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學齡段的學生,處于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作為一項重要的課程,道德與法治能夠不斷強化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確保其健康茁壯成長。因此我們在執教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時候,應該強化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因此探究強化初中思政教學中學生愛國情感培養的路徑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縱觀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愛國主義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此文章首先研究了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不足,然后探討了如何在該課程中對學生的愛國情感進行培養。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愛國情感
對國家和社會來講,青少年是關鍵所在,其思想道德水平直接關系到今后整個國家的素質高低。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的關鍵階段,他們的思想意識尚未成熟,外部環境對他們的影響非常大,因此在該階段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不斷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提高其思想水平和道德與法治覺悟,對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存在的不足
(一)學生被動學習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我們老師應該擯棄傳統教育教學思想的影響,把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作用全面發揮。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學校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老師依然主導課堂教學,學生學習的狀態比較被動,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思想品德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壓制了學生們創造性的想法,嚴重影響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二)內容與實際不符
很多學校在對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教學的時候,老師們一般根據教材內容講解知識,沒有向學生展示其中的重點和難點,導致學生知識的掌握還停留在課本上和理論上,無法通過理論指導實際問題的解決,這也就是為什么出現很多學生思想理論知識豐富,但是自身思想品德的水平堪憂的原因。
(三)重視程度有待提升
在一些學校中還存在嚴重的應試教育思想,學校把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作為重點課程在組織教學活動,沒有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導致在很多情況下思想品德課程課時不夠,要求不嚴,嚴重影響著學生對思想品德知識的充分學習和吸收。不僅如此,還有一些老師不夠重視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活動,在開展教學的時候,一般根據自己的教學計劃和教案進行教學活動,不重視教學實際情況,不能夠根據課堂實際調整教學方式,這些情況的存在都嚴重侵蝕著中學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
二、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重要意義
對初中生開展良好的愛國情懷教育,能夠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和國家的聯系,明白沒有國家就沒有小家的道理,對當下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更加珍惜。作為富有激情的一代,初中生具有充沛的精力、較強的可塑性,把愛國情懷教育科學地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之中,能夠讓學生在情感上更加充分地認識國家,促進學生三觀正確,茁壯成長。在學習中學生投入更多的情感,保障學習動機、態度的端正性,最大化學習效果。在相應思想的引導下,從小奮發有為,樹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和目標,為國家發展、民族富強積極貢獻力量。
三、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愛國情感的路徑
(一)通過教材深挖愛國情感
在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加以重視的時候,教材內容中有很多愛國主義教育的相關內容。所以,教學的時候,老師應該對教材內容充分挖掘,把其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充分向學生展示,以便于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學。教學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有效地融合學生的思想價值、情感價值等,借此實現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提高。縱觀以往的教學活動,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學生不能充分地了解教材的內容知識,其實自身對一些大道理也能明白,但是卻不知道自身如何進行思想行為。一些學生在吸收相關知識的時候,采用的方式方法比較單一,僅僅通過教材、課堂教學活動中獲取。因此,老師對這些問題應該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通過有效措施的應用,深挖教材內容,實現學生愛國主義情操的有效培養。
(二)通過國情提升愛國情感
進入新世紀后,我們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在信息化技術的幫助下,各行各業均取得很好的發展,教育教學領域也更是如此。目前很多課程教學中老師都引入了信息化教學工具,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教學對愛國主義的滲透有很大的助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之中,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非常多,會有很多的案例、故事等,書本上也會通過圖文的形式把這些案例、故事等很好的表現,在多媒體技術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借助音頻、視頻、動漫等多種方式向學生更加形象地展示。初中生進行學習的時候需要對一些事物具體化,這對其更好的理解知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多媒體教學工具就可以把這一問題很好地解決。也就意味著,在信息化技術的幫助下,可以把良好的學習環境營造,更好地實現愛國主義滲透。
比如我們在執教和交通有關內容的時候,要是僅僅對這些內容進行講解,學生難以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老師則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展示國內完善的高鐵網絡、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絡等,然后進行與改革開放之前國內情況的對比,讓學生真切地認識到國內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認識到“基建狂魔”的偉大,了解到我國完善的交通,甚至可以對比外國的相關情況。通過數據、圖片、圖表等形式進行鮮明的對比,激發同學們的愛國之情,為自己身為中國人感到自豪和驕傲,實現更好地愛國主義教育。
(三)通過精神引領愛國情感
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不僅要對知識、思想等進行講解,還應該更加重視學生的人格發展和思想教育,在精神的引領下實現學生愛國情懷的提高。在精神層面對學生進行干預和指導,更好地改變學生的思想性格。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講,作為老師需要對教學內容加以思考和研究,把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內容充分地發現和挖掘,更好地講解和闡述給學生,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受到熏陶。把愛國主義深層次的內涵和精神向學生展示,借此有效地發展和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情懷。
四、 多途徑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全面滲透愛國情感
(一)豐富教學模式
我們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老師可以引入討論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把愛國情感融入其中,確保班級內學生討論得更加深刻,敢于講出自己的想法、看法和觀點,老師應該對班級內學生的回答情況及時的歸納總結,借此保障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同時以此為基礎,對案例教學法老師可以引入教學過程之中,結合章節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特點,依托他們的實際情況,選擇出趣味性的案例,在課堂教學中有效融合。我們在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理論內容進行講解的同時,還應該對學生進行很好的優化引導,讓其明白背后的愛國情感,積極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提升愛國主義意識,借此實現更好的愛國主義情感滲透效果。
(二)優化課外實踐教學
從優化實踐教學模式的角度而言,老師應該根據素質教育的實際情況,全面了解道德與法治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的要求,對課外實踐要高度重視,不僅僅只局限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老師還應該嘗試著改變校園文化,借此實現更好的育人效果。依托教授學生的情況,根據將要執教的內容,把教學實踐的課題予以明確,在學校舉辦各種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比如愛國主義主題演講、解放軍進校園活動等,在其中很好地融入愛國主義情懷內容,很好地在課堂內開展調查活動,充分科學地挖掘學生多方面的愛國思想,全面提升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實現更好的效果和質量。不僅如此,就實踐教學來講,我們還可以借助寒暑假時間,對各年級、各專業的學生科學的組織,圍繞愛國主義主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社會調查,促進學生對愛國主義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產生情感共鳴
外部環境對中學生知識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要想把良好的學習氛圍營造,老師需要和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在課堂上和藹可親,和煦春風地面對學生。老師的情緒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不同的氛圍對教學的結果有不同的影響。尤其是道德與法治課程,在課堂上需要進行情感上的交流,老師的態度、情感等對學生吸收內化道德與法治內容有決定性的作用。對此,作為中學道德與法治老師可以在有效方式的作用下進行良好氛圍的營造。
比如我們在執教相關內容的時候地,首先我們可以把全班同學分為多個學習小組,自由地討論課題,在小組內講述自己身邊發生的愛國主義故事,或者自己觀看愛國主義教育片后的感想。然后每個小組推舉一名講述最好的同學在全班范圍內講述。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讓學生能夠通過良好的語言組織,講述自己對愛國主義情感的認識和了解,體會愛國之情感。老師則有效地引導,提出諸如:同學們,父母在你們眼中是什么樣的?我們全體中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母親,那就是祖國。那么,我們如何看待祖國媽媽呢?通過良好的互通,深刻的反思,讓學生突破課文的局限,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實現有效的情感體驗,最終升華主題。
五、 結束語
當代青少年最應該具備的精神就是愛國主義精神,這不僅和青少年以后自身的發展有很大的關系,還對國家今后的發展息息相關。對初中愛國主義教育來講,道德與法治課堂是主要陣地,因此我們在執教的時候,作為老師應該科學地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對教材內容深挖細尋,更好地強化引導,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充分提升和培養,更好地發展學生,確保學生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杜運巧.探討德育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貫徹[J].中國校外教育,2020(11):29-30.
[2]趙貴平.農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面臨的困境及解決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9(24):80.
[3]楊國林.探究核心素養視角下的農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6):139.
[4]梁偉岸.習近平名言金句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理論邏輯及創新路徑:基于內蒙古三所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調查報告[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20,28(3):120-125.
作者簡介:李洋,吉林省長春市,吉林省長春市榆樹市第二實驗中學西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