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明
摘 要:信息技術已成為當今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輔助工具,它為學生營造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視聽學習環境,是實現學生獲取知識信息最優化的通道。信息技術的恰當使用,可以演繹精彩的數學課堂,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數學教學;應用
教育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發展的標志,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已經逐漸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領域。在數學課堂中有效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現具體、形象、直觀、聲畫并茂的視頻材料,充分展示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有效的學習活動中來,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優化課堂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怎樣有效運用信息技術來演繹真實靈動而精彩的數學課堂呢?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的課堂實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抓住學生的興趣所在,將學生的興趣點與學習內容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多媒體信息技術是社會高速發展的產物,能將聲音、動畫有效融為一體,可以為學生展示其豐富有趣的一面。所以,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能更好地為學生提供生動的學習平臺。例如:教學“小數點的作用”一課,利用微課的聲、形、色交融把學生帶入這樣一個輕松有趣的故事場面:山羊開了一家快餐店,可是生意不好,小數點來幫忙“搬家”(向左、右移使價格變小變大等等)。根據這個故事提問:“為什么小數點向左移,生意就會好起來,而且是移得越多位就越好,但最后為什么會虧本呢?虧本后又應該怎么辦呢?”這樣的新課導入,既激發興趣,又創設懸念,使學生自然而然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沖動,進入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創設任務驅動情境,學會知識的觸類旁通
教師可以創設有效情境,在有效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提出學生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能為自己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在教學中,教師仍然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中的微課、課件演示等各種資源擴充教學知識量,開闊學生的思維視野,同時,為學生創設任務驅動情境。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更加真實、更加具有體驗感的情境中進行學習活動,并積累學習經驗。例如,教學“畫多邊形”一課時,教師首先不是直接講解畫法,而是出示“五邊形”課件圖讓學生觀察,然后出示自學要求,讓學生自學,同桌合作畫出“五邊形”。根據自學要求,學生一步一步操作,最后將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其他同學看。最后,學生不僅會畫“五邊形”,而且三角形、七邊形等,他們同樣可以很快地畫出來。這樣,學生在任務驅動情境中,不僅通過自主學習積累了經驗,而且學會了“多邊形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多邊形的畫法,還從中品嘗到動手實踐的樂趣。
三、動態演示,激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表明: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可以集聲、光、色、動于一體,能根據教學需求,實現教學內容的大小、遠近、快慢、整散、虛實、動靜等轉換,突破時空限制,生動、形象、逼真地再現事物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如:在“圖形的旋轉”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出示了風扇、汽車方向盤、擺動的秋千等一些旋轉的圖片,隨后開始播放專門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其中一些是具有運動效果的圖形旋轉過程,并提醒學生觀察時要注意圖形旋轉是“繞哪個點”“向什么方向”“旋轉了多少度”。學生通過觀察課件中圖形的不同動態旋轉展示,能夠描述圖形的旋轉現象,并掌握旋轉的三要素,在觀察、猜想、討論等一系列活動中獲得了新知識,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并且記憶深刻。
四、有效運用網絡技術,開闊學生視野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必須能夠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例如: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網絡技術特效,為學生設計一幅彩色的太陽(公公)、月亮(婆婆)、地球(爺爺)三大天體的運行規律圖,即地球爺爺繞太陽公公轉一周是一年,月亮婆婆繞地球爺爺一周是一月,地球爺爺繞地軸轉一周為一日。除了形象的配圖,生動的演示外,再配上教師親切的解說和動聽的音樂,有關年、月、日的抽象的概念,瞬間就變得生動了起來,并充滿了神秘的傳奇色彩。這樣的學習氛圍特別能激發起小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對宇宙天體產生了濃烈的興趣,他們的視野和思維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加開闊。
總之,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的教學,對于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馬玉霞.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演繹精彩數學課堂[J].科技視界,2014(36):287.
[2]林玉緞.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演繹精彩高效課堂[J].新課程(小學),2016(11).
[3]黃潔莉.用細節演繹精彩高效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 2011(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