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毅
摘要: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掌握即興彈唱能力是教學的基礎,同樣也是技能合格的標準之一。彈唱作為集鋼琴技能、聲樂、和聲多種課程的融合教學內容,難點較多,挑戰性較大,同時也是幼兒教師必須掌握的最實用的教學技能。學生通過整合多種課程內容,對多門課程進行綜合學習,才能逐步養成彈唱結合、即興表演的能力,才能為幼師工作打好基礎。鑒于此,本文將在學前教育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即興彈唱能力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 ?即興彈唱能力 ?現狀調查 ?問題 ?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2-0139-03
彈唱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具體體現,是培養合格幼師的先決條件,學生的彈唱水平將直接對幼兒教師的后期教學質量產生影響,對幼兒的學習也會產生直接影響。因此,要重視學生即興彈唱能力的培養,以此為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也為提高幼兒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水平提供保障。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即興彈唱能力現狀調查
學前教學專業是專門培養幼兒教師,對認知水平較低的幼兒進行音樂啟蒙教育的專業,在音樂活動的教學中能夠增強幼兒對美的感受,因此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應該加強對即興彈唱能力的學習。但是在實際的專業課程學習中,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校之前都是零基礎、零技能狀態,他們對音樂的理解也較為淺顯;絕大部分學生的鋼琴基礎為零,所以初學階段時手型和指法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大部分學生毫無聲樂基礎,學習時的發聲方法、氣息和歌唱狀態等都沒達到要求。另外,大部分學生還一直屬于被動學習狀態,練琴時間有限,再加上是集體課教學模式,無法實現對差生的專項輔導,而有的學生學習自覺性差,僥幸心理嚴重,認為在課堂抽查時,被抽到的幾率較低,因此就不進行練習以鞏固相關知識。在這種背景下,要實現對學生彈唱能力的培養,就要提高他們對音樂課堂學習的興趣。
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即興彈唱能力弱的原因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作為未來的幼兒園教師,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之外,還需要掌握多項輔助技能,如音樂、手工、鋼琴、美術等,同時還要將這些課程綜合展現出來,使其對主要教學課程形成輔助作用。如在幼兒音樂活動課的教學中,除歌唱外,還需要彈鋼琴。在具體的教學探索實踐中,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歌唱的同時進行即興表演已經不再困難,就算是對新樂曲的學習,短時間內也能夠實現對該樂曲的表演創編;但是要想將編曲演唱與鍵盤進行緊密融合卻極為困難。就算是具備鋼琴參賽能力的種子選手,在回課彈唱時也會出現問題,其基本情況就是會彈不會唱,會唱不會彈。經調查研究發現,學生的即興彈唱能力差的原因是由以下幾個方面引起的:
(一)沒有養成良好的練琴習慣
眾所周知,教師在新樂曲教授過程中,都會要求先識譜,再唱譜。識譜即讀譜,讀譜是為了準確認識音符,而唱譜則是對樂曲節奏、時值進行了解,然后再在熟練掌握唱譜的基礎上進行彈奏。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大都來自藝術教育重視度較差的農村,學生并沒有上過專業的音樂課程,更遑論鋼琴彈奏學習了,而要想在短時間內讓學生掌握這些技能,具有極大困難。為了滿足課業學習要求和標準,部分學生在學習中急于求成,在沒有認真讀譜的情況下就開始練習彈奏,這就使得他們在一開始的彈奏中節奏、音準和時值就處于“跑偏”的狀態,倘若教師沒有發現這一現象,隨意讓學生反復練習的話,后期回課教學中將很難糾正。
(二)視唱能力較差
要想掌握良好的即興彈唱能力,成為優秀的幼兒教師,就需要熟悉大量的幼兒歌曲。在時代發展背景下,新的優秀作品不斷涌現,學生若只掌握教材曲譜并不能滿足現代化幼兒音樂教學需要,這就要求學生在看到一首從沒有聽過的曲譜時,擁有較強的視唱能力,然后通過自學的形式快速完成歌曲學習。在實際學習中,學生對這一能力的全面掌握較為淺顯,無法清晰的劃分節奏,沒有固定的音高概念,對音樂符號的使用混亂,就無法對音樂表現進行透徹分析等。
(三)沒有掌握深厚的樂理知識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鋼琴彈唱多以即興演奏的形式展現,而幼兒歌曲的即興伴奏主要是右手彈奏主旋律,左手負責和聲,并添加其他不同形式的伴奏方式。但是左手的和弦彈奏對編配質量有較高要求,一旦出錯會對歌曲的“音質”造成極大影響。這就要求學生在拿到相關作品之后,能對歌曲的音高走向、調式調性進行分析,然后確定材料音和弦。在當前的學習中,學生并不會對曲譜的調式調性進行分析確定,而是只看調號,在找到材料音之后,也無法對最佳和弦進行確定。例如在“娃哈哈”的學習中,從調號來看為1=F,大部分學生都會把它定為F調,但是如果對其進行深入分析的話就可以發現,其實它是F大調中的e小調。在調式調性的影響下,材料音所確定的和弦也會不同。大調式彈奏出的音明亮寬闊,小調式則屬于溫暖柔和的類型,如果用大調和弦彈奏小調式歌曲,那么彈出的音效與音樂本身所要表達的音調將存在較大差異。
(四)沒有穩定的歌唱技巧
歌唱技巧既包括歌曲處理技巧,也包括歌唱聲音技巧。從歌唱聲音技巧來說,學生從步入學前教育專業學習之后,就會對聲音技巧進行學習,要知道,科學的發聲習慣不僅會受先天的嗓音影響,同樣也會受長期的訓練影響,并使其形成潛意識記憶。如在歌唱訓練中,教師解說高位置、深氣息,那么深氣息的標準如何?高位置的定義是什么?這都是學生需要了解的問題,但是對這一點的教學,學生要對自己的身體構造有所了解,教師給不了他們任何幫助,他們只能通過教師的描述和想象,在自己的身體中進行實踐摸索,如通過打哈欠感受歌唱的正確位置,借助深呼吸探尋深氣息,在搬重物的過程中體驗丹田的發力點等,所有的這些都以實現歌唱為目標。但是以上技巧即使學生有所掌握,但是也不一定能夠自如的運用到歌唱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