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馨 ,趙士博 ,黃鎖義
(1.右江民族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2.右江民族醫學院藥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3.右江民族醫學院廣西高校右江流域特色民族藥研究重點實驗室,廣西 百色 533000)
醫用化學作為眾醫學分支的學科基礎,在我國整個醫學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小覷,其教學改革作用和效果直接影響著我國現代醫學基礎和未來學生質量。因此,醫用化學應進行教學改革。
以右江民族醫學院為例,醫用化學是臨床醫學、藥學和口腔醫學等絕大多數醫學專業的基礎和必修課程,一般開設在大一學年,分為基礎化學和有機化學。在基礎化學部分,學生重點學習的內容為緩沖液及其配制、氧化還原反應、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等。學生在學習其原理時往往覺得很吃力,或是在教師講授時可以聽懂,但在應用時又無從下手。如在學習“緩沖液”章節時,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可以輕松掌握緩沖溶液及其作用原理,當進行到緩沖液pH值亨德森—哈塞爾巴赫方程式出現時涉及代數計算,這使大多數還停留在高中死記硬背學習方式的學生一時間難以消化,迫使其必須在短時間內轉變學習方式與觀念,否則將難以進行本學科及其他醫學學科的后續學習。在分子軌道理論部分的學習中,學生在學習用雜化軌道理論推測主族元素形成的(共價)分子或離子的空間構型時會覺得該部分知識較為枯燥且晦澀難懂,即使教師已講明如何判斷且學生當時也能理解,但是在具體應用時還是覺得無從下手[1]。
MOOC又稱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大型網絡學習平臺,近些年來熱度不斷提升。學習者通過MOOC學習可獲取優質的在線學習資源,同時也能提高自身學習成就感和團隊協作意識,端正學習動機[2]。2018年9月,我校藥學院于廣西分中心慕課聯盟平臺創建了醫用化學首批網絡在線精品課程,現對2018級、2019級臨床和護理專業本科投入使用。在學生學習端主要以“視頻觀看”“討論發言”和“答題情況”為主要模塊。據平臺學生學習報告分析,超過半數的學生能主動參與視頻學習,以稀溶液的依數性、共價鍵與分子間力以及雜環化合物和生物堿三大章節觀看比例最高且絕大多數學生能完成教學后的測試習題,這說明學生對網絡課堂是認可的,但學生對于“討論發言”模塊使用率低下。因此,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在進行網絡學習的同時利用該模塊積極發問,從而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為使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對網絡課堂的使用目的,及時地對課堂進行優化調整,教師可在每章視頻前制作一個簡易的目的調查模塊,內容大致分為“課前預習”“知識鞏固”和“查缺補漏”等。與此同時,醫用化學網絡在線精品課程在成功試運營后應盡快擴大規模以供全校涉及化學專業的學生自由學習,通過多方面汲取經驗,不斷提升視頻質量,來提高學生自主參與率和學習積極性。
從學生心理角度進行觀察分析,剛進入醫學院校的本科生往往對與臨床實踐相關性強的學科產生較強的學習興趣,對實驗技能操作更是向往。但因其理論知識儲備不足,多數院校并不會對大一學生開設過多的臨床見習和實驗操作課。為滿足學生的需求,學校、導師和各科研團隊應大力鼓勵大一年級本科生參加科研課題。雖然學生尚未對課題進行系統性理論學習,僅有科研操作前的培訓,但是學生在親手操作過程中,其身心會不由自主地融入實驗當中,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易產生主動探索的學習態度,這對于醫用化學及其他醫學學科的學習是非常有益的,同時也是培養一名醫學生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此外,科學研究與化學是難以分開的,化學是絕大多數研究的基礎,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化學的重要性,在此心理下進行理論學習,其思維將不僅僅局限于教師課堂所講,而是主動將所學知識與科研結合,對于知識的理解將更深入透徹。由此可見,結合本科生導師制,將理論和實踐順序進行調整,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既可提升學生對醫用化學的學習積極性,改變以往的學習觀念和態度,又能提前接觸科學研究,為以后臨床學習和實踐打下基礎。在導師制建設方面,不可“依葫蘆畫瓢”完全挪用其他名校實行導師制的制度和做法,必須因地制宜,結合本區域人才培養需求和教育現狀制定出符合校情的多元化的本科生導師制[3],以保證廣大師生對“以研促教”的適應和認可。
考試不僅可以對學生的階段學習效果進行評估,還可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及教學管理體系進行評估,從而推動教學方法的改進,使教師更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因此考核評估體系也是高校教學評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4]。就目前來看,醫用化學成績評價仍采用傳統的考核評價方式,即“平時成績×30%+期末考試成績×70%”,而平時成績主要包括課堂表現及考勤、平時作業和實驗報告成績。不難看出,在傳統評價方式中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比重過高,在此評價方式下學生往往忽視平時對知識的理解和積累,多數情況下是在考試前夕搞突擊“臨時抱佛腳”,壓縮休息時間去看書刷題庫,試圖用短暫的時間去學會一門科目一個學期的內容以順利通過期末考試。這樣的學習方式雖可讓一部分學生通過考試,但對知識本質上的理解并不深刻,僅僅是短期記憶,考試過后很快就會遺忘,并不利于以后的學習。因此,有必要提升平時成績比重。
將期末考試成績比重降低到40%,將另外的30%歸入平時成績中,在平時教學中加入3次階段性測試,每次測試成績總分為100分,占總比重的10%。目的是使教師了解學生每個學習階段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了解,同時也可使學生對自身學習情況有清晰的認識,以便在日后的化學學習中及時調整學習狀態和方式。調整兩大成績比重,增加階段性測試的評價方式能使學生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有效避免學生因知識斷檔而手足無措或考試前突襲的現象,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做到穩扎穩打,這對于醫用化學學習是十分有益的。
醫用化學教學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為后繼課程做鋪墊,另一方面是讓學生積累知識[5]。借鑒中國一流高校教學經驗并結合地方性醫科院校特點,邁出教學改革第一步,力求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獲得創新以不斷落實醫學本科生人才培養計劃,打造醫用化學一流學科建設并提升院校教學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在“雙一流”背景下,逐步縮短與一流大學一流學科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