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函陽
(吉林省工業技師學院 吉林吉林 132000)
中職教育的特點是為社會輸送應用型、技術型人才,而中職教育的期限短,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既要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又要進行實際操作訓練,內容很多。這就要求在中職教學中,以就業為導向,教學內容直接與就業對接,如果教學導向與就業脫節,就會直接影響中職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以就業為目標和方向,對中職英語教學進行調整和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我國經濟也面臨轉型,工業領域、加工工業、服務行業等占據主導地位。伴隨著重工業產品的大規模出口,對于專業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量激增。近年來,國家對職業類院校的重視程度提高,可見,伴隨經濟的發展和轉型,國家對專業類、技術性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這就要求職業類院校對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有所提高。這樣的就業新形勢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1]。
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現狀和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來看,中職院校學生呈現的特點不僅是需求量增大,而且還有能力要求的提高。傳統經濟模式下的人才需求是較為基礎的知識應用和實踐操作,而新型經濟體制下的人才需求不僅要有堅實的專業基礎,更重要的是過硬的應用能力。因此,對于中職院校來說,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實訓環境,是良性就業的根本保障。
現代經濟模式下,對于專業技術人才的要求是,既要有專業知識,又要有實踐應用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在固有的思維方式下,對于職業類院校的學生要求是只要能進行熟練的操作即可,但隨著經濟模式的轉變,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要也呈現新趨勢,對于人才的綜合素質、職業素養要求同樣較高[2]。這就需要在職業教育期間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育,加大通識教育課程的比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發展對技術型人才的需要。
中職英語作為職業教育的一部分,其自身的改革和調整一直在進行,但是成效不夠明顯。教師花費很大精力對教學方式和內容做出調整,課堂教學也投入很大氣力,但學生并沒有真正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課堂效果并不明顯。
目前,許多中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材料對英語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材料的內容與就業關系不密切[3]。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停留在英語學習本身,沒有跳出義務教育階段對英語的學習內容和方法,對未來就業幫助不大。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在走上工作崗位時,相當一部分都是進入了中外合資企業,這就對學生的專業英語提出一定要求,如果在工作中涉及到了專業術語的英文內容,學生臨時學習難度很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進程和發展。
中職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實用型、技術型人才,各門學科的教學也應該以實用型為前提。中職英語教學目前的教學思路還是按照傳統教學模式開展,教師在課堂上將通識性的英語知識教授給學生,學生從中僅僅學到了英語的詞匯和語法等知識點[4]。對本專業的專業類詞匯和就業內容沒有任何關聯,就造成教學思路和就業需求不對稱,所學的英語知識不能為今后的就業擇業服務,既浪費了教師的時間和精力,又沒有增長學生的就業優勢和就業能力。
中職院校的生源無論從年齡、專業、知識結構上都存在著參差不齊的現象,英語基礎自然也呈現差異。有的學生基礎扎實一些,對英語知識的運用能力略強,在學習中很容易理解所教授的教學內容,課堂效果更好;有的學生基礎薄弱,甚至有些特殊專業方向的學生從未接觸過英語,英語學習就會很吃力,效果也不明顯。如果教學中都用同一個標準授課,就會造成學生間的兩極分化,連最基本的教學目標都難以保證。
英語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環境,環境對于英語學習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實的教學環節中,采用傳統的授課模式,忽視學生聽說訓練和專業術語的學習,對學生的就業幫助不大。英語學習的語言環境很關鍵,這種單純的講授模式和通識性教學材料的選擇,都無法保證學生的語言環境。就目前的條件來看,將英語教學納入到學生專業實習中去的機會幾乎沒有,這就導致了英語學習內容與專業學習內容的彼此孤立,二者不能很好地結合互相促進,英語學科的工具性作用難以得到發揮,對學生就業造成一定的阻礙[5]。
中職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向社會輸送專業型、實踐型、適用性人才,這就要求在專業培養中,以就業為目標和導向,進行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計劃。中職英語教學雖是一門公共基礎課,但是對于培養學生專業素質和能力有很大作用。中職學生在就業后有相當一部分會進入外企和合資工廠企業,如果對專業外語知識有一定了解,會有利于在實際操作中的效率,對于未來發展有幫助。
為了使學生盡早了解所學專業特點及其在本行業的位置,在課堂教學中選擇對所學專業和就業有幫助的教學材料。通過入學前的學習,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但英語成績和水平卻參差不齊。目前,有部分職業類院校將英語學生分班上課,按照AB 班模式有針對性培養。A 班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較好,授課時英文基礎和語法類知識可以少攝入一些,重點選擇專業和就業相關的材料進行講解,使這一部分基礎好的學生避免重復學習基礎知識,迅速完成到專業角色的轉換;B 班學生相對來說基礎薄弱,在授課時先集中精力扎實開展基礎英語知識教學,爭取在短時間內迅速引導學生填補英語基礎上的缺失,盡快跟上進度,進入共同的專業英語探討和學習中。
實踐證明,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充分適應中職英語教學,要探索實現中職英語教學發展的新思路、新模式[6]。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新媒體技術,實現中職英語課堂的革新:一方面,要夯實英語基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全方位的訓練,扎實開展英語課堂教學,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方法的參考和借鑒,引導學生建立適合自身英語發展的學習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選擇有就業前瞻性、指導性的材料進行播放,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培養學生辯證思維,提升就業素質。這樣,既保證了學生英語基礎的提升,又通過課堂創新模式提升了就業競爭力,一舉多得。
英語能力的提升最大的途徑是實踐,因此在校園中要提供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和文化氛圍。英語教師可以利用課堂和課余時間為學生安排英語文化活動。首先,為了提升英語能力,可以在每節課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演講,培養英語思維和詞匯運用;其次,在課堂中,可以酌情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可以設置話題由學生來講解,也可以提供主題讓學生各抒己見,表達想法,給學生充分的機會展現自己;最后,為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安排活動,例如沙龍、故事會、話劇大賽等,這樣的活動既培養了興趣,豐富了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又在無形中提升了專業和英語能力,促進了就業素質的提升[7]。
由于中職學生需要學習的專業知識和培養的實踐技能較多,參加英語教學活動的時間極為有限,因此有必要在課后為學生布置一些課后任務,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養成英語學習習慣,又能幫助學生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需要和未來就業方向,為學生布置精讀書單。例如,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布置一些跟專業知識關聯度比較大的專業英語類書籍;基礎薄弱一些的學生則布置一些通識性的書目,夯實英語基礎,激發英語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閱讀完書籍后,練習用英語寫讀書筆記和讀后感,通過增長閱讀量來提高英語學習能力,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方向,為就業服務。
總之,中職學生注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雙重培養,英語對于未來走上工作崗位極為重要,因此要以就業為導向,制訂英語培養目標和計劃,為今后就業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