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夢翔

摘 要: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在宏觀經濟中極其重要,既可以進行經濟預測,也可以衡量價格水平、國家的發展狀況和居民的生活質量。本文運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22.0對我國2001—2015這15年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8個類別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從而對居民消費價格水平進行評價。因子分析是用部分指標解釋原有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從而可以降維。結果表示,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因子主要有3個,本文將其命名為生活用品因子、生活保障因子和生活服務因子。
關鍵詞:因子分析;CPI;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0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12(a)-015-02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CPI)是反映物價水平、居民生活質量和國家發展狀況的宏觀經濟指標。目前,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統計全國城鄉居民消費的食品煙酒、衣著、居住等8大類、262個基本分類的商品與服務價格。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宏觀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CPI可以較為充分、全面地度量通貨膨脹的程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升一般說明通貨膨脹越嚴重,央行會相應出臺緊縮的貨幣政策和相關財政政策來進行調控。此外,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貨幣購買力的變動,一般來說,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貨幣購買力相應降低,消費者物價指數下降,貨幣購買力則上升。
根據2020年3月國家統計局出臺的分析2月CPI的文件可知,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8大類中,食品煙酒類占比最大,影響CPI上漲程度最多,其他7大類中除交通和通信價格略有下降之外,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價格等6大類均有一定漲幅。由此可以看出,這8大類對CPI的影響程度不同,在研究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水平時要考慮到不同類的影響情況。
1 文獻綜述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整個國民經濟價格體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變動率反映了價格變動如通貨膨脹與緊縮的程度。作為統計經濟運行的指標,CPI可以衡量價格水平、國家的發展狀況和居民的生活質量 (王昊南,2017)。
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體系存在一些問題,最主要體現在我國目前的CPI體系比較單一,而居民的消費結構逐漸多樣化,由此產生的矛盾無法準確衡量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變動,黃秀海 (2014)提出多層次CPI指數體系可以適應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小誤差。
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因素很多,國內學者對影響我國CPI的因素進行了研究分析,鄒浩 (2015)認為工業品出廠價格對CPI影響程度較大,且PPI與CPI之間相關程度高,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周期性特征 (桂文林和韓兆洲,2011)。此外,貨幣供給的增長和人均收入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影響較小,這就表明我國物價水平波動的原因可能在于供求關系及其結構 (鄒浩,2015)。馮朝軍 (2017)認為對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水平影響較大因素為社會商品零售價格,并且與CPI呈正相關。同時,進出口總額也對CPI有一定影響 (張娥,2014)。何維煒和田皓(2007)認為推動CPI變動的兩個主要因素是食品和居住,且食品消費價格指數和居住消費價格指數對CPI的影響具有時滯的特點。此外,平衛英 (2015)認為,食品類價格指數具有區域相似和差異,相似性體現在對各地區的CPI都有正向拉動作用,且各地區的CPI對進出口額的彈性系數較小,差異性體現在東部地區,相對來說彈性系數較大。
本文利用2001—2015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8個分類指標數據,通過因子分析對居民消費價格水平進行評價。
2 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評價
運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22.0對我國2001—2015這15年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進行因子分析,選取了8項指標:食品類 (X1)、煙酒及用品類 (X2)、衣著類 (X3)、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 (X4)、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 (X5)、交通和通信類 (X6)、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 (X7)、居住類(X8)。
居民的消費價格指數有8個指標共同衡量,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觀測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的基本前提是指標之間相關性較強,可以通過Bartlett和KMO測度進行判斷, KMO的值為0.727,大于0.7,Bartlett檢驗的p值為0.000,拒絕原假設,因此可以判定觀測變量適合作因子分析。
2.1 提取因子
根據相關系數矩陣,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提取了3個公共因子。第一個因子方差貢獻率為52.243%,第二個因子方差貢獻率為17.555%,第三個因子方差貢獻率為15.198%,三個公共因子的累計貢獻率達到84.996%。因此提取出的三個公共因子可以解釋原來變量的絕大多數信息,因子分析效果比較好。
從因子碎石圖可知,第一個因子的特征值最高,方差貢獻率是最大的,第二個和第三個因子特征值較大,且只有這三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第三個到第四個的連線突減,第四個到第八個因子的特征值均小于1,因此提取前三個公共因子為F1、F2、F3替代原來8個變量進行分析是合適的。
2.2 因子旋轉與因子命名
從因子載荷矩陣可知,8個變量的第一個因子的載荷值都很高,即第一個因子解釋了大部分變量的信息,于是考慮通過方差最大法旋轉因子,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旋轉后可以反映出三個公共因子與原來變量的相關程度。從表1可以看出 (該表空白部分表示相應載荷小于0.3),第一個因子F1在食品類 (X1)、煙酒及用品類 (X2)、衣著類 (X3)上有較大的載荷,F1可以稱為生活用品因子;第二個因子F2在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 (X4)、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 (X5)、交通和通信類 (X6)有較大載荷,F2可以稱為生活保障因子;第三個因子F3在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 (X7)、居住類 (X8)有較大的載荷,F3可以稱為生活服務因子。
3 研究結論
本文采用2001—2015年的數據,選取了食品類、煙酒及用品類、衣著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交通和通信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居住類這8個指標進行因子分析,歸納出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因子主要有3個,本文將其命名為生活用品因子、生活保障因子和生活服務因子。其中,生活用品因子體現了食品類、煙酒及用品類、衣著類對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影響;生活保障因子體現了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交通和通信類對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影響;生活服務因子體現了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和居住類對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影響。
參考文獻
鄒浩.我國CPI波動及其影響因素的典型相關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12):95-97.
桂文林,韓兆洲.PPI與CPI關系及我國通貨膨脹治理[J].統計研究,2011,28(09):49-56.
王君美.城市與農村消費價格指數的動態關聯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0(10):86-88.
黃秀海.多層次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構建及實證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4(09):52-58.
馮朝軍.基于多元回歸分析的我國CPI影響因素識別[J].統計與決策,2017(24):125-127.
張娥.進口商品價格指數對CPI和PPI的傳導機制研究——基于小波多分辨率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4(12):69-71.
何維煒,田皓.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7(23):66-68.
王文舉,孫菲.我國城鄉消費價格指數的關聯性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2(03):121-126.
王昊南.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相關問題研究——評《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編制與波動規律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7(12):161.
平衛英.我國區域CPI波動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1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