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旦旦 陳大慶
來到西安這座城市,四處都能感受到曾經長安城的繁華之茂。陜西省西安小學坐落在這座古城的中央已將近百年。沒有碩大的校園環境,也沒有眾多學生的熱鬧場景,但卻是西安市唯一一所陜西省教育廳直屬的省級示范小學。這里的師生不僅僅是學習文化知識,學校還把“黨建”融進了整個學校的方方面面。曾經,這里是繁華的“帝都”,如今,“帝都”依舊在心中。吳積軍懷著這樣的情懷,在這座城市的教育路上,一走就是29年。
【關鍵詞:對自己】要把子孫后代都改變了才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大的。因為對高中班主任老師的崇拜,于是我當了老師。”吳積軍的從教道路,沒有太多的偶然,也沒有太多的猛烈轉彎,就這樣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
這是位怎樣的班主任老師呢?
“傳奇的!”問題還沒有問出口,吳積軍便給了我們肯定的回答。“他也是一個放牛娃,自己在山坡上一邊放牛,一邊自己學習,沒有上高中,卻考上了陜西師范大學的物理系。”這就是吳積軍高中班主任——郭玉波。那時候的郭玉波常常給學生們說:“人生要有所追求,咱們來自貧困縣區,因此,咱們不但要把自己做好,還要把咱們的子孫后代教好,咱們改變自己還不行,更主要的是要把咱們子孫后代改變了,這里的貧困才能改變。”這也許就是那時候郭玉波的信念和理想,一門心思地扎到教學中,教學和教育著這一群農村娃。于是高中畢業,吳積軍報考了師范院校,理所當然的,畢業后當了老師。回到鄉鎮,服務于鄉鎮,并在這里一待就是19年,從普通老師一直干到了校長,并在這所鄉鎮學校里,形成了一系列他自己的特色化辦學思路和思想。
由于學校在農村,學生們也都是農村里的娃,于是吳積軍立足于農村學校,開展建設生態校園的培養,提出讓農村娃們愛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三愛”實踐活動,也許郭玉波老師的那席話已經根植在了吳積軍的心中,他一直踐行著“要給農村的未來培養接班人和建設者,改變學校的整體面貌”。吳積軍這樣想著,也是這樣做著。
用吳積軍校長的話說,無論是在鄉村學校還是后來的省教研院,他只是干了一些教育的小事兒。
【關鍵詞:對學生】
2014年,吳積軍被調至陜西省教育廳直屬的省級示范小學陜西省西安小學任校長。在這樣的小學里,吳積軍常常對自己發出三連問——教育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怎么培養?經過幾年的摸索,吳積軍心中仿佛有了自己的答案。
善良的心讓生命有價值
吳積軍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孩子們的故事:學校的“小百靈合唱團”確定參加世界第六屆和平合唱節。在臨行出發前,吳積軍提醒孩子們,合唱節有12個國家的小朋友們參加,要不要帶點中國特色的小紀念品送給他們?于是孩子們買了一大包小兵馬俑、小熊貓、剪紙……帶上了飛機。但到了那里,他們卻沒有送禮物,而是在金色音樂廳門口鋪了塊紅布賣起“禮物”來。沒想到生意很是不錯,不一會工夫,東西賣得干干凈凈,還“掙”了1800歐元。第二天,孩子們帶著這1800歐元找到聯合國駐維也納的總部,希望他們把這1800歐元代送給世界上最需要的小朋友。
“孩子回來后,我非常吃驚!”吳積軍說道,“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孩子們告訴他,想到學校的“跳蚤節”,他們想把“最需要的東西”送給“最貧困的同學”。
“跳蚤節”是學校每年都會舉辦的活動,孩子們把自己不用的東西拿到學校來義賣,在義賣的活動現場,會有一個“義捐箱”,學校規定,義賣的款,必須要捐一些在箱子里,但學校不要求捐的多少,你可以全部捐完,也可以只捐一部分。在活動結束之后,學校會把這些款轉贈給貧困地區的學校,款到了哪里,用在了哪里,學校都會把這些后續的信息對全體學生反饋。
“培養學生善良的心,是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吳積軍感慨地說,因此學校提出,一二年級重點注重家庭美德的培養——在家是個好孩子;三四年級注重個人品德的培養——在學校是個好學生;五六年級注重社會公德的培養——在社會是個好公民。“學校的目的是通過三種方式去培養孩子,第一是做好自己,第二個幫助別人,第三是關照家人,通過這些途徑,使孩子有一個善良的心。只有他們成為善良的人,有善良的心,孩子的生命才是有價值的。”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打什么球,別人都報名奧數班,咱也得報!”
“咱們不能輸在了起跑線上。”
……
李佳明爸媽的對話傳到了吳積軍的耳朵里,他專門騰出半天時間,把孩子的爸媽請到學校,和他們一起討論這個“特殊”孩子的發展路。
李佳明是學校里的體育尖子生,打乒乓球很有些天賦,每次學校比賽,第一名一定被他包攬,但打到二年級,卻遭到了父母的反對。吳積軍勸說,“你看鄧亞萍,如果她不打乒乓球去考大學,也許考不上全國一流的大學,但如今登上乒乓球世界冠軍的寶座,再回國念書,如今成為清華大學的一員。”
孩子父母聽了吳積軍的話,退了奧數班的報名,給孩子請了最好的乒乓球教練每天訓練,2018年6月,教練告訴吳積軍,孩子在全國少兒乒乓球比賽打到全國第四名的好成績,已經進入了國家隊,如今,已經開始掙工資了——每個月2000元的基本工資,800元的績效工資。在暑假期間的小升初面試中,西安市的五大名校都搶著想要他進自己的學校。
“我們要仔細發現孩子的興趣,積極發展孩子的興趣,把興趣發展到極致。”吳積軍告訴我們,“所以學校必須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適合孩子的課程才是最好的課程。”于是,學校建立了三大課程體系——國家課程校本化、拓展課程多樣化、興趣課程量身化,找到每一個孩子的天賦所在,并培養他們。
【關鍵詞:對老師】把自己變成智慧的老師
在西安小學里,什么樣的老師是好老師呢?吳積軍給我們說了兩個學校里的標準——會偷懶的老師和會取巧的老師。
吳積軍要求老師們都要學會偷懶,“那些勤快的老師,上課自己夸夸其談地講一大堆知識和道理,最后自己累了,孩子卻沒有學到什么。我們就是要求老師退位,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多學,老師少教。”除此之外,老師們還要學會取巧,也就是從聰明的角度聰明的教,西安小學,一直著力推薦“智慧教學”的教學措施。
數學課以說數學、講數學,思維性課堂為抓手,開發了“撲克牌數學游戲教學法”,把四年級以前的數學課用撲克牌上,變換著不同的游戲方式來學習。除此之外,還有“五指數學教學法”,五個指頭像劃拳一樣的上課方式。“用這些不同的游戲,讓孩子去學習數學思維和數學中的加減乘除,變化著不同的規則,去打造一些特色化的教學模式。”吳積軍介紹道,英語學習中,融入了英語美術課、英語音樂課,把英語當作一種語言工具,而不僅僅是學習的內容,在這樣的規則下,孩子們學得非常快。“現在好多孩子喜歡打游戲,那么我們就開發一個游戲的課程,不只是打游戲,而是你要編游戲給別人玩,培養孩子的創新力和編程意識。”于是,學校成立了“磨爪編程社團”。
吳積軍要求,在西安小學中,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項技能、一項特長,老師必須要采用智慧的辦法和智慧的手段去教育智慧的學生,最后把自己變成智慧的老師。
“親其師,信其道”,這是吳積軍常常在老師們面前說的一句話。在學校里,吳積軍要求老師們首先要成為學生們喜歡的人,然后把課講得神秘而有趣。
“老師的幸福感,其實就在這其中。”吳積軍說,“從一個普通老師來講,把本職工作做好,把孩子從懵懵懂懂不懂事變得懂事了、快樂了、幸福了、成長了,最后有成就了的時候,這樣的時候老師就是幸福的。”
而對于西安小學的未來,吳積軍說,“我們的目標是做強不做大,做強校,不做大校,做精品教育,不做規模教育。”在未來,會不斷完善學校的文化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把黨建工作作為教學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西安小學,不僅僅只有教育,還必須得有滿腔的家國情懷,教育出具有滿腔愛國情懷的學生。“中國心智”作為學校的教育目標之一,赫然立在學校內,不僅是學校的精神,也時刻提醒著學校中的每一位老師們和學生們,愛國,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