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作為最重要的基礎學科,學好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根本前提。而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讀與寫也是一個人需要具備的最為重要的、伴隨學生日后成長、生活和工作中最必要的能力之一。隨著課程標準和教材的不斷改革與完善,教育教學的目標和內容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家已出臺明文規定逐漸統一全國的語文教材,且當前各種大考中閱讀理解與寫作的分值在不斷提高。隨著大語文時代的進一步明晰,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結合實際情況,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豐富讀寫結合教學的形式與內容,切實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實現高質量教學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初中語文;“以閱讀教學促寫作”;策略分析
一、 前言
一個人的表達能力的強弱與閱讀和寫作息息相關,寫作是重要的輸出能力,是一個人內心想法的表達途徑。良好的輸出必須依靠優質的輸入,而閱讀是輸入的重要渠道。沒有大量而有效的閱讀,是無法準確而流暢的表達內心所思所想的。所以說,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語文教學的發展。以閱讀促進寫作,讀寫相結合的教學價值日漸得到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認可。以讀促寫、以寫帶讀,成了新時代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以閱讀教學促寫作”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最核心部分。文章就“以閱讀教學促寫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具體的推進途徑進行簡要闡述,以供參考。
二、 現階段初中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
當前,中學生在語文學習上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閱讀量少,這就導致閱讀理解能力差,寫作表達能力不強。閱讀量少的原因是幾方面的,有學生自身的原因,有些學生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家庭也沒有充分重視閱讀的重要性,沒有營造書香家庭的氛圍,再就是電子產品的沖擊。眾所周知,現階段家庭物質生活的豐富,中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和途徑日益便捷化,互聯網對孩子的學習習慣影響很大。二是靈活應用的能力的不強,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文言文、古詩文的比重逐漸增加,學生對某些文言文中特定的字、詞意思不理解,導致考試時一臉懵,完全不知所云。三是書寫應用能力不強,字認識學生,學生不認識字,一篇作文中錯別字不少。四是初中階段課業繁重,尤其是初三年級即將面臨中考的壓力,各學科都在全力搶占學生的業余時間,閱讀的時間被一再壓縮。
三、 初中語文“以閱讀教學促寫作”的策略
(一)設計閱讀文本數目的策略
學生們進入初中后所學科目明顯增多,學習強度和難度相應增加,存在著明顯的升學壓力?;诖?,閱讀必須協調好與學科學習的關系,在不影響整體學習的情況下最大化地做好閱讀。首先,要制訂好一個學期的閱讀計劃,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設計閱讀文本篇目的時候,應重點明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以單元為基本單位設計閱讀篇目。在課本中,各個單元均有一定的主題。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為《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及《古代詩歌四首》,教師可在分析上述四篇課文的基礎上,擬定群文閱讀議題。二是教師依據學生興趣及生活化文章確定閱讀文本篇目。例如,《春》是一首著名的散文詩,對初中生來說接觸此類體裁較少,但是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熱衷網絡的特點,指導學生課下通過網絡搜集比較流行的散文詩,并進行細致閱讀,從而逐漸熟悉散文詩體裁的閱讀方法。三是教師還可依據教學目標的需求,分為必讀與薦讀兩大塊,以初一上學期為例:必讀書目為《西游記》《湘行散記》《吶喊》《朝花夕拾》等,先要明確一個進度安排,每天具體讀多少,切實具體的將計劃表例出來,將閱讀這一必修內容貫穿到學期學習的全過程,既不影響學科學習,又能夠開展閱讀活動,實現升學考分與涵養性情的“兩手抓”,共同促進。除此之外,也要恰當選擇閱讀文本篇目,以一定的“文體”或“文題”為主題組織閱讀教學活動。例如,語文教師可篩選和“春”有關的文本組織群文閱讀教學活動,教師還可以篩選學生感興趣或熟悉的散文開展閱讀活動,探究各種文本中散文作品的一般語言特征。
(二)設計閱讀教學方法的策略
通常,初中語文閱讀主要采取兩種方式:上下行式及平行式。具體來講,上下行式指的是一篇文本帶來多篇文本的閱讀模式,需要數篇文本以一篇重點文本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平行式指的是多篇閱讀文本的重要程度不分上下。以上下行式閱讀方式為例,將《春》當成重點文本進行精講,剩余兩篇文本進行略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按下列步驟設計教學方法:一是設計文章導入環節的策略。一年四季,不同季節都有個性化的美,大家談一談自己最喜歡什么季節,什么事物讓你印象最為深刻。二是設計閱讀活動的基本過程的策略,朱自清的《春》作品中,是對江南春天的描寫,這對其他地方生活的人來講,是陌生的、未感受過的。因此,教師就可以感受“各種特點春天”為議題組織閱讀活動。由于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已經大概掌握了閱讀文本的內容,因此教師可提問學生:“教材中描寫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借助提問的形式,引出文本中描繪的一系列春景圖: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及迎春。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用個性化語言描繪春景的妙處,幫助學生大致認識江南春景的特點。春天在朱自清筆下是調皮的、充滿活力的。那么,春天在其他人筆下是什么特點呢?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成都的春天》《春風》兩個文本,讓他們感受北方春天的蒼勁,成都春天的花團錦簇,使得學生在對比中體會不同地區春天的不同風格,并由此進行拓展,“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或者“你希望你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以此為題目進行寫作,寫作之后進行集中點評。
(三)營造閱讀氛圍,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推動力,是維持閱讀的最好動力,而老師可以通過對作家創作作品的背景,以及與作家相關的軼事進行講解來激發學生們強烈的閱讀興趣。如通過對作家沈從文的出生背景、成長環境、個人經歷,《湘行散記》《邊城》的創作背景,美麗的湘西鳳凰古城,以及他與張兆和的愛情故事來讓學生對他及他的作品有更多的了解。以此讓學生們對作品的價值和閱讀的意義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組織同學們參觀一下作家故居,去鳳凰古城實地感受一下獨特的風土人情及文化氣息,在此基礎上,學生的閱讀活動開展起來更容易且富于成效,更能為后續的寫作輸出奠定好基礎。
(四)指導閱讀方法
總結、概括、批注是閱讀的重要策略,引導學生在閱讀的時拿起筆將閱讀感受批注在側,也可以將好詞、好句、好段摘抄下來,為后續的寫作打好基礎。以初一下學期必讀書目《海底兩萬里》為例:要求學生以章節為單位概括當節的主要內容,將其中經典的場景、精彩的比喻、富于啟發性的語句等摘抄在冊,并針對每一章節提出一個問題,可以是自問自答,也可以是互問答的方式,并且在整本書閱讀完成后寫一篇讀后感,并做出完整的故事章節思維導圖,寫讀后感,這樣既可以了解學生實際的閱讀狀態,展示閱讀的成效,也可以促進閱讀活動的深化,促使學生產生閱讀成就感,增進閱讀效果。
(五)設計閱讀成果展示的策略
與以往傳統單調的閱讀活動形式相比,雖然學生對閱讀教學興趣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也極易出現注意力分散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要想使得學生在閱讀中注意力可長時間集中,并獲得寫作能力及口語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師就可結合學生掌握閱讀文本的具體情況,設計一節“閱讀教學成果展示課”。展示課的設計方法如下:一是在完成閱讀任務之后,教師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復述文本,以推動學生歸納概括及語言水平的提升。二是設計書寫“讀后感”環節,教師可指導學生說一說西南春天、北國春天和江南春天的區別,激勵學生用文字形式展示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如果學生閱讀成效不錯的話,教師還可進一步指導學生思索如下問題:了解各個地區多姿多彩的春天,你對生活有什么樣的新看法?三是設計寫作活動的策略,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學以致用,教師可指導學生借鑒組文的寫作手法,嘗試寫自己家鄉春天的樣子,使得他們在親自寫作中切實把握借景抒情的描寫手法。
(六)創新教學模式,打造高效讀寫課堂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幾乎都是閱讀背誦與命題寫作分開的形式,缺乏一定的連貫性,學生很難獲得直觀真實的感受,再加上受互聯網思維的沖擊,學生思維和習慣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此背景下,首先要從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其次要改進教學手段,制定有效課件,在教學過程中捕捉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隨機引導。如在學習《答謝中書書》這篇古詩文時,引導學生們將其中描述的: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曉霧、猿鳥、夕陽、沉魚等的狀態與實際生活中的情景相聯系,以“我心中的欲界之仙都”為寫作題目,可以是曾經旅游過的地方,也可以平常生活的地方,將生活遇到過的場景與詩文中的相對照,更好的領略自然之美以及感受作者的創作心境,也可以以學生們感興趣的影視作品為切入點,如有代表意義的《中國詩詞大會》等,將閱讀與寫作更好地銜接起來。
四、 結束語
隨著新時代語文教學方向的進一步明晰,語文素養與個人未來的發展直接掛鉤,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根據所面臨的問題與現狀,從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長遠角度考慮的同時兼顧考試效果,不斷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深入探索閱讀與寫作之間的相通性,切實提高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與寫作方面的綜合能力,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林鎮勇.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促進寫作的途徑分析[J].語文課內外,2020(10):113.
[2]李榮.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促進寫作的途徑研究[J].名師在線,2020(6):11-12.
[3]王啟韌.“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構建高效初中語文課堂的探討[J].好家長,2018(13):58.
[4]楊登軍.淺談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促進寫作的途徑研究[J].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貴陽會場)論文集(四),2020(1):1.
[5]朱會蘭.淺談初中語文主題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的策略[J].小品文選刊:下,2020(3):153.
作者簡介:
曹雯,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徐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