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伶俐
(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成都 611756)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越是接近目標,越是形勢復雜,越是任務艱巨,就越是需要愛國主義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強大合力。在抗疫斗爭中鑄就的“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集中展現了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是最生動、最硬核的愛國主義教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難、不懼犧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展現出青春激昂的風采,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希望!”[1]11-12我們必須抓住有利時機,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即時將偉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之中,培育大學生成為懷愛國真情、立愛國之志、行愛國擔當的時代新人。
愛國主義作為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時代其觀念和價值指向內容不同。偉大抗疫精神的形成源于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同時又被賦予了愛國主義新的時代內涵。抗疫精神有力證明了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有機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1]16中國人歷來抱有家國情懷,崇尚國而忘家、天下為公;信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和衷共濟、風雨同舟。中華民族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厚實了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理論。在這場抗疫斗爭中,全國人民用“家國一體”的愛國情懷,凝聚起了“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強大合力。14 億中國人民顯示出的高度愛國主義情懷正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骨子里愛國基因在災難時的顯現。疫情一爆發,全國迅速形成了全面動員、全面部署的疫情防控工作局面,每個環節緊密配合構筑起抗擊疫情的堅強封鎖線。中華兒女們用行動詮釋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展現了“無所畏懼、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民族品格,充分“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同舟共濟的團結偉力”。這些無畏、無私付出的背后,最核心的情操就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這場戰“疫”斗爭再次深刻印證了:奔涌于中國抗疫斗爭大潮的愛國主義精神流淌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打不破、滅不了。
偉大抗疫精神是對抗疫斗爭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所展現出來的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所呈現出來的勇于犧牲、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所展露出來的仁愛傳統、道義擔當和實踐品格的高度概括和提煉,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最鮮明的時代標識,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增添了新的內涵。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既體現了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仁者愛人優良傳統,又表征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意識和赤子情懷;舉國同心的團結偉力,集中顯現了中華民族深沉厚重的家國情懷、愛國之志,有力詮釋了新時代中國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精神品格;舍生忘死的頑強意志,集中展現出中國人民以堅忍不拔的意志、無私無畏的勇氣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品質和氣概,是中華兒女踐行愛國主義精神的充分寫照;尊重科學的實踐品格,賡續了中華民族“茍日新、日日新”的精神稟賦,體現出尊重科學規律、勇攀科學高峰的改革創新時代精神;命運與共的道義擔當,傳承了中華民族“天下一家”的古道熱腸和人性關懷,充分闡釋了為世界謀大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和遠大志向。
“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2]偉大抗疫精神充分體現和確證了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有機統一,為大學生理解愛國主義的真實內涵提供了現實觀照。抗疫斗爭的恢宏實踐和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具有無比堅強的領導力,是風雨襲來時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國人民具有的團結奮進、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是戰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具備的顯著優勢是抵御風險挑戰、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證;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是從容應對驚濤駭浪的深厚底氣。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與中國道路,我們的國家才能在荊棘滿途中依然行穩致遠。這樣的黨、這樣的國家和這樣的社會制度,值得全體大學生去熱愛并為之努力奮斗。
“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內涵精準對接了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熱愛人民、熱愛黨,愛國奉獻的主題內容。偉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可以形塑大學生熱愛人民的價值取向,涵育萬眾一心的愛國奮進精神,厚植擔當奉獻的愛國情懷,還可以培育大學生開拓創新的愛國思維,涵養開放包容的愛國胸襟。
國家是想象的共同體,是一種抽象的觀念的存在,沒有人民的祖國是不存在的,離開人民空談愛國是不切實際和毫無意義的。正是有了世世代代勤勞勇敢、善良智慧的人民才創造了歷史悠久的燦爛文化,祖國才成為一個富有實際內容的社會共同體。“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我們也能夠做到不惜一切代價。”[1]13疫情暴發后,為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權,黨中央果斷決定武漢“封城”以遏制疫情蔓延。全國各地醫務工作者逆行武漢,實行“四集中”的策略提高病患的治愈率。相比于很多西方國家采取群體免疫、討論是否把活下去的機會讓給年輕人的倫理難題時,中國堅持“應收盡收,不漏一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與人民處于“真正的共同體”之中的價值理念和“生命至上”的精神得以彰顯。生命至上的精神生動詮釋了中國人民敬仰生命、仁愛厚生的人文精神,更充分彰顯了新時代愛國主義中人民至上的真摯情懷。生命至上的精神深刻印證了人民是愛國主義的社會要素和愛國主義情感的重要指向。以生命至上形塑大學生愛人民的價值取向,引導大學生將自我價值的實現與祖國的利益相結合,投身于祖國的發展和建設之中。
抗疫期間,愛國就是萬眾一心、舍小家為大家。新冠疫情發生以來,14 億中國人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同疫情進行頑強斗爭,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強烈的家國情懷。首先,舉國同心的愛國奮進精神體現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從一月中下旬開始,國家醫療隊馳援武漢,接著國家衛健委建立省際對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漢市以外的16 市州及縣級市,建立對口支援機制,凝聚戰勝疫情的強大合力。其次,體現在全國總動員。海外的中華兒女心系國家籌集物資運回祖國;廣大公安干警、社區工作者、志愿者不懼風雨堅守一線;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踴躍捐款捐物為打贏疫情防控的總體戰、阻擊戰作出了重要貢獻。再次,體現為服從大局安排。“我們舉全國之力予以支援,組織29 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隊等調派330 多支醫療隊、41600 多名醫護人員馳援,迅速開設火神山、雷神山等集中收治醫院和方艙醫院,優先保障武漢和湖北需要的醫用物資。”[3]整個抗疫斗爭中,全體中華兒女心系祖國,把個人冷暖、集體榮辱、國家安危融為一體,共同繪就了新時代感天動地的愛國主義畫卷。抗疫斗爭偉大實踐中凝結的舉國同心的愛國奮進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家國與共的強大精神威力和厚重深遠的文化效能。廣大青年學生在此次疫情斗爭中對愛國主義的理解更為深刻,踐行愛國主義即是要在國家危難之時服從大局、勠力同心為國奮斗。
“人必有愛國心,方可用大事。”愛國奉獻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自強不息的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之一就是厚植大學生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懷。在抗擊新冠疫情斗爭中,無畏生死的抗疫戰士白衣執甲、逆行出征。許多人在抗疫前線火線入黨,莊嚴宣誓“隨時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武漢醫生彭銀華,為了參加抗疫而推遲婚期,在戰斗中不幸感染新冠肺炎而犧牲;山東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張靜靜,出征前留給家人的一句話是,“國家困難面前總得有人站出來”;湖南志愿者鄭能量說如果死在武漢,“就把我的骨灰無菌處理后灑在長江里,讓它飄回湖南”。[4]“以國事為己事,以國權為己權,以國榮為己榮。”(梁啟超文集之三)國與家、國與個體是共生并存的,中華兒女對于祖國的強烈感情反映在愛國的基本行為上,就是在承擔社會和自身發展的責任中作出符合國家、社會發展的主動選擇。廣大學生在平凡的英雄事跡中感受到抗疫英雄愛國擔當的優秀精神品質,更能自覺地把崇高的愛國情懷熔鑄于血脈之中。
愛國情懷與創新精神相結合是當代愛國主義的突出特征。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沒有創新的意識、觀念和精神,中華民族就不可能以屹立于民族之林,愛國將會成為一句空話。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內蘊著創新的時代要求。面對前所未知的新型傳染病,我們秉持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把遵循科學規律貫穿各方面、全過程。首先是科學認知和決策。人類與病毒的較量,某種程度上也是科學與時間的競速,秉持科學的態度以科學務實的舉措開展治療、防控成為抗擊疫情最基本的方式。在疫情突如其來的時候,我們注重科研攻關和臨床救治、防控實踐相協同,準確把握疫情形勢變化。[5]其次是開拓創新靈活運用新方法。無論是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發揮中醫藥優勢推出診療方案,篩選出“三藥三方”等臨床有效的中藥西藥治療辦法,還是獨立自主多條技術路線研發疫苗,實行大數據追蹤溯源和健康碼識別,有序推進復工復產,都充分體現了根據實際情況創新方法和路徑。大學生群體在這場抗擊疫情戰斗中參與見證了中國人民不斷求實求新、大膽探索打出的一場場科學攻堅的漂亮仗,激發起大學生群體自覺肩負起推動科技創新的時代責任,以科學態度、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為祖國建功立業。
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揭示了愛國主義要堅持立足民族面向世界,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對外開放相結合,促進人類的共同發展。同時,這也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之一。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使我們充分認識到人類命運休戚與共。中國與國際社會密切合作,分享抗疫的信息、經驗、共破技術難題,在疫情防控中彰顯了大國擔當。首先是獨立自主地做好本國疫情防控。中國作為擁有14 億人口的大國,做好本國的疫情防控,就是對世界的抗疫斗爭做出的巨大貢獻。其次是共享共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本著與世界合作的態度與全球共享病毒基因序列信息,與多國專家協同進行藥物、疫苗、檢測試劑研發。面對國際社會的一些抹黑、污名化的聲音,我們在給予了有力有節的回應與反駁后仍以大氣包容的態度秉持初心、尋求合作,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承諾,提升了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境界。具有命運與共意蘊的偉大抗疫精神包含著對全人類命運彼此依存、生命利益彼此聯系的價值認識,又懷有摒棄前嫌、開放包容的廣闊胸襟。大學生在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指引下拓寬了愛國主義視野,涵養了開放包容的愛國胸襟。
愛國的科學認知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起始和前提,是實現愛國行動的指引和動力。“在高等學校各種教育活動中,課堂教學是最基本、最穩定的教育活動。課堂教學的內容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結晶,具有系統性和感召力。”[6]此外,愛國主義教育是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主線和紅線,課堂教學理應發揮愛國主義在學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過課堂由教育者從世情、國情、民情、黨情的歷史和現狀分析講解抗疫故事,幫助大學生群體懂得什么是愛國、為什么要愛國和怎樣愛國的道理,形成對愛國這一抽象概念的科學認知,并將之轉化為日用而不覺、經久而不忘的愛國行動指南。以課堂為主渠道講好抗疫故事,打造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想政治課,教師作為講抗疫故事的主體就需要做到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首先,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要站穩政治立場。在闡述抗疫精神的思政課中,要與黨中央精神、決策和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堅持正確導向,傳遞正確的聲音,積極引導輿論,理直氣壯、生動深刻地講好抗疫故事。從政治高度來把握思政課培養大學生愛國認知的關鍵性、重要性和時代性。其次,思政課教師情懷要深,要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受其教。作為思政課教師,把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就要對抗疫精神的內涵理解透徹,積極主動了解、學習、踐行抗疫精神。教師在課堂上要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抗疫斗爭并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偉大壯舉講深講透;把抗疫斗爭中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向世界貢獻的“中國方案、中國樣本”講深講透;生動講解醫護人員等重點群體在抗疫戰斗中表現出來的不怕犧牲、逆行而上、頑強拼搏的英雄主義;講清楚全國人民“聽黨話”“堅決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在故事的講述中用家國情懷感染學生。再次,思政課教師思維要新,要創新授課手段方式方法。沒有創新的思維方式就沒有創新的行動和實踐。作為思政課教師理應將創新貫穿于思政課改革發展全過程,在把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建設和學生發展規律基礎上,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推進偉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具體到抗疫精神融入到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就是要通過以客觀、發展、系統的眼光分析疫情,啟發學生在中西方抗疫政策與效果的實際對比中,真實感知到愛國與愛社會主義與愛黨的一致性。
愛國情感是人們通過感性的認識逐步加深對于自己祖祖輩輩的生活、經歷,祖國風情、山河、骨肉同胞、悠久歷史、燦爛文明作出的正面的、肯定的情感反映。抗疫英雄事跡的榜樣激勵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抗疫英雄模范是人格化了的抗疫精神的集中體現,具有愛國向上的引領力量。榜樣的鮮活事跡和動人故事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能夠引發大學生共鳴,使抽象的愛國主義更具有說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因此,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就要抓住關鍵環節,發揮先進典型的引領作用。首先,精選抗疫戰線上的不同主題的愛國奉獻榜樣素材。抗擊新冠疫情之戰是全國人民舉國同心的大奮戰。其中有為國捐軀的英雄,也有諸如快遞小哥,修筑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工人,日夜堅守各條戰線的志愿者……從中選出多樣化的榜樣素材,可讓大學生感受不同類別群體的愛國思想和行動,這樣有助于大學生全方位感受到抗疫精神中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意蘊。其次,運用新穎方式宣傳抗疫英雄模范。在新媒體環境下,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制作視頻,將聲音、圖片、文字相結合并通過大學生習慣的微信、抖音、B 站媒介進行傳播,讓大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英雄模范的愛國精神。最后,讓榜樣現身講述。廣泛開展向先進典型學習活動,恢復學校正常教育秩序后,在不影響抗疫英雄代表、先進模范、犧牲人員家屬的情況下,邀請他們為大學生開展“抗疫先進事跡”專題報告。通過在現場陳述抗疫的事實、講道理的形式,讓那些鮮活的抗疫愛國事跡走進大學生中間,引導大學生把敬仰和感動轉化為拼搏奮進、精忠報國的實際行動。在請進先進模范代表進校園宣講時,尤其要將大學生同齡人的抗疫故事講精彩,把“95”后、“00”后中敢于挺身而出、敢于沖鋒在前、獨當一面的勇敢和堅強、擔當與責任的榜樣展現給大學生,引導他們從同齡榜樣身上汲取披堅執銳的青春力量和闖關奪隘、不怕犧牲的愛國先鋒力量。這些英雄模范是人格化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光輝體現,具有向上向善的引領力量,以他們的事跡做示范,讓學生真實感受到榜樣、英雄的愛國行為可學、可做,就在身邊,愛國不是抽象而是具體的,從而引發學生與抗疫英雄榜樣之間的共鳴,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與擔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與拼搏,歷史的興衰和命運的流轉都植根于現實社會土壤中的生動實踐。“愛國主義包含愛國情感、愛國認同所構成的內化于心,且由心底油然而生的樸素情懷,也包含由愛國表達、愛國實踐形成的外化于行的實踐要求,是知情意行相融合的有機統一體。”[7]荀子曰:不聞不若聞之,文職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愛國主義教育最終要落到實處,“化之于行”,就要重在開展愛國主義實踐,愛國主義實踐不僅能開闊大學生眼界而且能升華愛國意志。首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專業實習。專業實習是每一個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通過實習能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利用自己的所學服務國家和社會。在抗擊疫情之戰中,“90”后、“00”后的醫學生們積極提交請戰書,用他們的青春奉獻守護人民的幸福健康,在抗疫實踐中踐行了抗疫精神、堅定了愛國志向。其次,開展內容豐富的社會志愿活動,使大學生在社會志愿服務中堅定愛國志向。高校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高質量的公益活動和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例如開展“戰‘疫’課堂、疫情防控、志愿有我”等一系列專業實踐活動,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開展防疫知識普及、人口登記、設置關卡測體溫、公共場所消毒等志愿服務工作,鼓勵大家身體力行踐行愛國宣言。最后,開展針對抗疫主題的藝術創作,用各種形式的作品凝聚愛國精神。通過抗疫藝術作品傳遞戰“疫”必勝的信心,搶占網絡輿論高地,在實踐中堅定愛國志向。藝術戰“疫”的行動可以通過拍攝防疫主題的微電影、上傳小程序視頻,編制動漫、海報、歌曲、漫畫等多種形式進行知識科普,傳遞愛國之情。大學生通過綜合運用文字、聲音、圖像表意制作抗疫作品,既豐富視聽體驗,又達到了良好的正向輿情傳播效果,實現了通過力行堅定愛國志向的目的。
偉大的抗疫精神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的集中展現,無數個在抗疫斗爭中為國之命運義無反顧的英雄用“逆行”的腳步詮釋了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將偉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黨和國家對培養時代新人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從認知層面、情感層面、實踐層面入手,將抗疫精神全方位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在大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激勵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斷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