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柔珠
(汕頭市潮南區兩英鎮東北學校 廣東汕頭 515100)
教育對國家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國家大計,也是民生之基,所以,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的關鍵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只有把立德樹人貫徹到教育事業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能真正建設成教育強國[1]。
德育教育的內容基本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培養和發揚團結、愛和平、勤勞勇敢、不斷自我完善的偉大民族精神的教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與革命傳統和創新精神教育,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政治基礎知識教育,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知識初等教育。對小學生的德育要求和道德品質的培養,文明行為教育,也是通過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社會和家庭美德,以誠信和專業精神為重點的道德教育,以及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交際禮儀和專業禮儀的教育和培訓,珍惜生命遠離毒品保護環境的教育,不要認為這些教育距離小學生非常遙遠,我們要抓好小學生這個特殊的“種子階段”,從小就給學生樹立相關意識,讓學生從小養成遵紀守法的好品質,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讓學生具備健康的心理,通過心理咨詢等方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課堂上,有學生回答問題出現錯誤時也不要起哄嘲笑,最后就是集合做到“快、靜、齊”,還有文明觀看比賽。這些點看似不起眼、無關緊要或者脫離小學生的實際生活,但其實不然,從另一方面來看,“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不要小看任何一件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傳統,也不要因為暫時不會遇到就忽視德育教育。
學生進入學校就是要學習,成績分數代表一切,這樣的教學理念本身就是有問題的。我們要保證學生在學校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的培養一定要落到實處,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碎片時間”,如晨讀、大課間及自習課,滲透一些德育教育,慢慢教導學生明白一些道理,知道誠實守信的來源,說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既然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如果實在難以完成也要向對方說明理由,用誠摯的態度向對方表示歉意,而且借了別人的東西要按期歸還,還要說話算話,這些看似很常見的小事,教師都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展開教育,教育模式可以轉變成學生能夠接受的形式,如故事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分享等。
在學校如果單純地展開德育教育,長此以往很有可能讓學生形成“厭煩”“討厭”的心理,但如果轉變成舉辦一些有意義的德育比賽或電影教育,那么學生接受起來也會更加容易,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幫助學生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深入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觀看一些有趣的革命電影,還可以引導學生展開交流討論,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班主任協調德育力量,組織一些德育活動,創建良好的班集體。德育教育永遠在路上,讓學生從小就懂得熱愛祖國,觀看愛國電影,讓學生知道五星紅旗的顏色是用革命先烈的鮮血染成的,在升國旗奏國歌時要自覺肅立,這是基本的素養和禮貌[2],還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從而使學生自覺在生活中養成見到老師和客人主動問好的習慣,學會使用“請、您好、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禮貌用詞,在接受別人的幫助時要學會微笑向別人致謝,跟其他同學請教問題時不要用理所當然的態度,要謙卑,不要打架、罵人,在公共場所不要喧嘩,不能給學生起外號,不要用關系好來解釋,隨意起綽號本身就是一件不禮貌的行為,要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尤其是對于一些身體有殘疾的學生。
教師要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新時代的教學課堂應該打造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課堂,教師應大膽地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走上講臺,做“學習的主人”,并通過討論和交流,讓學生的思想在課堂上進行“碰撞”。改變傳統的教學課堂模式,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立德樹人,這是兩個詞分別是“立德”和“樹人”,想要更好地踐行立德樹人,教師可利用學生的碎片時間滲透德育教育,舉辦一些適合學生并且學生喜歡的活動,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課堂,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打地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