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國情懷是每一個公民必備的品德,特別是在素質教育改革以來,家國情懷的培養成了眾多教師專注的問題。在初中英語課堂中教師應肩負起家國情懷培養的責任,找出英語課程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滲透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愛國的意識,形成愛國主義精神,認同本民族文化。基于此,本文從家國情懷的概念出發,針對初中英語課堂中的家國情懷培養策略進行重點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英語;家國情懷;策略
【作者簡介】湯雅舒,江蘇省如東縣實驗中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需求。“家國情懷”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能夠讓學生從主觀意識上保護國家利益不被侵犯。英語教材在編制中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其中包含了許多家國情懷的教育內容,需要教師在使用教材時去挖掘,并能夠通過教材與生活的融合滲透家國情懷,以此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一、何謂“家國情懷”
《說文解字》中認為“家”乃“居也”,“國”乃“邦也”,“情懷”則是指人的一種感情、心境,也可以理解為認同感與歸屬感。那么,“家國情懷”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可以認為是人對“家”“國”的一種思想心境,對“家”“國”的強烈認同,認識到“國”與“家”之間的關系,沒有家不成國,沒有國何處為家。
《大學》中有一句經典語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中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可見家國情懷不僅僅是現代教育中的要求,更是中華民族歷史的沉淀。家國情懷經歷了無數的歷史變遷、王朝更迭、民族戰爭,帶著極強的正面教育意義,是中華民族意識形態的升華,對于人民團結、社會建設、國家統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各學科教師關注家國情懷的滲透,引領學生認同家國文化,促進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為國家培養綜合素質強的人才。
從英語課程的教學角度分析,教師的英語教學不僅僅是傳授英語語言知識點,還要注重英語語言背后的西方文化滲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在西方文化的講解中引領學生認識中西方文化具有一定的差異,思考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點,通過文化差異的對比,增加學生對本國文化的了解程度,使學生更加熱愛中華文化,正確看待文化差異,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際心態,不盲目地追求西方文化,不崇洋媚外,不閉關鎖國,也不妄自尊大。
二、在初中英語課堂中培養家國情懷的策略
1.加強目的性教育。列寧曾經說過,家國情懷是千百年來中華人民共同建立起來的一種對國家的深厚情感,這種濃厚的家國情感集中體現人們對國土、山河、同胞、語言、文化以及歷史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對國家表現出強烈的關心。為了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家國情懷,需要教師明確教育目標,以目的性強的家國情懷教育指導學生形成家國意識。
如在初中階段的第一節英語課中,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中國是人口大國,漢語的使用人數明顯超出了英語語言使用人數,那么為什么漢語不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呢?英語憑借著什么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通過這一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學生的思考,但是由于學生的知識面有限,很難找出其中的原因,那么此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英語成為世界上應用最廣泛語種的原因:“英語成為一種強勢語言席卷全球并非偶然,而是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比如在十八世紀初到十九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的發展將英語語言帶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特別是以英語為母語的美國,其經濟實力、科研技術水平相對于各國綜合實力更強。各國為了發展開始不斷引進美國的科研產品,為了了解使用方法、注意事項,能夠與美國人更好地溝通,開始踏上了英語語言學習之路。”在講解之后,教師繼續提問“你是否找出了英語作為強勢語言的原因”,一名學生說“是因為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經濟實力強”,另一名學生說“是因為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科學技術先進”。通過總結讓學生意識到語言的發展需要經濟實力與科技實力作為支撐,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未來,漢語是否能夠代替英語成為世界通用語言,應該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以此讓學生意識到英語學習是必要的過程,讓學生通過英語語言的學習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與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意識到“少年強則國強”,使學生明白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考取更高的分數,而是為了國家的發展做準備,少年進步則國家必然進步。
2.利用詞匯與句子培養家國情懷。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偏執地認為英語教學傳播的自然是英語語言與英語文化,因此在英語課堂中采取按部就班的講解方式,忽視了英語教材中所隱含的家國情懷教育內容,因此阻礙了初中生家國情懷素養的養成。對此,教師應學會靈活地使用教材,并挖掘出更多的有價值信息。初中英語教材中的很多詞匯都與家國情懷有關,那么教師可以在這些詞匯的講解中滲透家國情懷,并引領學生透過英語詞匯的學習感受家國精神。以“sports”為例,教師可以通過“sports”這一詞匯引出2008年奧運會體育比賽項目,并提出問題:(1) What is your favorite sport? (2) How many gold medals did China win in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3) What makes these athletes go all out in the Olympic Games?在這個過程中以某一個詞匯為中心,找出與家國情懷相關的事件,讓學生在感受運動員頑強的精神與拼搏的意志,看到每一滴汗水、每一個行為的背后都透露著他們堅定的家國情懷,受到運動員愛國意識的感染,形成為國爭光的思想。
3.通過名勝古跡滲透家國情懷。如在“Travel”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travel”這一主題引出話題,譬如:“Students, what famous scenic spots have you visited in China? What's the feeling after traveling? ”這時有些學生有過旅游的經歷,但是也不乏沒有去過中國風景名勝旅游的學生,那么教師可以首先讓去旅游過的學生用英語介紹一下旅游地點是哪里、旅游中看到了什么美麗景色,或者談一談你從這次旅游中感受到了什么,以學生的親身經歷講述,使得他們對中國美好河山產生憧憬。而對于一些沒有旅游過的學生,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中國著名旅游場所、名勝古跡的照片,例如故宮、長城、圓明園、蒼山洱海、大理古城等,使學生在感嘆山河壯美的同時,對祖國產生無限的熱愛。
4.借助課文閱讀滲透愛國情懷教育。閱讀是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途徑,課文為學生的英語閱讀學習提供了素材,可以讓學生在書本的課文閱讀中積累知識、沉淀文化。在以家國情懷培養為目標的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應注重在課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滲透。如在“Foods and drinks”的教學中,通過課文閱讀學生可以了解到幾種西方國家的生活飲食類型,并通過飲食類型掌握西方國家的飲食習慣。在讀完這篇文章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What kind of food do you like best”“Do you think your diet is healthy”,此時學生們的回答無非是“Hamburger”“pizza” “steak” “pasta”等,教師會發現幾乎沒有學生提到餃子等具有中國特色的食物。為了讓學生認同中國的飲食文化,教師可以從不同食物類型的特點以及適宜食用的人群、飲食是否與地域差異有關等方面進行分析,并讓學生了解到中國飲食的發展歷程以及寓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4.引入時事問題。家國情懷的培養若是脫離了現實,將會變得毫無意義,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善于從現實生活中挖掘出教育素材,讓學生意識到家國情懷并不是一種飄渺的、遙遠的存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只要你具備善于觀察的眼睛,就會從人們的一言一行中看到家國情懷。以真實性強的、貼近生活的時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有助于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意識到家國情懷不僅是一種思想,更加需要落實到實踐中。如在“Newspapers”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報紙或新聞等方式,展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每一個中國人民的努力,讓學生看到醫生護士的逆風前行,看到本身貧困的環衛大爺慷慨捐贈,看到菜農將舍不得吃的新鮮蔬菜送往重災區,看到無法幫助他人的人堅守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不顧個人安危堅守陣地,看到可怕的數字通過每一個中國人的努力出現讓世界震驚的變化,看到人們因為疫情被控制住而歡呼、流淚,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每一個中國人愛國與團結的表現。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提出,可以引發學生對家國情懷的深入思考,將學生認識中虛無的家國情懷實體化,可以對學生的愛國行為有所指引,促進家國情懷素養落實在學生的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結語
總之,初中英語教師應充分理解家國情懷的概念,認識到家國情懷培養對于學生、家庭、社會、國家發展的重要影響,掌握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的方法,并將家國情懷的內容以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以此引領初中生在英語學習中樹立家國意識,認同本民族文化,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學舜.放飛民族復興夢想做好家國情懷教育[J].甘肅教育,2018 (19):41-42.
[2]宋虹搖,易連云.德字當先,培育學生家國情懷[J].今日教育,2018 (09):87-88.
[3]張修東.家國情懷——真摯而樸素的情懷[J].班組天地,2019(03): 105-106.
[4]李雯雯.在初中英語閱讀課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策略探究[J].校園英語,2019(06):63-64.
[5]宋海瑩.深挖文本,樂在感悟——在初中英語閱讀課中進行德育滲透[J].校園英語,2017(3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