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多喜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使用最為頻繁的一種教學手段,它不僅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也能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最終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顯著增長。對課堂提問環節的優化,不僅是提升學生課堂學習體驗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重點工作。如何利用有效提問實現初中地理教學實效性的顯著增長,逐漸成為現代初中地理教師的核心教研課題。
【關鍵詞】初中地理;有效提問;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32-0114-02
【Abstract】Classroom questioning is a teaching method that teachers use most frequently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It can not only help teachers understand the actual learning situation of students, but als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Significant growth. Optimizing classroom questioning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students' classroom learning experience, but also a key task in implementing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How to use effective questions to achiev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core teaching and research topic for modern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Effective questioning; Teaching inquiry
地理是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之一,它不僅可以完善學生的世界認知,同時也能通過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實現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但在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工作中,一直有一些影響教師課堂提問質量的因素存在。
一、傳統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提問存在的不足
(一)問題內容缺乏啟發性
雖然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明確認識到課堂提問的重要意義,但仍然有一部分教師并沒有將這種認識滲透到實際的教學中,具體來說,很多教師的課堂提問本身就沒有提問方向。
(二)問題內容缺乏關聯性
課堂提問是融入整節課堂教學工作中的,這就要求教師的提問內容必須具有一定的關聯性。這樣才能通過一定的提問邏輯,在引導學生消化剛剛學習的知識點的同時,不斷地將新的知識點引入課堂教學過程中。地理學科的知識點本身就較為煩瑣,教師只有為學生提出更多具有關聯性的問題,才能實現學生自身地理知識體系的完美構建。
二、有效提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加強師生互動,優化課堂氛圍
課堂提問作為教師與學生建立溝通渠道的主要方式之一,能最為迅速地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初中生正處于心理與身體高速發育的成熟期,個人情緒也一直存在一定的波動。很多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已經習慣了被動吸收地理知識點,從來不會主動地參與到地理學習中。
(二)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習效率
興趣是決定學生自身學習動力的主要因素,也是影響學生實際學習效率的關鍵。初中地理學科包含了大量的概念知識,這些知識點不僅有著較強的理論性,同時也有一定的關聯性。例如地質、地貌、地形、地勢等地理名詞,如果學生將這些概念混淆就很容易影響今后的地理學習。興趣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能使教師的教學工作變得事半功倍。
三、利用有效提問提升初中地理教學的實際策略
(一)基于教學內容提出針對性問題
建構主義理念認為,學生的學習行為本質上就是學生自身學習經驗的堆砌。而教材內容一直是初中地理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基礎,教師可以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梳理與整合,給學生提出更多具有針對性的地理問題。教師可以基于對學生實際理解能力的了解,盡可能就一些較為復雜的地理概念展開提問,有效降低學生在課堂上的地理學習難度。例如在學習“亞洲氣候”這部分教學內容時,本節課的教學重心是引導學生了解并認識到亞洲地區氣候的多樣性,同時對各種氣候的類型分布有著一定的認知。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氣候造成的影響角度出發,對這部分知識點展開深入探究。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認為生活在海南島、東南沿海地區、東北地區的人們分別有著怎樣的生活習慣呢?這些生活習慣有哪些是受到氣候影響的呢?”學生對這些地區本身就有一定的了解,這時就可以沿著教師的問題對氣候造成的印象進行分析,最終對這部分知識點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基于學生差異性提出分層問題
初中生已經形成了個性化的學習習慣,這就導致每一名學生對地理知識點的理解與吸收的速度都是完全不同的。教師不僅要加強對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的了解,同時也要基于這種了解為學生帶來更符合學生需求的分層問題。這樣才能為基礎較差的學生夯實基礎,為基礎較強的學生開拓出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例如在學習“中國的地域差異”這部分教學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提出以下三個地理問題:“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是按照什么條件劃分的?它包含了哪些省份?”“南方地區在自然環境方面的優勢是什么?”“如果你是南方某市的官員,你會選擇什么樣的方式來發展當地的經濟呢?”這三個問題是依照基礎、綜合、拓展這一階梯型的難度提出的,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曲線,同時也能保證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得到應用的成長。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教師要保證這部分學生能輕松解答第一個問題,而對于基礎較好且地理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他們就要在輕松解答第二個問題的基礎上,基于自己的理解完成第三個問題。這樣才能保障每一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實現班級整體地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基于認知規律提出探究性問題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教師還可以基于現代初中生的認知習慣,為學生提出一些探究性的地理問題。素質教育理念本身就重視學生的思考,如果教師能給學生帶來更加多元化的地理問題,就能引導學生不斷嘗試從多個角度對問題展開分析。例如在學習“東北地區的人口與城市分布”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結合成若干個地理學習小組,然后通過小組探究的方式對相關問題展開探討。在學生已經清楚地了解到東北地區城市分布的特點之后,教師就可以選擇一些形象特點較為鮮明的城市,進而向學生展開提問。就以大連這一海濱城市為例,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大連作為一個北方城市,能做到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呢?你們覺得大連的地理位置發展什么產業最為有利?”這時學生就可以在小組內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且通過積極的討論驗證想法的正確性。這樣學生就可以在交流討論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的地理認知,最后實現自身地理知識水平的顯著增長。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初中地理課堂提問工作的優化,是提升初中地理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師必須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觀念,這樣才能基于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點時的實際需求,為學生帶來更具實效性的課堂問題。在有效提高初中生地理水平的同時為學生今后的地理學習建立更為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鐘施薈.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提問策略與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07).
[2]陸銀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6(20).
[3]滕彩珠.巧妙提問: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學生思維伸展的“腳手架”[J].林區教學,2016(07).
[4]楊琴.新課標下地理課堂提問策略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7(13).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