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勇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高中生物教學迎來全新挑戰,不僅要促進學生基礎知識、重要理論的掌握,還要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發散思維,以逐漸形成正確的學習觀,應對靈活的實際運用。基于這一點,教學時就要突破傳統,創新教法,鼓勵學生探究,以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本文將結合實際,從知識體系、概念學習及直觀講解三個方面具體闡述運用。
【關鍵詞】? 高中生物;策略;知識網絡;概念
一直以來,生物都是高中教學的重點,如何提高教學效率是我們共同關注的話題。在傳統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專注課堂講解,習慣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忽略了教學策略的運用,以致于課堂效率低下。針對這一問題,就要從實際出發,針對現有的問題進行改善,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深化概念學習,由此實現要點的真正掌握,并學以致用,下面我就從不同方面談談生物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化零為整,完善知識網絡
高中階段的生物學習,知識面覆蓋廣、知識點多,需要學生了解記憶的內容很多,如果不加以引導,就會出現問題,難以系統化。針對這一問題,就要化整為零,將繁雜的知識點整理、組合,逐步形成完善的知識網絡,以此提高學習效率。
大部分學生在學習生物時,對于知識點的把握大多是不到位的,即便在課堂上已經了解,但缺乏整理、內化的過程,無法實現系統化。對此,就可引導分析,將原本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有序的知識網絡。這樣一來,就能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結,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全面的把控,為后續運用奠定基礎。以“細胞膜——系統的邊界”為例,鑒于這一課包含要點較多,就可選擇分解教學,將其劃分為3個課時。在第1課時中,主要讓學生了解細胞膜的成分,對這一學習對象有初步的認知。隨后,在第2課時,可帶領學生走進細胞膜的探索過程,在直觀認知中加強對“流動鑲嵌結構”的了解。在前兩課時的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分析,促使其結合舊知理解,有效實現新舊知識的結合。在這一基礎上,就可進入第3課時的學習,帶領學生研究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對于這一環節,就要關注已有經驗,引導學生化零為整,將新舊知識聯合,將零散內容系統化。
這樣一來,學生在新課學習中就能自主聯想舊知,借助已有經驗接納新知識,促進自身理解,在積極內化中有效掌握。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及時提供幫助,讓其能順利掌握,逐步培養分析能力。
二、內化概念,提高運用能力
不同于初中,高中生物學習包含很多概念,大多都抽象、復雜,學生在掌握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問題,以致在后續運用中缺乏靈活度。對此,就要借助滲透方法,化概念為模型,將原本艱澀的內容生動化,促進掌握,并提高運用能力。
在日常教學中,學生經常覺得生物概念很多,難于記憶。對于這一問題,就要借助模型,引導學生將概念具化為模型,以此展開理解,在思考中把握。在高中階段,學生可運用的模型主要有兩種:物質模型和思維模型。首先是物質模型,主要包含天然模型和人工模型,第一種天然模型,即運用簡單的生物來研究高等生物,就像“運用線蟲來研究細胞凋亡的過程”。第二種是人工模型,像“細胞器模型”“生物模型”等,就是研究者運用自身知識對生物現象進行刻畫形成的模型。對于這一類模型的運用,能在原有基礎上完善學生對這一類問題的理解,從而形成直觀認知。最后是思維模型,主要包含理想模型、數學模型等。例如,在教學“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圖解”及“種群增長曲線”等這些內容時,就可借助這一模型學習,幫助學生扎實掌握相關概念,提高運用能力。
概念是高中生物教學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直接影響學生最終的學習結果。因此,要加強引導,鼓勵學生將抽象、復雜的內容置于模型中,一方面促進自身理解,有效掌握;另一方面提高自主探究意識,深挖內里,切實提高運用能力。
三、直觀演示,彰顯學科魅力
生物,作為一門自然學科,主要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及發展的規律,具有很強的復雜性,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微觀無形的研究對象。這一類探究對象無法用肉眼直接觀察,要想深入了解,就要借助直觀演示,將其可見化,以促進研究。
在教學時,對于微觀生物,要鼓勵學生研究,引導其實驗思路,在這一環節為了推進,不能操之過急,以自身理解灌輸給學生,而是要耐心啟發,引導學生在具體操作中領會要點,以此展開體驗。在講解“蛋白質和DNA等物質在遺傳過程中的作用”時,可運用直觀講解,借助多媒體呈現科學家研究時的資料:分別用放射性物質對蛋白質及DNA進行標記。在這一環節,可讓學生自主觀看、閱讀,積極分析這一研究過程,無形中深化理解,在之后的交流中大膽分享。由此,學生便清楚了整個過程:(1)用標記噬菌體的DNA,在大腸桿菌內存在放射性物質;(2)用標記噬菌體中的蛋白質,在大腸桿菌內沒有發現放射性物質;(3)比較這兩個結果,可證明:噬菌體在侵染細菌時,進入大腸桿菌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質,由此獲得最終結論:DNA是遺傳物質。借助這一過程,就讓原本微觀甚至無形的生命體直接呈現在學生眼前,在促進其探究的同時讓其體悟到學科獨特的魅力。借助這一過程,就可充分調動學生,讓其對直觀的生物學習產生興趣,在生動的畫面依托下積極思考,逐步深入,與研究者產生共鳴。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重要理論的滲透要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切不可直接灌輸,以免學生產生抵觸心理。
總之,策略不僅是一種手段,更是教學機智的重要體現,將其運用到教學中,不僅能引導學生分析,鼓勵其自主克服難點,還能滲透很多學習方法,使其在探索的道路上日漸順暢,深刻體悟到學科內在的魅力,無形中提升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邵宇松.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及研究[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4(11):59+60.
[2]楊潤芝,李世玲.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及研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5(10):170+171.
[3]龔曉美.和諧教學,魅力課堂——探析高中生物教學有效策略[J].時代教育,2013(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