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
摘 要:曾幾何時,當步入校園時,首先聽到就是朗朗的讀書聲。但如今,漫步在校園中,卻很少能聽到那熟悉的旋律,朗朗的讀書聲,似乎離得越來越遠。作為語文教師要思考、要反思,怎樣讓朗讀聲重現校園。
關鍵詞:語文;朗讀;讀書興趣
中央電視臺曾經推出一檔節目《朗讀者》,當這些人在朗讀的時候,我想到的是,我們的校園應該是書聲瑯瑯、歌聲朗朗、笑聲朗朗。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三分文章七分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些都不難看出古人對讀的重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朗讀在語文活動中有著不容小覷的地位。
一、要學生敢讀
學生的朗讀水平,是衡量其對課文理解程度和閱讀能力的標志。可是,在平時語文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學生讀書像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不能讀出節奏、韻味、感情。尤其到了高年級,學生開始害羞了,每當讀書時,有些學生擔心自己讀不好,惹人笑,不敢大聲讀。萬事開頭難,要把學生從不愿讀、不敢讀、不去讀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大膽、大方、大聲地接受訓練。我認為首先必須激發學生朗讀的自信心。教師要對學生多鼓勵、多肯定、多贊許、多表揚,孩子才有自信和表現的欲望。當他們在課堂上都讀得不好時,不是批評,而是進行示范朗讀,幫助其孩子建立自信,以便他今后更有勇氣在課堂上敢于嘗試和展示。不要一味在課堂上,每次朗讀就是那么幾個孩子在展示,要給每個孩子機會。
二、讓學生想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興趣,變“要我讀”為“我要讀”,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經常愿意朗讀的就是那么幾個,大部分一提到朗讀,都不愿意主動去讀,沒有想要朗讀的欲望。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可以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對一些優美的課文進行圖文并茂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色彩鮮艷、內容豐富的畫面,培養學生有想朗讀的欲望。或者利用范讀資料,一些語文課本的范讀,朗讀準確、規范、聲情并茂,與之相配的情境音樂渲染出課文的意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學習課文融入感情基礎,又帶給學生美的享受。學生有了表現欲,就愿意讀,我們可以欣喜發現,從他們讀后的表情中看到的是一種自我肯定的滿足感。其實,喚起學生讀書興趣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們在備課中吃透教材,把握學生的內心學習需要,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學生的讀書積極性一定能被挖掘出來。
三、讓學生樂讀
很多時候,在課堂上,我們缺乏的是對朗讀情境的創設,缺乏的是訓練形式的單一,讓學生失去了體驗朗讀的機會。同時,如果總是采用一種朗讀方式,一成不變地教學,就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在語文教學中,我大膽嘗試,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方式,刺激學生樂于去朗讀。我根據教材的內容,力求做到朗讀方式多樣化,如齊讀、范讀、指名讀、自由讀、分角色讀、串讀、分合讀、創設情境讀、接力讀、輪讀、分組讀、分段讀等。至于采用哪一種方式讀,這要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來選擇不同的方法。還可根據各個教學環節的不同需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朗讀。自習課可以讓學生領讀,美篇、美句可以輪流讀等,這些多樣的朗讀形式會讓學生逐步愛上朗讀。
四、讓學生會讀
在讓學生讀課文時,教師要加強指導,在一些朗讀中,教師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去理解文章,領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一篇文章,需要精讀的部分,教師就需要幫助學生抓住關鍵去讀,對這些關鍵部分指導學生多讀多想,反復地研讀,品析美妙文字,感悟人物情懷。在朗讀時,老師還應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讓學生知道停連、輕重、語氣等,在朗讀時要如何隨時表達需要而變化,讓學生通過語言的停頓、輕重、抑揚、緩急等把書面上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思想感情充分表達出來,讓學生具體感知語言的優美,領略文章的韻味,在讀中潛移默化地學到大量的典范語言,從而達到發展學生語言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顧春暉.讓學生在朗讀中享受詩意課堂[J].新課程(上),2015(12).
[2]伍幼芬.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0(4).
[3]華艷.讓語文課堂因朗讀而精彩[J].考試周刊,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