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良勝
(重慶市江津區柏林小學校 重慶 402260)
剛進入小學的學生因年齡較小,心性活潑,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尚未養成,這便對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在不影響教學質量的基礎上還要應付各種突發狀況。面對這種情況,班主任要對管理語言進行整合與研究,使其貼合小學生的心理,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引導學生更好地融入班級學習中,從而提升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效率。
首先,小學生的自我認知與自我管控能力較弱,在學習與生活過程中,學生會面臨很多問題且不能妥善處理。因此,班主任應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與監督的職能,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同時,班主任要與學生構建和諧、愉悅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協助班主任進行班級日常管理工作。其次,學生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這一差異性,運用靈活多樣的語言藝術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共同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從而增強班級凝聚力。最后,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充分運用語言藝術,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深度挖掘學生的潛力與優點,促進學生積極健康的發展。
小學時期的學生自尊心強,情感脆弱,班主任在班級日常管理中,要格外注意與學生的交流方式,讓學生得到尊重,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和希望。班主任要注重情感的表達,運用有技巧的語言藝術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對班主任的抵觸心理[1]。例如,學生在學習或生活方面遇到困難,班主任沒能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學生遇到的問題就沒有得到關注與解決,學生便會總是悶悶不樂,情緒非常低落。反之,班主任及時轉換角色,不僅是學生的老師,還是學生的朋友,并耐心詢問學生緣由,如“你遇到了什么樣的難題?能否跟我分享一下你的心情”,通過這種關切的語氣,能使學生感受到足夠的尊重,進而愿意將自己的心事講給班主任聽,班主任才能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從而提高班級日常管理水平。所謂“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班主任同樣有出現小錯誤的時候,可能有時一些無心的語言,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傷害,例如,班主任在日常授課過程中,會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學生回答不出來時,班主任可能會對學生進行語言批評,這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所以,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中要注意語言的表達,盡量采用學生容易接受的鼓勵性語言,這樣既能使學生感受到親切,還能約束學生的行為。在實踐教學中,班主任要不斷提升自身管理理念,意識到語言藝術的重要性,同時應借助不同的語言形式來管理班集體,促進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受年齡限制,小學生對復雜的事物缺乏認知,所以,班主任要結合小學生的這一特點,采用簡單明了的語言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人類都是情感動物,小學生更能深刻體會班主任的真情實感,這種簡單的情感更能渲染溫馨、和諧的班級氛圍。在小學班級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愛與溫暖,這樣才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班主任才能更加真實地掌握學生內心的想法,才能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幫助。例如,班上有一名后進生,上課經常走神、前后交頭接耳聊天,或搞各種小動作,對教師布置的作業也不能按時完成,班主任經常對其給予語言批評。然而,班主任慢慢發現,語言批評不起任何作用,他根本聽不進去,他的不良習慣也得不到改善,班主任非常頭疼。后來,班主任轉變了教學觀念,意識到一味地批評學生會讓其反感,應結合學生的綜合能力給予學生一定鼓勵,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正確的評價。如在一次班級大掃除中,該生非常積極地勞動,主動幫助其他女同學打水等,對于其他同學不愿意做的事情該生也主動去做。針對該生的良好表現,班主任在班級中給予了高度贊揚,鼓勵全班同學向他學習。這件事以后,他對班主任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在課堂學習中也一改常態,開始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學習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學生最應具有的品質就是自信,自信心對學生的影響重大,小學是學生樹立自信心的黃金時期。因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首先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對學生的一些新的嘗試、大膽的想法要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其次,班主任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職能,就學生的嘗試與想法進行科學的分析,這樣既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改正,也能很好地保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最后,班主任要豐富鼓勵學生的形式,不能局限于口頭上的鼓勵,可以用書面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鼓勵。例如,班主任與家長就學生的表現進行交流時,可以通過信件或微信的形式與家長進行交流,使家長也能及時參與到鼓勵學生的情境中,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班主任積極、向上、肯定的語言表達形式不僅能對學生的行為起到方向性的引導作用,還能為學生樹立良好的自信,從而促進班級管理活動的高效性[2]。
不同學生的成長環境、受教育方式的不同,興趣與個性也存在差異,小學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這一差異性。在班級日常管理過程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批評或表揚時要因人而異,要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心理承受能力,適時適量地對其進行批評教育。此外,班主任還應充分完善自身教育語言藝術。在傳統教學中,班主任往往采取一刀切的評價方式,不管是表揚還是批評,對學生的作用都不明顯,大眾化的表揚或批評語言對班主任班級日常管理效果不佳。所以,班主任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深入了解學生的特點,并結合每位學生獨特的個性選擇不同的語言管理[3]。例如,對于接受能力較強且善于思考的學生,班主任可以采取提問式的語言方式,在班主任的問題引導下,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思考,逐漸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還能快速接受信息并加以糾正;而對于性格較為內向、反應較慢的學生,班主任應采用柔和、輕緩的語氣與學生交流,減少學生的畏懼心理,讓學生打開心扉與班主任進行有效溝通。
綜上所述,小學生活潑好動,心理比較敏感脆弱,因此,小學班級管理工作細微而繁瑣。因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應充分結合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針對學生獨特的個性品質,采用靈活多樣的語言藝術與其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幫助其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