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華 王鼎文


摘 要:科技創新體系是由科技創新的主體、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與外界互動等要素構成的一個整體。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科技創新的主體只能是企業。通過歸納各類文獻,研究科技創新資源發揮作用的機理;通過數量分析,概括沈陽科技創新資源的現狀;通過對各類權威發布、各類排名、各類數據指標的解讀,總結沈陽科技創新資源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運用理論分析、經驗分析、歸納分析等方法,提出建設沈陽科技創新資源的對策。
關鍵詞:沈陽;科技創新資源;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4.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3-0085-02
黨的十九大將“構建市場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作為重要議題。為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2019年10月31日,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做出了“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重大決策部署,并將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作為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舉措。近些年,沈陽在“科技創新”“科技先行”“低碳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資源條件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問題明顯,應采取持續推進沈陽人才戰略、打造高水平的創新基地、發揮政策支持引領作用、投入更多的財力和物力等措施。
一、沈陽科技創新資源的現狀
技術創新資源條件是指擁有的人才團隊、資金設備、高校和科研機構、實驗平臺等要素,沈陽科技創新的資源條件近些年有了很大的改善。
1.重視科技研發的投入。2018年沈陽市研發投入(R&D)168.8億元,占GDP比重達2.68%,比2017年提高0.26個百分點,研發投入強度居全省第一,創歷史新高。其中企業研發投入增長28億,占比達到55.8%,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不斷凸顯。
2.人才團隊建設成績顯著。2019年,新設院士工作站10個,新增兩院院士3人,引進“千人計劃”9人、“萬人計劃”20人,培育專業技術人才4.5萬人,人才規模和結構呈現出積極變化。截至2019年底,沈陽有本科類院校29所,其中“雙一流”大學2所、“211”大學2所、“985”大學1所,分別是東北大學(“985”/“211”)和遼寧大學(“211”)。沈陽擁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共33人。
3.高水平科技平臺不斷涌現。2018年,沈陽市新增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72個,新增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臨床醫學研究中心30個,全市各類科技創新平臺達到1 251個,逐步構建起涵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應用和創新服務的全鏈條創新平臺體系,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支撐。
4.孵化基地建設取得長足進展。2019年,全市孵化載體面積達到505萬平方米,集聚創新創業人員15.4萬人。新設院士工作站10個,新增兩院院士3人,培育專業技術人才4.5萬人。中國青年創業社區等雙創機構落地運營,全市孵化載體面積達到505萬平方米,集聚創新創業人員15.4萬人。中國(沈陽)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科技金融服務中心揭牌。中國青年創業社區等雙創機構落地運營,企業“內創業”等新模式不斷涌現。全市孵化載體面積達到505萬平方米,集聚創新創業人員15.4萬人。新設院士工作站10個,新增兩院院士3人,培育專業技術人才4.5萬人,人才規模和結構呈現出積極變化。
二、沈陽科技創新資源存在的問題
1.人才吸引力不強。來自中外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公布的“2019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排行榜”的數據顯示,上榜前10名的城市分別是深圳、廣州、杭州、上海、成都、蘇州、重慶、武漢、鄭州和長沙。而根據智聯招聘、恒大研究院的研究結果,2019年沈陽、大連、南京、杭州對人才的吸引力全國排名分別為第34位、第27位、第6位、第5位。
2.研究基礎不夠雄厚。截至2019年底,沈陽共有市級以上民口獨立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54個;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331個,其中國家級9個;市級以上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63個,其中國家級7個。擁有兩院院士24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9名。在省內各市中屬于領先水平,但與發展較好的城市相對較少。比如,同為副省級城市的南京、武漢、廣州在兩院院士、在校研究生、國家級實驗室、國家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指標方面都遠遠好于沈陽(見表1)。
3.頂尖高校缺乏。從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公布的2020年“全國雙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情況看,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共有一流大學18所,一流專業171個,城均占有一級大學和一流學科數分別為1.2和11.4,沈陽占有一級大學和一流學科數分別為1和2,遠低于15個副省級城市平均數,僅為平均數的83.33%和17.54%,而唯一入選一流大學的東北大學僅列為B類。在側重科學研究成果的武書連2020中國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中,東北大學僅排在第47位,說明沈陽頂尖高校相對不足(見表2)。
4.資金投入不足。R&D人員全時當量(萬人/年)是國際上通用的、用于比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標,指R&D全時人員(全年從事R&D活動累積工作時間占全部工作時間的90%及以上人員)工作量與非全時人員按實際工作時間折算的工作量之和。從各市《2019年統計年鑒》可知,沈陽、武漢、南京、杭州R&D人員全時當量分別為3.47萬人/年、4.02萬人/年、12.94萬人/年、10.95萬人/年。另有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沈陽、南京、杭州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為730.30億元、1 580億元、1 966億元;2018年沈陽、杭州、南京的R&D經費支出分別為168.8億元、464.3億元、416.58億元。可以看出,同為副省級城市,沈陽的財政收入僅為南京和杭州的42.20%和37.13%;R&D經費支出僅為杭州和南京的36.36%和40.52%。
三、建設沈陽科技創新資源的對策
1.持續推進沈陽人才戰略。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根本,政府應通過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更多的發展機會,吸引國內外人才參與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通過學緣、親緣、友緣、業緣等介紹高水平人才來沈發展;通過各類宣傳,宣傳沈陽的有利條件,吸引人才;通過生活補助,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配套政策,引進更多有助于科技創新的高層次人才。
2.打造高水平的創新基地。依托骨干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綠色技術領域培育一批國家級的研究基地,建設一批省級以上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重點實驗室、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等。同時,市級科技計劃項目應有意向地科技創新基地平臺傾斜。
3.發揮政策支持引領作用。科技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特別是將研發成果變成產品之路會格外艱辛。從試產到試制需要反復進行實驗,需要大量的經費和精力,需要有人承擔這些風險,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勇氣。政府應通過政策引導社會資金積極參與。首先,政府應發揮主導的作用。動用財政、金融、稅收等手段,通過綠色政府采購、綠色信貸的支持和良好的納稅服務給予支持。其次,應努力發揮市場的作用,任何主要依靠政府財力支撐的技術創新都會有很大的局限性。
4.投入更多的財力和物力。政府應努力打造一批科技創新企業的成功范例,通過樣本效應帶動產業發展,吸引更多的民間資金投入,讓民間資金最終將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疏通內外融通的渠道,爭取到更多的外部資金,比如國家和省份的科技資金支持,以及國際組織、外國政府的資金支持等。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如2019年,沈陽爭取國家、省科技創新項目1 574項,資金11億元,比2018年增長20%,應保持這樣的良好勢頭。最后,科技創新的風險十分突出,成功率也不高,私人很難完全承擔失敗的后果。所以,應建立風險分擔機制來降低創新失敗的損失,比如引入保險機制讓保險公司介入,設立科技創新風險基金等。
參考文獻:
[1]?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綠色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集團,2019:118-124.
[2]? 錢小軍,周劍,吳金希.新時代綠色低碳發展與轉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97-103.
[3]? 劉雅君.加快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升級[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8):22.
[4]? 趙奕,王群.優化沈陽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的對策建議[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6-11.
[責任編輯 偉 力]
收稿日期:2020-05-09
基金項目:2019—2020年沈陽市科技創新智庫研究課題“關于沈陽建設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2019YJ06)
作者簡介:李忠華(1965-),男,吉林九臺人,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稅收理論與實務研究;王鼎文(1996-),男,甘肅武威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稅收理論與實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