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怡
【摘要】我校將器樂葫蘆絲引進音樂課堂,既可以達到新課程標準理念中,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chuàng)造力,突出我校葫蘆絲藝術教育特色,又可以傳承我國民族藝術文化。引進葫蘆絲進課堂遠遠不在學習器樂的本身,而加強小學中高年級拓寬學生音樂知識層面,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加強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使每個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升華;而如何更好地讓小學生走進葫蘆絲快樂課堂,讓學生深切體驗到“葫蘆絲快樂課堂”音樂教學的獨特魅力,從而自發(fā)主動性去學習葫蘆絲器樂?這就需要教師們值得摸索與研究。
【關鍵詞】葫蘆絲;興趣;快樂課堂;教學策略
我校葫蘆絲進課堂的實踐活動已經進行了近6年,其中教師團隊探索出一套小學中高年級葫蘆絲快樂課堂的教學策略,總結出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寓教于樂,在教學互動中獲取音樂知識、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提高自身藝術修養(yǎng),也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能力。在此,經過這幾年探索與實踐,積累一些經驗,具體來說,主要通過下述幾方面策略來實施的。
一、葫蘆絲與樂理知識教學相結合
小學生剛剛開始接觸音樂知識層面,只知道要唱歌,唱的音準不準不知道,更何況音符、節(jié)奏、節(jié)拍等等這些東西更沒有概念的,所以必須學音樂前提要先學習基本的樂理知識,如:識譜、唱譜、節(jié)奏等。這幾年積累課堂實踐經驗,我認為要在葫蘆絲教學的啟蒙階段,首先從認識每一個音符開始,從認識樂器與學習基本音樂理論知識相結合,同時進行教學才能讓學生更好上手葫蘆絲中,普遍音樂教師常用“圖示法”,即在黑板上用“V”表示一拍,引導小學生用手指打拍,唱出旋律,或者以手指鼓掌表示為一拍的形式去感受不同的拍點節(jié)奏。最后,唱譜是葫蘆絲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關鍵的,不管學器樂還是唱歌我們都必須學會唱譜,從而帶動節(jié)奏的穩(wěn)定性。而葫蘆絲是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因此要學習葫蘆絲首先要學習簡譜,簡譜是曲譜中最直白與最易掌握的.譜面中的“1”“2”“3”“4”“5”“6”“7”相應的對應了音調里的do、re、mi、fa、sol、la、si。
我在教學中會發(fā)現小學生有時受直觀性思維影響,常常會把譜面的音符念唱成數學阿拉伯數字的123,這就需要教師及時提醒和給予更正。學生年紀尚小,音樂知識積累不多,因此,要接觸新的音樂作品就要從識譜開始,教師可先示范,先模仿跟唱,再指導認識區(qū)分各音符與節(jié)奏型,其次用邊看曲譜邊用手打拍的方式讓音樂作品有了初步的呈現。
二、葫蘆絲與唱歌教學相結合
在中小學音樂教學里學唱是一項最重要教學內容。歌唱得好不好,音準不準,節(jié)奏穩(wěn)不穩(wěn)等這次問題,就需要小學生達到教學標準是節(jié)奏的穩(wěn)定性、音準正確性。音準問題普遍存在小學生教學中的難點,那如何提高小學中高年級的音準問題?也就成為音樂老師所共同關注的問題。曾經我校教師團隊在六一排練合唱節(jié)目里面加入葫蘆絲器樂當伴奏,可以有效地用葫蘆絲固定音給合唱隊學生訓練聽覺及教音,從而學生有正確音高概念,從而達到我們的教學互補解決音準的問題。所以葫蘆絲進課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單音入手,將學生分成兩大組,一組學生吹奏當伴奏,另一組學生歌唱主旋律,然后再進行簡單旋律的合唱,還可以嘗試在音樂教材中出現了二聲部或三聲部葫蘆絲分批合奏加半唱,采用同樣的方法。最后,按照循序漸進的方法結合書本教材中的相關內容來練習,從而達到幫助學生解決音準的問題。
三、葫蘆絲與欣賞教學相結合
新賞教學是一種不被學生重視、不易理解的課程,小學生只會覺得老師就是讓我們去聽、看而已。欣賞與鑒賞課主要是通過我們視覺、聽覺系統(tǒng)來理解音樂作品,這對于小學生來說確實是比較抽象的,難被理解。例如,我們在學習欣賞二年級第二冊《快樂的啰嗦》時,可以讓學生嘗試用葫蘆絲演奏作品第一部分的主題旋律,這樣不僅提高學生視奏能力也讓學生視奏中成為一名音樂欣賞者。不僅讓學生感覺優(yōu)美的舞姿、富有民族風格的樂曲,給人一種輕松活潑、愉悅的感覺,再現彝族人民歌唱美好生活、載歌載舞的歡快熱烈的場面。由此可見,欣賞課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情感升華作用。
四、葫蘆絲與表演教學相結合
演奏器樂最普遍的形式是之一是合奏,由多種樂器演奏或者一種樂器多聲部演奏,不論是齊奏型織體還是多聲部型織體都稱作為合奏。我校經常組織開展藝術活動,相當于提供學生展示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外出比賽或展示表演,發(fā)揮自身才藝,樹立自信心、提升舞臺表現能力,從而更能引領學生“邊學邊練,以練促賽,以賽促練”,通過這些競賽、演出迅速提高學生自身技能能力與潛在能力。一方面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發(fā)展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學習葫蘆絲是作為課外藝術教育的一個補充,不僅豐富了小學中高年級的課余生活,也提高了小學中高年級審美情趣,激發(fā)學生對美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贏得一項才藝技能。
按照新時代新音樂課程改革發(fā)展目標,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綜合性發(fā)展,其中美育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歷史悠久、富有民族特色國家,廣大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響應國家政策,在新課程教育改革的發(fā)展中加強對器樂進音樂課堂的教學研究與文化的傳承,不斷進行摸索,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豐富我們教學內容,提升師生藝術審美。
以上是我校教師團隊在葫蘆絲快樂課堂教學經驗中總結出的教學策略,近幾年我們也是按照以上“四種相結合”教學模式,并創(chuàng)造當下取得輝煌的業(yè)績,也大大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水平,為我們后續(xù)學校藝術發(fā)展得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