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 課程改革已實施多年,但我們的學習方式卻沒有緊跟課改的步伐。特別是歷史學科,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它依然是一門記憶性學科。這就使得我們喪失了歷史學習的本質目的,也很難把它真正學好。所以,要真正學好歷史這門學科,就必須在認識和方法上完成三個轉變——正確理解歷史學科功能,形成積極的歷史學習態度;高效率聽課;加強整合,重構教科書專題板塊體系。
【關鍵詞】? 新課程;歷史學習;理解功能;高效聽課;整合版塊
一、積極認真的學習態度是學好高中歷史的前提條件
在許多中學生看來,歷史似乎就是“小燕子”,就是“鐵齒銅牙紀曉嵐”,就是電視里所描繪的“雍正王朝”,歷史學科的認知功能被人為淡化,這是非常耐人尋味的,這也是我們目前歷史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窘境,但事實上,歷史學科具有其他學科難以企及的獨特功能。
1.現實性
歷史不僅能修身,還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有非常重要的實用功能。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說“拘于古以衡今,宥于今以衡古”都是對人類的禍端。學生可以在歷史的聯系中、在與古人的對話中獲得啟示,更好地為現實服務。
2.借鑒性
以史為鑒是歷史學科最為重要的功能之一。《資治通鑒》的編纂意圖是要“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通過敘述歷史上的歷朝歷代興衰總結經驗,更好地為當今統治服務。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通過對《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選修教材學習,認識到歷史上的每次改革都或多或少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改革的成敗與否對現實具有強大的借鑒意義。
3.陶冶性
歷史學科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從歷史的長河中感受人類的悲壯與崇高,體味屈辱與責任。如通過必修三《思想文化》的學習,認識人類文明發展的多樣性,樹立傳承優秀思想文化遺產的意識。
4.拓展性
近代中國百年的興衰史告訴我們,閉關鎖國必然會阻礙歷史的發展。當今世界,全球化浪潮滾滾而來,只有確立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開放心態和廣闊的國際接軌,才能把握歷史發展的機遇,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真正不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高效率聽課是學好歷史的重要保障
1.課前靜心
(1)心態準備:靜下心來,盡快讓自己進入學習狀態。
(2)知識準備:首先,在進入學習狀態的基礎上,回憶上節歷史課的內容梗概或重難點;其次,了解本節課的課題,以及在模塊中的地位,從而理清歷史發展線索。
2.課堂入心
(1)聽“導入”,理解結構。有經驗的歷史老師往往會在進入主題之前,給出本模塊的結構,然后突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在本模塊中的地位。例如,在學習必修三《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時,教師首先給出下表:
這時,學生就要緊跟老師的思路,理解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的演變歷程以及影響演變的要素和演變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宏觀上把握教材的結構。
(2)聽“講解”,積極參與。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方法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也要隨之發生變化。新課程下的課堂基本模式是凸顯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這時候學生就要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這里還以《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為例。
教師提問:康、梁維新思想形成的原因、條件和地位?(教師提示:從近代中國政治、經濟、思想三方面整理答案)學生積極參與的狀態應該是:首先,要明確到教材的哪部分找,原因和條件應在事件前,而地位應該在事件后。然后,進行語言的組織并積極發言。第三,認真比較分析自己的語言與其他同學或者教師的提示語言有哪些差異?(通常學生會在專有名詞和表達方面出現錯誤)第四,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自己應該如何去解決?
總之,學生應跟上教師的引導與思路,去聽、去思、去悟,進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學習成果。
3.課后收心。臨下課,老師通常會對這一節課進行提綱挈領、縱橫聯系小結,或者留一小段時間給學生自行思考。但是不論怎樣,作為學習者,此時一定要收心,對自己在整個課堂中學習狀態進行整理,包括對知識記憶錯誤分析、對錯誤思路分析、對表達錯誤分析、對知識聯系分析,并通過問題鏈的形式進行知識的整理。仍以《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為例,如整體知識要素應該如何建構?它包括時間、空間以及重大歷史事件。再如具體知識點康、梁維新思想,可分解為(1)從器物到制度的原因?或者分解為必要性和可能性是什么?(2)具體主張是什么?可分解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方面。(3)其主張的特點是什么?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特點?(4)其主張的影響有哪些?可以分解為對政治活動、經濟、思想等方面。
只有當我們不再把歷史這門學科當成記憶性學科,只有當我們在學習的方法上發生根本轉變時,我們才能真正把它學好,才能真正發揮歷史這門學科對我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