期目標。第三階段交互范式就是目前得到廣泛認可的主體間性的交互范式。主體間性是20世紀西方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 最早由胡塞爾提出。主體間性在他那里意味著群體性、社會性、互為性、共在性、共同性等, 他稱主體間性為“自我共同體”“主體共同體”“我你綜合體”“共在主體性”。主體間性教育是一種和諧教育, 是多個教育主體所共有的教育, 主體間性教育的世界是教育主體共有的意義世界, 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占有、勝利。主體間性教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 它是師生本真的生存方式。
3? 師生交往的場域泛化
李海峰,王煒在《互聯網+”時代的師生關系構建探析》[6]中談到“互聯網+”驅動下的泛在學習場域包括3個范疇, 即現實學習場域、虛擬學習場域和虛實融合學習場域。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師生交互的場域不在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有黑板、有整齊的課桌椅、窗明幾凈的教室了。師生交互的場域得到了擴大化,既可以是在教學或者在學校的真實空間里的交流互動,也可以是現實和虛擬相結合的場合中交往。比方說,在面授課之后學生可以通過微信、QQ等網絡平臺可以和教師互動。當然師生交互還可以是在一種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交互,在這種情況下師生沒有直接會面,但是通過網絡同樣可以達到了交互的效果。這樣的虛擬場域可以打破時空的局限,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此次新冠病毒疫情下,廣大師生停課不停學就是師生在一種虛擬的教學場域進行交互的。學生可以在線看教師上課的視頻,也可以和教師實時同步地進行在線交流,更可以在網絡平進行教師對人多的班級授課。在一種虛擬的場域實現人—機—人的相互互動。
4? 師生交流的方式增多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是一種教學, 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不是僅僅讀書和聽課的, 這種被動接受知識的方式并不能實現高效的學習,所以,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必須進行改變,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與學生之間形成有效的交流,以了解學生對當前正在學習的知識的體會,是否存在學習困難等,從而隨時做出合理的教學調整。特別是通過問答教學,可以使得師生之間的交流更為便利。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容易完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和傳遞,實現師生之間情感的互動以及師生之間思想的碰撞。由此可見,師生之間的交流對教育、教學至關重要。
傳統的師生交流主要是以面對面的口頭交流為主。新的時代背景下,科學技術的進步,拓寬了師生交流的渠道。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師生交流的方式增多,師生不再局限于口頭交流,或者是面對面的各種肢體語言的交流,而是在一定的技術支持下通過例如微信、QQ、學習網站的網絡交流平臺等進行交流。學生可以和教師教學文字交流,也可以進行視頻和音頻的交流,另外還有一些情緒符號和圖片的交流。通過這些交流方式,既豐富了教學形式,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也增進了師生的情感,活躍了師生交流的氣氛。
5? 結語
師生關系不單是知識傳遞關系, 而是知識、經驗、思想和情感全方位、深層次的互相交流, 更是一種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因此, 消除師生關系“危機”, 需要突破師生之間的設限, 從廣闊的視野來重新審視。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師生關系的沖突由于網絡等先進技術的介入,可以說出現了很多新的矛盾和沖突。其中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教師在網絡化教育中對學生的要求與學生在網絡環境中的學習和操控能力之間的矛盾。
參考文獻
[1] 魏善春.教學沖突:緣起、悖論及合理應對—— 一種教育社會學的審視[J].中國教育學刊,2012(8):59-63.
[2] 辛鵬.論高校師生關系沖突問題及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7):49-52,68.
[3] 郝朝暉,董澤芳.論教師間人際沖突及其調適[J].當代教育論壇,2012(4):57-62.
[4] 楊軍軍,郭丹潔,劉宇峰,等.問題導向式故事教學理念的探索[J].高教學刊,2020(22):1-5.
[5] 金如玉.金課背景下公共教育學課變革路徑研究[J].現代交際,2020(12):130-132.
[6] 席嘉語.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宋詞群文閱讀教學研究[D].喀什大學,2020.
[7] 郭希杰.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習共同體構建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20.
[8] 劉文婷.大學教師微學習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
[9] 蒙繼元.教師教學交往素養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