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建華
【摘 要】中國戲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綜合藝術,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京劇梅派劇目中有著經典別樣的人物造型,這些經典造型的背后凝聚著一代宗師梅蘭芳先生的超人智慧和勇于改革創新的敏銳思維,是他開啟了京劇改革的新篇章,在戲曲界起到了示范、先導、引領的作用,影響至今。
【關鍵詞】京劇;梅蘭芳;經典造型;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J821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5-0034-02
中國戲曲藝術源遠流長,有別于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戲劇種類,有著獨一無二且完善的整體藝術體系,在世界藝術之林中散發出恒久獨特的魅力。中國戲曲大多取材于歷史故事,是現實生活的縮影,有著時代烙印和生活氣息。藝術家們通過長期對生活的仔細觀察,結合敏銳的藝術思維,再通過藝術化的加工整理,進行寫意夸張以及程式化的處理,使中國的戲曲極富魅力。在舞臺上,戲曲演員以外在的形式表演,將唱、念、做、打、舞有機結合,形成一套獨特的體系,在舞臺上塑造出性格迥異、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中國戲曲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精華部分,不僅要保留,還應該把它推陳出新,分析優點并加以利用,經過加工提煉,使之具有形式美,富有表現力,這才是藝術發展的正規道路。
近兩百年來,在京劇的舞臺上涌現出了許多藝術大家,他們匯集了傳統文化的精髓,使京劇在中國乃至世界舞臺上綻放出奇光異彩。提起京劇藝術,就不得不提起梅蘭芳。中國京劇長期發展以來,梅蘭芳在京劇界的地位不可撼動,也幾乎是無人能夠超越。他出生于京劇世家,九歲時開始學習青衣,先后向很多的知名旦角拜師學戲,集眾家之所長,藝術成就十分突出。梅蘭芳被稱為京劇旦行一代宗師,名列“京劇四大名旦”之首。他刻苦鉆研,學習昆曲,研習旦角本工戲和各個行當的表演。經過長期的舞臺實踐,他對京劇旦角的唱、念、做、舞以及音樂、服裝、化妝等各方面都有創造和發明,繼承發展了京劇藝術,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藝術流派——“梅派”。
他不僅僅是卓越的表演藝術家,更是戲曲改革的先驅。他在化妝方面的新貢獻主要有兩點:一是確定了新的臉型“鵝蛋型”;二是在片子的用法上把小彎兒與大鬢相結合使用,小彎兒發展成五個、七個,豐富了旦角額部的線條變化。梅派的代表劇目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天女散花》、《金山寺·斷橋》等,這些經典劇目的人物造型穿戴講究、獨具匠心,既尊重傳統規范,又積極創新,遵循寫意和尚美的藝術原則,乃是經典中的經典。
一、時裝新戲的嘗試
梅派時裝新戲以形形色色的現實題材為主,是舊社會的真實寫照。梅蘭芳初次從上海演出完回到北京之后就有了排新戲的想法和打算。在1914年到1918年期間,他先后編演了多部時裝戲,其中有《孽海波瀾》、《宦海潮》、《鄧霞姑》、《一縷麻》等,獲得強烈的社會反響。
由于時裝戲表演的是現代故事,因而演員在臺上的動作比較接近日常生活的狀態,不能像歌舞那樣把它舞蹈化。在這種條件之下,戲曲演員從小練成的基本功和經常在舞臺上用到的那些身段動作沒能派上大用場,而這正是演員對傳統演技做更進一步的鉆研和鍛煉的時侯。可以說當演員還沒有達到成熟的時期,只是偶爾演幾出時裝戲,就想讓他們表演得精準到位,這對于普通演員來說的確是相當困難的。可惜的是,由于種種原因,很多時裝戲并沒有保留下來,但是在京劇中做了最初的嘗試,令人耳目一新。
二、古裝行頭的出現
梅派經典劇目中的經典造型有很多是梅蘭芳親自創制改良的新作品,例如盛極一時的古裝造型,以發髻多樣化,突出女性體態美,裝飾風格自然清新為基本特征。梅派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劇目采用的都是古裝造型。早在1915年,梅蘭芳與幾位友人共同創作中秋應節戲《嫦娥奔月》,這也是梅蘭芳創演的第一出古裝戲。他依據收集、采購來的古代仕女畫為藍本,結合史書記載,經過反復修改創作,研制出一套全新的古裝。新設計的嫦娥服裝是短衣長裙,上身穿淺紅色軟綢對胸短襖,下身著白色長裙,裙子鑲花邊,系在短襖的外邊,腰上綴以絲絳垂在中間,兩旁再垂些玉佩,斜角狀袖子,并采用了老戲裝的長水袖。嫦娥全新扮相中的發式為兩個頂髻,上下疊成“呂”字形,左戴翠花,右插玉簪,后垂長發打如意結。這種扮相既修飾了臉型,又顯婀娜身姿,宛如月宮仙子、嫦娥再現。在這之后,梅蘭芳的古裝造型設計思路經歷了從仕女畫到民間藝術和宗教圖像等的轉變,開辟出新的裝扮,成為近代戲曲舞臺的基本裝束之一,古裝行頭的出現也促進了古裝戲的創作。
三、白素貞的經典造型
梅蘭芳多個不同時期都曾演出《金山寺·斷橋》,1951年2月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此劇,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贊揚:“昨天看了《金山寺·斷橋》,你的白娘子扮相與眾不同,想得很妙,渾身穿白,頭頂一個紅絨球”。梅蘭芳說道:“毛主席看戲可真仔細,這么多年,從未有人談過白娘子的扮相,的確,我是費了很多時間來研究,才改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毛澤東主席之所以稱贊白娘子的造型與眾不同、構思巧妙,總結出來大概有兩點原因:第一點是白素貞造型有明顯的個人符號,帶有本體特征,能體現出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在傳統戲中也有很多類似的扮相,比如《定軍山》之黃忠、《群英會》之黃蓋,姓黃則身穿黃靠。第二點是白素貞造型有著象征意味,白色代表人物善良、純潔的品格,紅色象征人物熱烈如火、堅定剛毅的精神。
在清代時,白素貞的扮相是頭戴“漁婆罩”,它和草帽圈有些相似。1915年,梅蘭芳演出此劇將“漁婆罩”改為“大額子”,滿頭的大絨球,凸顯人物的張揚威武,服裝則繡以比較復雜的花紋,但梅蘭芳覺得這樣的扮相也不理想。后來他把“大額子”改為“軟額子”,面牌的位置增加一個白色大絨球,并將“軟額子”兩面對稱盤成螺絲狀,呈現蛇形。服裝也經過多次修改,采用了三藍小折枝花的繡花樣式,來體現人物亦人亦仙的特點。1951年,梅蘭芳對白素貞的扮相又一次進行了改良,他將“軟額子”上的白絨球改為大紅色絨球,服裝上的繡花改得更為簡潔,突出了從頭到腳渾身素雅的白色。白額子、白花邊,褶子、上下腰包也均為白色,加上白彩褲、白繡花鞋、白彩綢,與大紅色絨球相匹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紅一白,紅白相映,給人以強烈的色彩碰撞。這些改革是他經過長期的研究琢磨,并不斷實踐改進的結果,是藝術創新的過程,也表現出梅蘭芳精益求精、銳意進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