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節日中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體現著民族價值取向。新時期,教育部提出了立德樹人的要求,要求教師挖掘傳統文化,滲透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文化認知,形成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意識,潛移默化地提升文化素養。綜合實踐活動是實現德育的主要途徑之一。為了實現育人要求,文章作者嘗試將節日文化融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通過切身的體驗正確認知傳統節日,積累節日文化知識,塑造文化意識,踐行文化行為。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節日文化;原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35-0079-02
眾所周知,綜合實踐活動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切身體驗的主要活動。參與綜合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建立直接認知,積累豐富的經驗,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品質,實現健康發展。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真實的文化生活的積淀。傳統節日的此特點,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生活性和文化性是契合的。此外,在中華民族復興的今天,傳承傳統文化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在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切實地挖掘活動的文化資源,如傳統節日,使學生在獲取直接感知的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提升文化品質,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為了有效地將節日文化融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遵循如下原則,應用如下策略。
一、融節日文化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原則
1.融合性原則
生活性是綜合實踐活動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因為綜合實踐活動具體地反映了學生的現實生活,促使學生高品質地體驗現實生活,積累生活經驗。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綜合實踐活動中,是為了使學生通過體驗現實生活,建構傳統節日文化認知,儲備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內容,從而產生熱愛傳統文化之情,為在體驗現實生活的過程中,發揚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此目的是存在諸多困難的。比如,傳統節日與綜合實踐活動,二者各有各的獨特性,在互相融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會出現“排斥”現象,致使銜接不緊密,活動形式單一等。解決此問題,需要教師遵循融合性的原則,以傳統節日和綜合實踐活動的相同點為切入點,把握二者之間的密切聯系,并以此為基礎,調整課程安排時間與不同之處,建構極具文化性的綜合實踐活動。
2.規范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一向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活動,具有開放性和自主性。受到此特征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難以整體把握活動內容,出現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問題。課程綱要是教師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而且教師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是以特色的校本教材為依據的。課程綱要和校本教材的存在,規范著教師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的行為,也驅動著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因此,在將節日文化融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時候,教師要以課程綱要和校本教材為抓手,遵循規范性的原則,有目的地融入其他內容,開展實踐活動,為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品質打下堅實基礎。
3.生活性原則
教育部在2017年發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肯定了綜合實踐活動的生活性特點。所以,教師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著眼點,通過回歸學生生活,搜尋具有生活性和教育性的主題創設實踐活動,使學生在體驗過程中,遷移生活經驗,獲取直接的生活感知經驗,為在生活中傳承傳統文化打下堅實基礎。節日文化是歷史演變的結果,同樣具有生活性。尤其,在生活的不斷發展過程中,節日文化愈加豐富,展現出了傳統節日文化的獨特魅力。所以,在將節日文化融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要遵循生活性的原則,從生活中挖掘節日文化因素,利用生活化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從而使學生在生活中受到節日文化的熏陶。
二、融節日文化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策略
1.設計節日文化的融入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和指導。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如果沒有設定明確的目標,很容易導致融入行為漫無目的,在融入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影響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效果。《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地指出了綜合實踐活動的總體目標: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在此要求的指導下,教師在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應當以具體的活動目標為基礎,聯系傳統文化教學要求,融入新的活動目標,實現活動目標的整合,保證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對此,我們在將節日文化融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設定了如下活動目標。
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切身體驗融節日文化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系列活動,使學生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深刻地認知節日文化的價值,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喜愛之情,逐步地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循序漸進地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責任擔當目標:通過切實地體驗融節日文化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意識,將繼承、發揚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的責任,提升民族服務意識,學會保護傳統文化。
問題解決能力:切實體驗綜合實踐活動,受到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地探究節日文化的不同內容,掌握探尋節日文化的不同方法,聯系搜集到的信息提出與節日文化有關的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問題,對節日文化建立個性的理解。
創意物化目標:切身體驗綜合實踐活動,動手操作, 用不同的形式將節日文化特色展現出來,實現對節日文化的深刻認知,潛移默化地發展創意物化能力。
2.選擇節日文化的融入內容
課程內容是教師組織課程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有效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保障。施良方先生曾說過,課程內容包括學科特定的原理、態度、技能等,在課程活動實施過程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立足以上提到的綜合實踐活動的特征及需要遵循的原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一般是教師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挖掘出的具有生活性的活動主題。活動主題往往涵蓋了學生與自然、學生與他人、學生與自我的關系。因此,實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融入傳統節日文化的時候,教師要遵循這三種關系,有針對性地挖掘活動內容,打好活動基礎。我們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依托滲透傳統節日文化的時候,選擇了如下內容。
第一,認知節日文化。將節日文化融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之一是引導學生正確地認知節日文化,儲備豐富的傳統文化。因此,在組織綜合實踐活動之初,我們以認知節日文化為目的,選擇了節日周期、節日來源、節日發展、節日傳說、節日禁忌、節日習俗等內容,并圍繞這些內容,利用網絡渠道,搜集大量的節日資源,指導學生在活動體驗過程中,自主地就這些節日資源與他人進行互動和討論,使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對節日文化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同時整體地認知節日文化,樹立正確的節日文化意識。
第二,內化節日課程內容。綜合實踐活動是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活動。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將校內活動與校外活動密切聯系在一起,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實踐體驗。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我們先引導學生正確地認知節日文化,接著,將校外作為主要場所,引導學生切身體驗,讓學生經歷搜集、調查、分析等一系列活動,實現對節日文化的深入理解。
第三,升華節日文化情感。發展學生情感,使學生實現道德品行發展,是立德樹人背景下實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之一。學生經歷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之后可以受到活動內容的積極熏陶,逐步提升道德水平。
3.明確融節日文化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結構
明確的組織結構是實現節日文化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密切聯系的保障。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參與主體,學生的參與是貫穿于綜合實踐活動始終的,而且,通過體驗活動,學生是可以獲得不同程度發展的。因此,在明確融節日文化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結構的時候,教師仍要樹立生本教育理念,切實地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基于此,我們圍繞不同的活動類型及其目的,明確了不同的組織結構。
以知識講授類活動為例,此項活動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地分析節日文化的價值,引發學生對節日文化的探究興趣,使學生通過發揮自主性,整體地認知節日文化元素,提高對節日文化理解的水平。在此目的的指導下,我們確定了如此組織結構:介紹節日—引入起源—整合類型—自主辨析—整理歸納。如此組織結構的設計,便于學生有序地體驗綜合實踐活動,從背景知識到類別知識地掌握節日文化,實現綜合實踐活動目的。
再以交流互動類活動為例,之所以組織這種類型的活動,是為了使學生通過體驗開放性的實踐活動,發揮主觀能動性,碰撞思維,解決問題,扎實地掌握其中蘊含的道理,同時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為了實現這一活動目的,我們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依托融入傳統節日文化的時候,創設了如此組織結構:主 題導入—展現案例—小組合作—交流看法—總結歸納—反思經驗。例如,在開展了解節日食物活動的時候,我們向學生直接展現了某一節日需要吃的食物,將不同地域的食物特點以案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鼓勵學生分小組合作,分析這些食物的地域特色,合作探尋不同地域制作這些食物的不同方法,并動手操作,實現節日文化的內化。
總而言之,將節日文化融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是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需要教師明確地遵循融合性原則、生活性原則等,設定明確的活動目標,選擇適宜的活動內容,建構完善的組織結構,切實地引導學生體驗多樣的節日文化活動,使學生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儲備節日文化資源,受到傳統文化熏陶,實現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宋 佳.關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生活化的有效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138-139.
[2]王大偉.德育滲透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作用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43):76-77.
[3]潘澤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如何有效構建[J].文教資料,2018(25):199-200.
作者簡介:王城燕(1990— ),女,江蘇南通人,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