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的落實,初中數學的教學模式越來越豐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課堂體驗,調動起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與此同時,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兩極分化的情況也更加的嚴重,特別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有一部分學困生產生了諸多的學習障礙,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也極大地降低。為了能夠消除學生學習數學的抵觸情緒,調節兩極分化的情況,文章對學困生產生學習障礙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七年級數學;學困生;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和小學階段相比,初中階段的數學課程設置的情境更加的生活化,學生在課堂中的趣味性也越來越高,但是隨之學習內容和深度
的加大,有一部分學生在基礎知識比較薄弱的情況下,無法跟上老師的教學節奏,出現學習上的諸多障礙,成為了學困生。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到一視同仁,分析學困生學習障礙的主要原因,并且加強對于學困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
二、 導致學困生出現學習障礙的因素
(一)心理特點
在小學階段,其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打下夯實的知識基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教學的內容上比較簡單,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輕松掌握,在畢業時大部分學生的成績都比較優秀,因此心理上會比較驕傲,對于學習也比較自信。但是,初中階段和小學生相比,學習的質和量有明顯的差別,有部分原本在小學中顯得比較優秀的學生,到了初中階段就不再像當初一樣游刃有余,有些數學成績會直線下降,造成學生學習自信的喪失,產生自卑感,進而對數學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導致產生學習障礙,學習成績的下滑又進一步加重了對于數學的抵抗情緒,從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再加上小學生本身對于學習的目標性不明確,因此,當學習成績出現下降時,就會影響其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導致學得越好的課程就越愿意學,而學的差的課程就越不愿意學,容易形成偏科。
(二)師生溝通不夠
和小學階段相比,初中的老師對于學生的學習要求會更高,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相關知識的教授上,缺乏對于學生情緒的關心,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不到位。由于小學生處于剛進入學習的階段,所以老師在其學習的過程中會給予更多的耐心和支持,引導和幫助小學生進行學習,因此,小學生即便在學習出現困難時,也能夠因為老師的引導順利地渡過學習的難關。但是到了初中,老師對學生的關心明顯減少,更多的是對于學科上的要求,這就導致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不夠,再加上初中生心智的不成熟,會因為不喜歡某位老師而連帶不喜歡某個學科,從而出現學習障礙。
(三)知識結構不完善
對于數學學科來說,完善的知識結構對于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生到了初中之后會感覺課程節奏明顯加快,學習起來感覺更加吃力,因為小學和初中在數學的知識結構上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比如初中引入了負數的概念,讓小學簡單的加減乘除,一下飛躍到了有理數的范圍,數學從具體的概念發展到初中數學的抽象概念,而這些變化要求學生要在僅僅幾個禮拜之內就要消化,這對于一些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而言,會比較吃力。再加上初中數學中的基本概念比較多,學生如果無法正確地理解這些概念,很容易會混淆,容易出現一知半解的情況,這就導致學生掌握的知識不扎實,一旦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就會出現錯誤,而這種效應就像滾雪球一樣,隨著課程的推進越滾越大,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越來越多,進而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熱情,最后甚至會產生放棄學習的想法。
(四)學習方法的錯誤
和小學相比,初中七年級的科目更多,數學學習的難度也增加了,這就要求學生需要有更高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因此學生需要及時地轉變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方法。學校在初中階段設置了自習課,也就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但是,大部分的學困生都是因為無法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自學能力,沒有學習計劃,仍舊沿用小學單純的記憶方法來學習數學,對于數學的學習還停留在死記硬背上,對于概念經常是一知半解,無法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由此形成了學習障礙。
三、 具體教學策略
(一)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調節
數學老師在教學前,除了要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備課之外,還需要了解班級內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以及心理狀態,確定最適合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對于學生的知識薄弱點要有大致地了解,在授課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薄弱點來進行重點講解,同時要重視學生在心理情感上的變化,增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學生營造出積極友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增加學生對于老師的信任感,幫助老師更好地進行教學任務的推進。
比如老師在每堂課開始前,可以預留5分鐘時間作為交流會,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虛心接納學生的建議,及時根據學生的情況來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老師應該放下架子平等地與學生進行對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概念和公式的教學
很多數學老師在教學時,只注重教授學生解題的技巧,而忽視了對概念和公式的教學,在概念的理解上,也僅僅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意思上,只要要求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進行記憶,這種做法割裂了知識與題目之間的關系,學生經常會出現只知道概念,卻不知道如何解題的現象。數學概念在數學學習中尤為重要,如果概念掌握得不扎實,那么在后續的解題過程中,就經常會出現一看就會一做就廢的現象。因此,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對于概念的學習,讓學生能夠正確地運用概念,學會用概念去解題。
比如在進行《相反數》的學習時,概念的關鍵是只有符號不同的兩個數,如果老師對于概念一帶而過的話,有些學生就會認為-1和2是一對相反數,也就是說學生僅僅只認識到一個正數,一個負數就是一對相反數,而老師應該強調,正反數是數字相同而符號相反的數,防止學生出現概念混淆。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除了要加強對于基礎知識的教學之外,還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都依賴于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老師在解決問題中要培養學生的發展創新力。在教學的過程中設計教學的內容和方式,讓學生能夠通過自行探索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以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比如在進行“逆水行船”和“順水行船”的知識點教學時,很多學生對于這一概念沒有具體的認知,再加上大部分的學生沒有坐過船,所以對于這個問題中的知識點很容易會混淆,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這章節的知識,老師可以將坐船的問題轉變為騎自行車的問題。可以帶領學生到操場上騎自行車,讓學生感受到順風汽車車和逆風騎車的不同,從而得出結論,順風汽車車比較輕松,而逆風騎車走得比較吃力,通過實際的體驗讓學生夠觸類旁通的理解到“逆水行船”和“順水行船”的概念,讓學生通過想象力,領悟和掌握逆水和順水問題的思路,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和提升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四)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的能力
有一些學困生出現困難之后,不懂得與他人溝通和交流,常常一人困于學習的困境當中,導致出現問題之后,無法從他人身上尋找新的解決思路。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多創設一些合作交流的項目,來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讓學生通過共同合作探索來解決問題。
比如在講授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知識點時,老師可以先準備相關概念的卡片,讓班內的學生每4人分成一組,其中三人分別拿著同位角,內錯角和同旁內角的概念卡片,站在另一個人畫好的直線和平行相交線上,然后讓學生說出自己所在的位置,通過這種方式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到同位角、內錯角和同旁內角的概念。并且通過團隊協作,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在出現學習問題之后,懂得尋求他人的幫助來解決自身的問題,幫助自己走出困境。
(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教學
小學階段由于學習的內容比較簡單,所以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跟上老師的教學節奏,學習成績也比較良好,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是一樣的,有一些學生其學習能力比較低,學習方法不正確,在面對初中數學的學習時會出現明顯的不適應現象,導致其學習成績下降。因此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進行分層教學。
比如老師可以將班級中的學生分為三類,一類是學習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另一類是基礎一般的學生,第三類是學困生。對于學習基礎比較好的學生,老師可以拔高教學的目標,豐富其學習的內容,滿足學習需求。學習水平中等的學生,在完成了教學任務之后,老師可以適當地拓寬學習的內容,幫助其提高學習的水平。對于學困生來說,老師應該加強這部分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在作業的布置上也要注重夯實基礎知識。同時在課堂上,老師可以經常對學困生提出難度比較低的問題,幫助其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讓其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老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困生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能夠正確地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如如何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怎樣閱讀數學題干,知識的框架怎樣搭建等等,并且老師可以給予適當的學習指導,將學習的任務分割成若干個小任務,以降低學生完成的難度,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四、 結語
七年級數學是初中數學的基礎階段,幫助學生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同時作為小學剛升入初中的過渡階段,在這一個時期中,小學生的心理和學習方法還沒有完全適應,因此老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動向,指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正確的學習數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其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地減少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障礙,讓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作者簡介:游艷,江蘇省揚州市,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