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琪
摘 要:生本教育理念是衡量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的重要標準,也是德育教育滲透是否有效的重要評價。在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發現,德育教育滲透的過程脫離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存在很多制約學生德育發展的弊端,一些教師對德育教育有偏向的認知,以為德育工作應集中在思想品德課程方面,忽視了對學生德育教育的滲透,更談不上以生為本。文章就初中歷史教學中德育神滲透如何以生為本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德育教育;以生為本
一、以生為本的相關概述
以生為本的教育即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將以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多為教學的核心。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全面發展。將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歷史教學的德育教育當中,就是倡導讓學生綜合素養全面發展,在提升歷史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生德育教育,提高學生思想品質和個人修養,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打好堅實基礎。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現狀
以生為本的初中歷史德育教育中,需要將學生的綜合素養目標與歷史教學目標保持一致。但是在當前歷史教育中,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更多的流于形式,并沒有充分發揮歷史教材中應有的德育育人功能。德育教育強化的是學生的德育修養,關注的是學生未來的發展,如果歷史教學中的德育目標設定在完成教學任務當中,那將脫離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三、基于以生為本的歷史教學德育滲透探究
(一)強化滲透德育教育的針對性
在當前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缺乏針對性,針對這個問題,教師應在實際教學中注重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落實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將德育教育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當中,使學生能夠通過歷史知識學習改變思想狀態,進而將內化的知識外化與行為當中[1]。教師要注重歷史教學內容的選擇,采取更具針對性的德育滲透方式。例如在講解到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汪精衛在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投降日本等事件中,借助這些歷史人物和事件,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借助影視作品去豐富和補充課本資料,以培養和增強學生民族自信、自尊以及自豪感為目標,學生明白在面對困難和誘惑時應作出什么樣的選擇,鍛煉學生的意志力。
另外為了落實生本教育,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教師也可以在教學完之后,又針對性的選擇重點人物,讓學生對這些人物編寫一個小傳,去提高學生學科的能力水平,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系統思維能力以及求異思維能力,激發學生歷史學系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去撰寫重要歷史人物小傳,不僅能強化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同時進一步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對學生歷史學系的積極性和創新都有很大幫助。
(二)明確德育滲透的目標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將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主要目標。教師應真確認識德育滲透的目標,關注學生身心發展,創建多元化方式強化德育教育滲透的有效性[2]。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完成歷史課程中德育滲透的過程。在德育滲透目標的指導下,保證德育內容的時效性。
比如在講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關知識時,學生處在衣食無憂的當下,很可能無法理解當時糧食不夠的情況,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教學使學生同化。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中給學生娓娓道來,最后詢問學生,國外有人說‘到21世紀的三十年代,中國人口將會達到16億。這么多人怎么生存?該如何拯救因此而引發的糧食危機?通過這個問題促進學生思考,結合當前衣食無憂的現狀明白糧食危機已經解除,然后在詢問學生‘如果是你,你當時會怎么做?袁隆平使如何做的?他是怎樣成功的?通過連續設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達到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目的。
(三)德育教育應接軌學生生活實際
德育教育與學生生活實際接軌,使提高德育滲透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可以讓學生對歷史現象產生思想上的共鳴[3]。當前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主要將生活中的實例導入課堂教學當中,讓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和總結,最后將得到的思想內容轉化成自身的品質。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如給學生播放‘火燒圓明園的影片,讓學生利用網絡等渠道搜集史料信息,通過小組討論等活動,讓學生記住這些恥辱,強化學生愛國思想和為中國更加繁榮去努力拼搏的意志。那些歷史資料是都生活的記錄和寫照,教師只要引導學生將歷史與生活實際相連接,就能潛移默化的完成滲透的過程。
又如在講解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將毛澤東的故事貫穿其中,利用毛澤東這位學生都熟知的歷史偉人,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目標,培養學生形成不怕困難的良好品質。毛澤東的人生經歷,教師可以利用口頭講授的方式、記錄片的方式或者影視資料的方式等,讓學生去了解毛澤東的一生,去發現毛澤東的人生觀是如何建立的,當他遇到困難挫折時是如何做的,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又是如何做的等等。層層遞進的問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說一說自己從中學到了什么,以后又該怎么樣做等等。
總結
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當前教育中各個學科都必須遵守的教育原則。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主要是要正確認識到以生為本的教育內涵,立足于當前德育教育的現狀,強化教育的質量,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使其更具針對性,進而保證滲透目標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徐磊.德育教育以生為本的體現[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01):84.
[2]劉寶龍.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探究[J].黑龍江科學,2018,9(03):80-81.
[3]張榮.生本教育模式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對策探討[J].名師在線,2018(2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