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柃

從教30余年,趙秋紅始終不忘的就是:要給身邊這些可愛的孩子最好的愛。從2007年擔任文龍巷小學校長至今,她一直堅持站上講臺,陪伴學生一起跨越知識的溝壑;她以羽球為載體,讓孩子們愛上運動,讓學校成為“羽星搖籃”;她以信任和尊重、關心和愛護為青年教師未來發展筑路。她是嚴師,她的嚴厲等于“兇”加“愛”。因為,教師的嚴必須以愛為基礎,再加上適度的嚴格,這樣才能培養出高徒,才能成為學生達到幸福彼岸的助力者。
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小時候,趙秋紅的理想是當一名警察,威風凜凜,除暴安良;長大了,想當一名律師,伸張正義,維護公平。
中學畢業,趙秋紅面臨未來的選擇,媽媽希望她當一名老師。“媽媽對我說,她小時候遇到了一位好老師,不僅學問好,還給餓著肚子的孩子們買饅頭吃。那個時候媽媽就盼望著能成為一名老師,可是愿望沒有實現。”趙秋紅說。于是,她背負著媽媽的理想,選擇了師范學校,成為一名中師生。
畢業后,趙秋紅如愿成為一名教師。班上有學生因為父母工作忙,很晚才來接,她就會把學生帶回家。“每當這個時候,媽媽總是滿心歡喜地燒菜做飯給孩子們吃。”趙秋紅說,有一次因為第二天早上要出發參加活動,一位學生就挨著媽媽睡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媽媽又早早起來給我們準備早餐,送我們出門。
母親對工作的鼎力支持給了趙秋紅前行路上極大的動力。在讀師范的時候,班主任沈慶基老師的影響讓她對教師這份職業充滿向往和熱情。“沈老師常說我們是他的關門弟子,我們畢業,他就退休。”回想起來,當時的畫面還歷歷在目。讀書時,有段時間趙秋紅需要吃中藥,沈老師怕她耽誤學習,就主動承擔了給她煎藥的任務。每天上午第二節課下課,沈老師就拿著格子暖水壺來到教室門外叫她:趙秋紅,喝藥了。久而久之,一看沈老師拿著熱水壺,同學們就會喊,“趙秋紅,你的藥來了。”
中藥雖苦,老師的關愛卻讓趙秋紅倍感溫暖。現在回想起來,趙秋紅都還記得很多細節,她說:“有時去沈老師辦公室喝藥,他還會把人家分給他的喜糖給我留著,讓我喝完藥吃一顆糖,我喝了多久的藥,沈老師就為我煎了多久。”讓她欣慰的是,今年教師節回到老家看望沈老師,恩師依舊精神矍鑠,耳聰目明。
成長路上親人和恩師給予的關心和愛,讓趙秋紅充滿力量,堅定一定要成為一名好老師,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引路人。
再忙也要進課堂
趙秋紅所任職的杭州市文龍巷小學始建于1955年。雖然是老校,但起初學校并不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名校。近年來,在趙秋紅的帶領下,全體文龍人靠實力、靠實績贏得了教育同行的認可,更贏得了老百姓的口碑。
最讓趙秋紅驕傲的是,2019年文龍小學擁有了城北新校區,開啟了南北兩校區辦學的新局面。學校的快速發展,讓校長趙秋紅的壓力與日俱增,工作也越來越繁忙。即便如此,她依然堅持數學教學。
可是,一校之長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兼顧教學?趙秋紅的做法是,備課一定是在下班以后,所以她一天工作10小時甚至更多都是常態。“老師這份工作是有魔力的,當你窮盡想法去設計一個提問時,當你翻閱很多資料去設計一道習題時,你會想著明天孩子們會怎么跨過這些溝溝坎坎,并陪伴著他們,特別有意思。”趙秋紅直言,當老師的味道比當校長好太多了。
再忙也要進課堂。近幾年,學校的新教師逐年增多,趙秋紅又手把手帶起了小徒弟。因為學校的年輕教師成長得很快,下城區教育局通過專家評審,設立了趙秋紅名師智慧空間站。
趙秋紅不僅帶自己學校的徒弟,還帶上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其他學校的徒弟,她更忙了。但是,徒弟們的課堂教學卻絲毫不打半點折扣。每個月她都為學員們舉辦個人教學專場展示活動,還聘請各類教學名師為徒弟們做教學指導。徒弟們的公開課,磨7遍以上是常態。從課的設計,到PPT的制作思路,板書設計,教學語言,趙秋紅每一個環節都嚴格要求,力求高效、精準的課堂教學實效。
2019年10月,趙秋紅帶著名師智慧空間站的學員去巴東支教,四位學員的精彩課堂受到大家的高度評價,這些教齡只有兩年的新教師以小荷已露尖尖角的姿態正在三尺講臺綻放。而為了學員們能圓滿完成支教任務,趙秋紅每晚陪著學員們磨課到深夜,師徒幾人研究著,快樂著。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多年來,趙秋紅一直堅持“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她常常對老師們說:“如果不愛學生,你連批評他的資格都沒有。”因為沒有愛作為基礎,批評就是為了發泄老師的不滿,而不是為了學生的進步。老師批評學生的唯一前提是:我愛你,我希望你更好,所以我今天批評你。“也只有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批評,才是有效的,才是學生成長路上的指明燈。”趙秋紅說。
趙秋紅至今都還記得,她教的第一屆學生里,有一個特別的男生,大大的眼睛,非常聰明可愛,一年級的時候就被評為三好學生,但是到了二年級,這位男生的媽媽因病去世。趙秋紅永遠忘不了孩子大眼睛里飽含的淚水,那個時候她還不到20歲,孩子太讓她心疼了。有時候因為家長忙,趙秋紅就把孩子領回家吃飯、輔導功課,盡自己所能照顧他。
這屆學生到了三年級時,因為工作變動趙秋紅不再教這個班了。當學生畢業三十年后重聚時,這個男生費了很多周折找到趙秋紅。此時,大眼睛男孩已是三十多歲的中年人了,看到趙秋紅,激動萬分地說:“趙老師又聯系上您,我太高興了,您是我的女神。”同屆還有個男孩子說:“趙老師,您的退休宴必須我們辦,我們是您的第一屆學生,我們先預約好。”點點滴滴都讓趙秋紅滿滿的感動著。看著當年的學生一個個努力認真地生活、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事業,趙秋紅有說不出的喜悅。
直到現在,這個大眼睛男孩一直都和趙秋紅保持著聯系,工作上的煩惱、生活中的苦惱都愿意跟她分享。“我想這就是老師無私、溫暖的愛,把我和我的學生聯系在一起,我溫暖著他們,他們更溫暖著我。他們用實際行動給我的職業生涯上了一課:老師就是愛的播種機,今天你播撒愛的種子,將來你就會收獲愛的春天。”
打造名副其實的“羽星搖籃”
文龍小學一直流傳著“三奇”——學生比學校有名;場地最小,體育很好;四肢發達,頭腦也發達。這源于文龍巷小學在辦學中傳承和發揚傳統體育特色,培養了大批羽毛球人才。
李玲蔚、葉釗穎、傅春娥、王躍平、宋幼萍、蔣國良、潘真理、王琳……趙秋紅對學校培養的這些叱咤世界羽壇的名將如數家珍。文龍巷小學作為一所國家級羽毛球特色學校,早在1969年就成立了校羽毛球隊,1983年學校就被譽為“羽星搖籃”。除了世界級的頂尖選手,學校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羽毛球運動員,更重要的是,學生們愛上了羽毛球,愛上運動,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趙秋紅看來,基礎教育相當于一個金字塔的塔基,塔基牢固了,才能保障整個金字塔建設的牢固,小學教育就是要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之所以如此重視羽毛球,趙秋紅解釋:“羽毛球是一個競技類的項目,首先它需要賽場上的鎮定自若,這可以培養學生穩定的心態;同時,羽毛球是隔網運動,不是身體直接接觸的項目,對小朋友來說安全系數較高,訓練羽毛球特別能增強小朋友的反應力和協調性。”羽毛球在文龍巷小學不僅僅代表一項運動,趙秋紅希望通過運動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鍛煉意志力,達到使學生全面均衡發展的目的。
在文龍巷小學每一個學生的課表里,都能看到羽毛球課,每周一節,人人參與。學校還成立了羽毛球社團,為有興趣的同學提供“升級版”,直至加入每天訓練兩小時的文龍“夢之隊”。
為進一步擴大影響力,文龍巷小學還在2017年牽頭成立了浙江省羽毛球友好學校聯盟,有16所學校加入。“我們每年還舉辦‘文龍杯羽球小達人比賽,為愛好羽球的小朋友搭建民間羽球賽。”趙秋紅介紹,這項賽事迄今為止已成功舉辦過四屆,2019年有400多位選手報名參加,已經成為一項很有知名度的賽事。
如今,文龍巷小學的同學們上學時會背上球拍,外出游學訪問時也會背上球拍。以球健身、以球會友,這在趙秋紅看來頗有“仗劍走天涯”的豪氣。“羽韻伴成長,書香潤童年”也是趙秋紅帶領學校一直追求的特色辦學之路。
當好教師隊伍的“領跑者”
作為校長,趙秋紅深知教師質量深深影響著學校的辦學質量。校長就是教師隊伍的領跑者,校長怎么樣,帶的隊伍就怎么樣。因此,一直以來她都嚴格遵循著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管理法則。
趙秋紅愛教育、愛孩子,也相信老師們都有一顆愛孩子的心,都有著對教育事業的責任心。可以說,信任與尊重是趙秋紅擔任“領跑者”的兩大“秘訣”:信任就是要相信每一位老師都能成為優秀教師;尊重就是尊重教師的教學自主權。她說:“只有這樣,老師們才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除了工作上的信任與尊重,作為校長趙秋紅還要關心和愛護老師,她努力地讓每一位老師能夠身心愉悅地工作。在學校,她從不“聽”老師說了什么,因為人在繁重的工作中難免會有抱怨。她會去“看”,看見老師們盡管有些小情緒,但是總能在轉身回到教室里時,整理好自己的心情,毫無保留地、不遺余力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趙秋紅總是說:“我希望給老師們營造一種家的感覺,大家走到一起是緣分,要倍加珍惜。”
教師隊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是校長的重要工作。趙秋紅整理出了青年教師四個方面的培養重點。一是關注青年教師與職業的融合度。趙秋紅認為,青年教師需要對教師這個職業進行再認識,明確教師的責任擔當,激發他們向上向好的內驅力的形成。二是青年教師與學校的融洽度。因為每一所學校都不一樣,讓青年教師用積極的態度去感知學校的辦學理念、管理文化,以及學校發展中形成的價值體系,才能把個人發展與學校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三是青年教師與具體工作的匹配度。日本童謠詩人金子美玲說:我們不一樣,我們都很棒。在趙秋紅眼中,每個青年教師也都是不一樣的,校長一定要幫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軌道。最后是生活與工作的契合度。趙秋紅說,對于青年老師來說,從學生到教師身份的轉變需要適應,從管好自己到管理四十多人的班級需要適應,從相對寬松的大學學習環境到嚴格作息的小學校園生活同樣需要適應。
無論是青年教師成長中的點點滴滴,還是年長教師職業生涯的再提升,趙秋紅都愿意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努力當好這個“領跑者”。因為,溫馨有愛的校園是老師們的精神家園,是孩子們的成長樂園,只有這樣的學校才能讓孩子們對生命充滿激情,對世界和人本身充滿愛。
人物專訪
本刊記者:趙秋紅名師智慧空間站和名師工作室有什么不同?
趙秋紅:名師智慧空間站這個項目從誕生之日起,就有著顯著而獨特的標識。從一開始的項目申報、答辯、專家論證,到嚴格羅列學員條件,嚴控學員人數,這是一項嚴謹、科學的集師訓研究與教學研究高度融合的研究型加實踐型的培訓項目。對于領銜人來說是一項對工作能力和學術水準都有難度系數的挑戰性工作。它不同于工作室,空間站是移動的、活躍的、占有一定高度的,既能采集信息和數據,又能最大范圍輻射、共享信息的所在。空間站與學校、學員應當是互促互進,共同成長的關系架構。空間站應當成為學員成長的加油站、助推器、發射架,成為學校發展的見證者。因此我提出的空間站工作愿景是:讓成長看得見,讓夢想去實現。
本刊記者:空間站能為成長中的學員們做哪些事呢?
趙秋紅:基于我們的工作愿景,空間站提出四大夢想要素:立師德、育愛心、養習慣、修能力;同時積極為學員創設五大“看見”工程,讓夢想真正去發生,讓成長真正被看見。它包括:
看見學員——舉辦展示專場。每位學員每期一次展示活動,進課堂,進班級,全方位展示。不僅有專家點評、小伙伴互評,還有學校領導的綜合性評價,為他們的成長創造良好氛圍。
看見導師——成立導師資源庫。各校的優秀教師都被納入導師資源庫,充分發揮帶教幫扶作用,這些優秀的教師是年輕教師成長的中堅力量。
看見專家——我與專家零距離。把專家請進來,讓學術的力量熠熠生輝,照亮空間站。教師教育周刊主編池沙洲老師、山西語文教學通訊主編裴海安老師、中央教科所教師研究院副院長卿素蘭老師、各學科教研員老師常常光臨空間站,和學員們零距離,有時甚至是一對一地指導。專家導師的學術素養、個人修為,更是成為引領每一位年輕學員前進路上的指明燈。
看見榜樣——打造成長之星。空間站每年將以20%的比例評選“成長之星”。目的在于以身邊優秀的小伙伴來激勵更多年輕人快速成長。
看見成長——辦“成長的力量——下城青年教師成長論壇”。讓專家、學者、成長導師與青年教師面對面展開對話與交流。形成下城青年教師的成長品牌,以“成長俱樂部”微信公眾號為載體開展宣傳活動,努力打造看見成長的物化成果。
四大夢想要素、五大看見工程歸根到底是要幫助我們剛剛入職的年輕教師邁好入職的第一步,切切實實解決他們在成長之初遇到的困難,穩穩邁好成長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