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油化工學院體育部 北京 102617)
大學教育是教育階段的最高層次,有其身的特點。在這個階段,受教育權利作為一種基本人權,更多地是體現在:提供更多的就學機會、均等的競爭機會及成功機會。那就是說權利主體在自己行使受教育權利受到障礙時,有權請求有關國家機關以強制力保障其權益的實現,即“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
“體育權利由憲法和法律所保障人們能夠通過接受體育教育、進行體育鍛煉和參與體育競賽的方式,獲取身體健康和精神滿足之利益的意志和行動自由。”公民基本的體育權利主要有參加權、健康權、自由選擇權、平等權、娛樂權、教育權、社會保障權和知識產權等。于善旭教授則認為,“體育權利就是通過法律規定的公民在有關體育的各種社會生活中所享有的權利,是國家以法律確認和保護公民實現某種體育行為的可能性。”公民的體育教育權利又包括:上體育與健康課權、課外體育鍛煉權、課余體育訓練與競賽權、獲得體育成績的公正評價權、對體育與健康信息的知情權、受體育教育平等權和受體育教育的選擇權等。綜上所述,對于即使“公民”又是“學生”身份的體育弱勢學生當然應該享受一切體育權力。在一個法制社會,權力對公民來說就意味著獲取和實現,法律通過與社會的互動來實現社會控制。
1995年10月頒布的《體育法》第十八條:“學校必須開設體育課,并將體育課列為考核學生,學業成績的科目。學校應當創造條件為病殘學生組織適合其特點的體育活動。”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第十條明確的規定:高校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課程。2007年05月國務院制定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殘疾人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我國大中專學校必須組織開展適合殘疾學生特點的體育活動,提高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2016年10月,教育部等部門聯合頒布了《關于“十五”期間進一步推進特殊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意見》指出:“針對殘疾學生特點開好體育課,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和體育競賽,使殘疾學生掌握正確體育鍛煉方法,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等。《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中也明確指出:“研究推廣適合不同類型殘疾學生的體育教學資源,提高特殊教育學校和對殘疾學生的體育教學質量,保證每個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利。”
基于以上國家對體育弱勢群體體育教育權梳理,作者認為:高校體育弱勢學生享有公平的體育教育權力。應包括:自由選擇適合自己身心需要的體育活動項目的權力、參加學校或者社會舉行的體育活動和競賽的權力、通過學習獲得身體健康的權力,獲得公平評價體育成績的權力。
據調查,部分高校讓體育弱勢學生和普通學生融合在一起上體育課。因為身體狀況,他們根本跟不上老師講課的節奏,老師可能在剛開始時還會盡力去幫助這類學生跟上教學節奏,但由于這類學生身體素質較差,難以跟上教學進度,時間久了,老師就慢慢地放棄。學生也就成了課堂 “觀眾”。另外,針對一些完全喪失運動能力或患有嚴重的慢性疾病或嚴重長期傷病,經過正規醫療單位證明,相關教學部門審核同意,可暫緩或免予執行《標準》,就是免修。看似對他們的人文關懷,其實是直接剝奪了他們參與相關體育課程的一切權力。課外體育活動和競賽,從參與到組織,所有高校對他們“沒有要求”,也就是說可以忽視的群體。
受教育選擇權意指大學生有權根據自身的各自身條件,自主的選擇專業及課程、自由選擇課堂和師資、教育形式等。當然,學生的這種選擇權并不是沒有任何約束的絕對選擇權,是現階段可供學生選擇的內容和范圍。但是,目前高校對于體育弱勢學生群體開設的體育課程上看,是沒有選擇權的。比如,體育弱勢學生體育課程設置形式上主要有:普通班、保健班。普通班就是和的跟普通學生一起上體育課,但只是“觀眾”;隔離式上課(保健班)。就是一種和普通學生分開,特定的上課時間和內容,看似符合教育法規提出的保健班形式。但關鍵是多數高校任課的師資較薄弱,保健知識、技能儲備量不足,尚不能勝任教學。體育弱勢學生在體育課程中的特殊需求并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實際上是剝奪了學生享受公平的體育教育權力。看似高校近幾年體育教育不斷在改革發展,體育學習項目選擇上很豐富,其實是僅供身體健全的學生自主選擇和學習,完全忽略了身心特殊學生對課程的適應差異性,實際上是剝奪了特殊群體學生選擇的權利,出現了課程理念“概念平等”與“實踐平等”的不平衡。另外,還有直接免于參與體育課程學生。
據調查,目前對于高校體育弱勢學生評價形式有三種:以運動健身理論試卷考核為標準、以學生上課的出勤率為考核標準、以運動技能為考核標準。對于第一種以理論考核為評價標準,違背了體育課程應該以身體運動來促進健康的體育教育的課程理念;以學生上課出勤率為考核標準,無關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這種單一評價方法可能會引導學生消極應付參與體育課堂鍛煉的態度和行為;純粹的以掌握運動技能情況作為統一終結性考核標準,不考慮的身體狀況,平日的努力程度、進步幅度過程性評價也是有失公平和科學。在調查北京個別學校把體育弱勢學生的體育成績60分最為上限,這種“公平”的評價結果只能會消弱學生參與體育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國家對高校體育弱勢學生的多項權力,尤其是享受體育教育權力的公平性一直很重視。這一點從國家頒布的多項教育法律中體現出來。這也正是致使高校體育教育管理部門因為法律規定的凌亂性而導致實際操作疏漏情況的原因之一。還有這些法律條文,過于籠統,沒有具體的實施操作細則,致使高校實施起來有困難。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校領導不重視學校體育教育,自然引起各層管理者也不重視。再加上法律意識淡薄,片面認識法律的功能,所以,形成高校體育弱勢群體的體育教學只是法律上存在的條文,落實不到教學的實際上。比如,高校在課程設計方面,所開課程往往較多從現有師資出發,而較少去考慮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學生的興趣與身體狀況需要和發展要求;其次,在教學管理中,統一教學進度,統一班級上課,統一要求管理學生日常行為,學生難以因材施教,更談不上彈性教學或個別教學,根本不可能滿足并真正尊重學生因人而異的教育權利要求。
當代大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權利主體意識,但是實現意識不強。所謂的實現意識即積極的維護自己權力行為。雖然當前大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權力主體意識,但是在權力受到侵害時,真正將維權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的卻很少。當然,主要是背后還有一種傳統文化“師者為尊”的意識使然。所以,即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權力遭到不公平和剝奪的待遇時也會只是口頭上抱怨實質上不會行動。
我國“公平公正”的教育制度的確促進了社會教育多方面的公平發展。但是,對于體育弱勢學生群體國家還需對相關該群體的體育教育法規條文進行整合的基礎上盡快制定出《高校體育弱勢學生體育教育權力保障條例》。該條例要詳盡地對高校的實際操作細則進行限定,使高校主管體育教學的領導有法可依、學生有理可據,促進雙方的法律責任和義務得以實現。
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既是法律的制定者也是法律實施的監督者。法律為高校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執法標準和執法依據,也應該同時加強監督規章制度的建設,評價機制的建設、問責機制的建設,只有不斷完善監督檢查機制,這樣才能是法律的條文不停留在“紙上”而是“行動”上。
加強高校領導教育法制觀念。高校的領導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將教育和辦學的法律意識和服務觀念樹立起來。拋棄“重文輕武”、認為弱勢學生就是麻煩和負擔的偏見態度。作為一個高等教育的領導對于進入高校的每一位學生都有法律上責任和義務,為國家培養健全人格的人才有著不可推卸的法律責任和義務。尤其更要關注體育上弱勢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對他們體育教育權力的實施和普通學生一樣“以人為本”。滿足他們個體對體育需求,制定公平、合理、科學的體育教育模式,這既是國家法律規定,也是高校教育的本質使命,是高校任何人不可違背的育人準則。
樹立學生的教育權力觀念。一直以來高校無論是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都已經習慣高校內部治理中對學生權力忽視,造成學生自己也缺乏權力意識,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因此,要想樹立起學生自我維權意識,正確行使自己的受教育權力,首先學校行政管理人員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就會在內部行政管理當中去保障學生受教育中的一切權力,教師自然也會樹立到 “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學生也會逐漸地樹立正確的權力意識,加強自我維權意識和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