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呈現低齡、惡劣化趨勢,包括搶劫、偷竊、故意殺人在內的各類嚴重犯罪事件屢屢發生,引起媒體輿論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全社會更深入地思考,本文借由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個人生理性原因和家庭社會性原因的分析,盡可能地尋找規避此類事件的方法,了解青春期青少年心理生理上的變化,更好地從社會層面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關鍵詞】 未成年人 生理心理 家庭教育 社會責任
未成年人犯罪,已被列為繼吸毒販毒、環境污染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公害,據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統計結果顯示: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和所占刑事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各類犯罪中,搶劫居于其首,已占到在押未成年犯罪總數的64%以上。
一、未成年人案件的現狀和特點
1、未成年人犯罪呈現團伙化。
未成年人犯罪多以團伙模式為主,從眾心態明顯,加上社會閑散人員教唆及潛移默化影響,逐步形成有組織性地搶劫、盜竊等案件,團伙內組織成員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已形成較為穩定的集團。
2、未成年人犯罪趨于極端化、暴力化。
在故意傷害、故意殺人、搶劫等案件實施中,有的手段極其殘忍,令大眾不寒而栗,實施犯罪的未成年人,往往表現出超出同齡人的成熟殘忍、冷酷狠辣,暴力犯罪日益突出,趨于惡劣。
3、犯罪年齡低齡化。
根據刑法規定,未滿14周歲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不管行為危害程度如何,均不負刑事責任,不得適用刑法處罰,此規定自1979年頒布刑法以來沿用至今。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初始年齡比70年代提前了2至3歲。
二、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
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青春期為10-20歲,這幾乎包含了人類整個青少年時期,受身體內激素影響,身體和心理都會處于劇烈變化,青少年的思維開始逐步獨立,學習能力大大提高,情感需求也趨于豐富,此時的情緒易波動,自我意識逐步建立但并未完善。此時,生理心理上發育的不均衡,某一家庭成員的缺位,學校及社會各方面教育的缺失等等,都有可能如蝴蝶效應一般,產生不良的情緒,導致消極的行為。
1、青少年青春期生理性原因
(1)精力和體能過剩
未成年人生理機能迅速發育,所需要的活動量增大,然而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青少年學習壓力日益繁重,為節約交通安全和時間成本,更多的家長會安排孩子就近入學,或每天開車接送,如此情景使青少年沒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來通過運動鍛煉消耗過剩的精力和體力,相應地更容易將其精力轉移到對抗性網絡游戲,甚至更為極端的其他不良嗜好上。
(2)沖動敏感、自控力尚未完善
據研究人類大腦中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在青春期經歷了最大程度的開發,這意味著,未成年人在青春期會對消極或積極的環境因素更為敏感。內分泌旺盛,使得大腦常常處于興奮的狀態,導致他們的思維跳躍,情緒波動,也更容易沖動。但是由于大腦皮質尚未完全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對自己不了解的現象,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社會經驗不足,認識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對許多社會現象和科學的準則還沒有自己定型的見解和觀點,容易受暗示而模仿,面對外界的誘惑、有心之人的慫恿和蠱惑,自然會受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導致沖動性和情景性犯罪,一時失控導致無法彌補的后果。
(3)性機能發育,相應教育缺失
青春期伴隨著性機能的發育成熟,青少年從生理上會自然地產生強烈的性意識,有接觸異性的需求。但即使是2020年的今天,由于我國較為保守和傳統的歷史,性教育仍是個陌生而敏感的話題,家庭對于性教育諱莫如深,而整個社會對于這個話題似乎也畏如蛇蝎。不僅缺乏正確及時的引導,甚至從非正規途徑學到不科學的錯誤示范,導致青少年對于親密關系的建立產生偏差。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成人感逐漸增強,對于內心的困惑和疑慮,也不愿輕易向人吐露,而此時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沒有科學準確的理論和知識面對身體心理的變化,僅僅依靠道德和自我調節,是很難真正約束所有青少年過激行為的。
2、家庭及社會性原因
(1)家長忽視子女的自我獨立渴望
隨著成人感的逐步增強,未成年人迫切渴望獨立自主,擺脫家長們的管束和監督,更迫切希望取得與成年人相同的地位,可是這僅僅是心理上的獨立。在面對實際生活,考慮到現實層面問題時,未成年人往往又不得不依賴父母,這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可能激發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沖突,此時的未成年人“自我”觀念較強,對外界的包容度又較弱,若父母的教育方式一貫簡單粗暴,沒有能力正確科學地引導教育,是極易產生家庭矛盾的。
(2)家庭學校重成績、輕規范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各國的青少年已經呈現出未成年人犯罪高峰。學生間暴力,校外閑散人員集結,甚至這幾年,傷害老師的案例也屢見不鮮。在出現校園暴力的苗頭時,家長和學校往往會先入為主地參考鬧事者的學習成績,無法做到完全根據規范公正公平地處理。對于所謂成績好的“好學生”過度地包容姑息,很可能會忽視暴力事件的根本原因。這種重成績、輕規范的方式有失偏頗,也很可能會助長暴力行為的發生。而不重視學生內心情感訴求,只求大事化了 平息問題的單一原則,也會讓很多需要心理輔導的“天才少年”,無法及時得到真正有用的幫助,在靜默中,一步步走向深淵。
(3)“快餐文化““網紅文化”興起、缺乏判斷、盲目效法
九十年代末,古惑仔一類電影漫畫盛行,引發了當時處于懵懂時期的少年少女們的效仿崇拜,部分未成年人犯罪團,甚至擁有嚴密的組織系統、作案紀律和反偵察能力,形成黑社會組織的雛形。而近些年,伴隨著互聯網的繁榮蓬勃發展,人們活在行為情緒都被放大的世界里,“借網貸”、“當網紅”,所謂的“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漫天充斥在網絡世界,這些誘惑只需一秒鐘,就可以很輕易地被青少年觸及。如此暴利,如此易得,如此誘惑,讓尚未形成價值觀的孩子們紛紛效法成人,當“國民理想”從科學家變成了“當網紅“,不惜嘩眾取寵、以丑為傲,整個社會的道德底線被隨意踐踏,如何讓未成年人端正價值觀,將是最大的思考。
三、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思考與改善
2020年8月8日,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二審稿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進一步明確專門學校和專門教育的法律定位,規定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專門教育,這一提案從另一個層面反映了當下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刻不容緩,也反映了當下社會對于所謂“問題青少年”教育的關注。
個人認為,事后的補救遠不如最初的防患于未然。未成年人犯罪看似問題出在青少年,可究其根本,往往跟需要學習和提升的,是成年人。作為老師和學校,所謂教育,不止教書還有育人,不僅僅要傳播知識,還要專注于培養健康的人格。作為父母。如何調節家庭關系,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為子女提供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成長環境,如何在保護孩子的同時,教會他們自尊自愛、愛人愛己,這才是真正的源頭。學習如何做好父母,是每個適齡適婚成年人的必修課,也是整個社會需要引起思考的事情。
【參考文獻】
[1] 張宗海.西方主要國家的高校學生責任教育與啟示[J].高教探索,2002,(3):37.
[2] 王俊秀. “網絡推手”的罪與罰[N] . 中國青年報,2010.05
[3] 南宏師,張浩.網絡傳播學[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3
[4] 蘇一芳. 人肉搜索與網絡集合行為[J].中國青年研究,2009.11
[5] 楊梅,何苗苗. 網絡新聞傳播中"把關人"的角色變遷[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7.03
作者簡介:韓新雅(1989—),女,漢族,遼寧沈陽市人,公司職員,工商管理本科,單位: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