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燦 廈國銀
摘要:在生態文明視域下,云南區域高原特色農業存在著更為豐富和深刻的內涵。通過經濟與環境的良性互動循環,在生態系統可承受的范圍內,云南區域高原特色農業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地域優勢,采用積極有效的體制機制,從而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的三重效益。本文以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為例,以生態文明的觀點,對云南區域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現狀進行了剖析,提出了發展的基本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農業;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對策
生態文明定義為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發展的文化理念,是一切文明形式在自然與社會關系上的表現形式。玉龍縣高原特色農業要以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為核心,促進群眾的行為意識和價值態度向環境資源和諧共生的方式轉型,建立和諧的生態文明體系。宣傳推廣生態文明意識,倡導綠色生產和消費,最終形成具有彰顯區域特色的生態文明體系,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保護,現代生態文明得以弘揚和發展。
從生態文明的視域下,區域特色農業是一個立體網絡,兼具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等功能。深度發展生態農業可以實現國家農業結構階段性優化,增加農副業產品的附加值,促進農業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尤其是生態農業交替衍生的關于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內核,發展生態農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我國生態農業的實踐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開放40年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經過幾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付出,生態農業的理論體系得以初步建立,生態農業建設規范日趨明顯,產業效果逐漸遞增。在取得一定成績同時,我們仍然要正視我國生態農業總體競爭力水平依然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的現狀。
1.1…生態農業的內涵
生態農業又稱為自然農業、有機農業、生物農業,其生產的產品稱為生態產品、健康產品、自然產品或有機產品等。生態農業以生態學基本原理為前提,形成一個閉環型低能耗動態循環農業生產系統。該系統能在環境友好型模式下產生最大的勞動附加值。生態農業以保持和改善系統內動態平衡為主題思想,合理統籌生產結構和產品布局,盡最大能力增加太陽能的利用率,促進物質的反復循環利用,盡可能減少石油原材料的使用,獲得生態農副產品的產出,繼而形成農業生產持續高效、能源循環利用和生態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
1.2…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20世紀80年代始,改革開放日漸深入,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呈現了逐漸惡化的趨勢,因此,農業部提出了發展生態農業的總體規劃,以縣級為基本試點單元進一步擴大示范推廣規模。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有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形式各異的生態農業示范區2000多個,其中有300多個國家和省級生態農業示范縣,現有10多個省份正在開展生態省建設。我國的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基本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取得了顯著的政治、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
生態農業要求農業同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強調因地制宜,以便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發展,通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重點解決水土流失、鹽堿化治理、農業污染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逐漸實現農業結構合理化、技術生態化、生產清潔化和產品有機化。因此,認真研究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生態農業經濟問題,對于促進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實施可持續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1…實現環境保護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人口眾多、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問題給我國農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使得土壤和水環境受到嚴重污染,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時有發生。生態環境的破壞使得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發展質量下降,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的挑戰。同時,為了貫徹《云南省環境保護條例》,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玉龍縣生態環境已經刻不容緩。
2.2 實現發展外向型農業,促進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需要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農業發展面臨著縣域內外形勢變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縣域外優質農產品的涌入將對玉龍縣部分傳統農產品生產構成較大的威脅,逐步使玉龍縣主要農產品的生產由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換,深度開發一批具有顯著地理標識和市場競爭優勢的特色深加工農產品,不斷加大農產品加工、貯運、包裝及標準等領域的研發投入,才能促進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農業的跨越式發展。
2.3…滿足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
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求盡可能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及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現代農業農產品的核心在于技術和服務的競爭,是對于生產質量的全過程安全監控。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進一步縮小石油性能源消耗在農業生產中的比例,在生產過程中,努力減少消除廢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進農產品生產和消費過程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2.4…執行中央和地方政府相關農業發展政策的需要
為了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綠色發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和自然偶合生態系統,實現自然資源的持續開發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黨的十八大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五位一體的國家政策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不僅是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政方針,也是中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全球化治理體系的創造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月在云南調研考察時指出:“要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堅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云南省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指出,堅持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思想,強化農業資源保護、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全面推進依法治農,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推行綠色農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業的可持續和綠色健康發展。面對新的形式和要求,在準確分析區域內外條件及全縣發展形勢的基礎上,玉龍縣正在積極開展申報國家級生態縣的工作。
2.5…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質增效的關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要把創新驅動放在首要位置。在日新月異的技術條件和市場環境下,尤其是網絡銷售平臺的大量涌現,農產品與消費者間的距離持續縮短,消費者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實施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推動產品管理、營銷業態和商業模式的升級換代,努力促進生產經營模式的有效變革。各級政府要重點扶持“雙創空間”,降低創業門檻,發揮小微企業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
云南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傳統產業多數層次偏低,處于價值鏈低端,但這些產業并非沒有市場,關鍵是要用高新技術、信息化手段進行改造,使之實現產品升級換代,煥發出新的動力,步入生命周期的新征程。目前,運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產業,就是要深入開展“互聯網+創新創業”行動,引導一批重點工業企業以網絡為媒,逐步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與市場的線上線下無縫銜接。
3.1…自然地理狀況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東與古城區、寧蒗縣相鄰,南與劍川縣相連,西與維西縣、蘭坪縣接壤,北隔金沙江與香格里拉市、四川省木里縣相鄰。全縣總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東西最大距離約11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約151公里。玉龍縣是低緯度高海拔地區,長時間日照強度大,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具備橫斷山脈高原地區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征。全縣地理區域位于橫斷山脈東緣的地質運動強烈地區,以玉龍雪山西側的弧形斷裂帶為界,東部為鹽源—麗江臺緣幼陷帶,西部邪江地槽褶皺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呈階梯狀遞降。全縣最高點為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東部最低點為金沙江面,海拔1219米,相差達4377米。全縣地貌分為盆地、河流階地及河漫灘區、侵蝕高山區、冰蝕高山區、侵蝕丘陵區、溶蝕型山區6種類型。長江上游的金沙江從塔城鄉入境,在境內流程達447公里,占長江全長的7%,舉世聞名的“長江第一灣”和“虎跳峽”峽谷都在玉龍縣境內。玉龍縣土壤共有13種類型,主有亞高山寒漠土、灰針葉林土、灰棕壤、亞高山草甸土、棕壤、紅壤等7類地帶性土壤及石灰巖土、紫色土、草甸土、沼澤土等6類非地帶性土壤。分布分散,其中以棕壤(紅土)所占面積最大,占總面積的47.12%,分布于海拔2600~3200米的山地上,全縣大多數地方均有分布。土層中的有機質含量和自然肥力較高。
3.2…主要資源狀況
3.2.1…農林牧業資源…玉龍縣農業用地類型復雜,有壩區、河谷區、半山區、山區及高寒山區,境內確定優先發展烤煙、中藥材、畜牧業、林果、豆類、魔芋、山崳菜等7個優勢農產業。玉龍縣是全國重點林區縣之一,全縣林業用地面積4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6%;有林地面積41萬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5%,占林業用地面積的85%,森林覆蓋率為65%,2004年按要求完成兩類林區劃。全縣森林蓄積量為4900萬立方米。玉龍縣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其畜牧業的發展態勢逐年持續發展,2005年末玉龍縣縣大小牲畜存欄量達41.6萬頭。其中生豬存欄18萬頭,大牲畜存欄8萬頭,山綿羊存欄15萬只,按以上存欄量在全省排列比較靠前。近代經濟學的觀點,牲畜存欄量雖已不再作為評價畜牧業發展的主要指標,但它標志著玉龍縣畜牧業有著龐大的基礎和資源潛力,并且隨著生態農業的發展而增大。
3.2.2…生物資源…玉龍縣是云南省的重點林區之一,主要分為用材林、防護林、薪炭林、特種用途林及經濟林。主要樹種以針葉樹種占優勢,云南松最多,云杉、冷杉普遍分布,其次是櫟類林、硬闊葉林、闊葉林、青岡等殼斗科樹種;經濟林樹種主要有核桃、漆樹、汕桐、烏桕、油橄欖、花椒、板栗、柿子等。另外,玉龍縣的草場資源、中草藥資源及觀賞植物(花卉)資源也很豐富。玉龍縣動物資源豐富,據有關調查資料統計有獸類70余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3種,二級保護動物11種,鳥類290種。
4.1…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增長
農業對自然環境依賴性很強,對環境污染的反應程度也很大。污染已給我國農業造成巨大的損失。據統計,玉龍縣城鄉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為32萬噸,農業生產每年需用化肥、農藥1萬余噸,大量的化肥和農藥使得玉龍縣的生態保護面臨壓力增長的趨勢。
4.2…水土流失嚴重
玉龍縣區域內亂開亂挖、亂砍濫發現象較為嚴重,森林覆蓋率有下降的趨勢。部分森林覆蓋率低的山地坡陡,土質疏松,雨水季節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4.3…農業用地質量下降
傳統農業中,有機化肥和高效農藥大量使用,促使農業用地質量退化嚴重,對今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不利的影響。
4.4…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科技含量低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農業仍是以糧食作物為主的傳統農業,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大多數農業的耕作方式較為落后,科技含量低,傳統農業的觀念還根深蒂固,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弱。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可持續發展、統籌發展、科技先導、生物資源開發與創新、金沙江綠色經濟走廊等五大戰略,堅持圍繞增收調結構、突出特色闖市場、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轉變發展理念和方式,以科技為源頭,以產業化建設為突破。在區域特色和生態為著力點,不斷改進農業基礎設施,持續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應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提高高效農業生產能力。開創條件佳、體系好、結構優、產品專的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綠色發展的新局面。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把玉龍縣建成云藥、云花、云果的滇西北創新培育基地。
6.1…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各項農業農村政策
堅持農業的基礎重要地位。認真貫徹落實“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和國家親民惠民的政策,堅持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扶持農村”的理念,強化扶持農業、農村,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和市場調控機制。在“十四五”期間,繼續實施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加大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建立穩定增加的支農資金渠道,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引導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切實向“三農”傾斜,鞏固財稅政策與農村金融政策的互利共贏,不斷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投入,加大對農產品開發和產業化經營建設持續扶持,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統籌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堅決貫徹執行國家的耕地紅線保護制度,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完善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尊重和保障農戶擁有承包土地和農業生產經營的權力。在耕地用途不改變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村土地的依法合理流轉,大力推廣“勞務掛鉤、土地入股”等形式的農業生產要素優化組合,提高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程度和規范化水平。
6.2…狠抓中低產田地改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依托云南省中低產田地改造項目,以《玉龍縣22萬畝中低產田地改造規劃(2009~2020)》為依據,按照上級下達的任務和要求,擬定科學的實施方案,整合土地整治、煙水配套、農業綜合開發、基本口糧田建設、小流域治理等項目,大興農田水利、土地平整、機耕路為重點的中低產田地改造,按規劃集中投入、連片推進,到2020年全面完成22萬畝改造規劃,實現人均擁有一畝以上高穩產田地的目標。
6.3…著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大力推進“六個一”工程建設。結合玉龍縣實際,建設一批適應規范化、標準化生產的雜交玉米制種、蕓豆、藥材、馬鈴薯、油菜等農產品基地,發展一批特色農產業。進一步搞好玉龍縣南口工業園區建設,扶持壯大現有龍頭企業,引進技術含量高、起點高的從事農產品精深加工境外龍頭企業入住園區,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鼓勵、扶持、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種植大戶,使之成為連結龍頭企業、市場和廣大農戶的紐帶,提高農產品開發、種植、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以“土地租賃、勞務掛鉤”的形式,使土地向大戶集中,優化整合生產資源。采取龍頭牽動、科技示范、能人帶動、政策推動的方式,切實搞好農產品的基地建設。依托農機補貼政策,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具,解放和提高農業生產力。依托項目大力建設和發展設施農業。依托糧種補貼,大力推廣優質良種。全面提升農業裝備水平,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生態農業的建設,尤其是通過“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安全優質農產品公共品牌的建設,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三品一標”已經成為了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變的重要標志。
6.4…加快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
結合國家機構改革及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針對基層農技推廣體制機制素質內涵建設等問題,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強化保障措施,提升人員素質,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加強現代信息技術裝備,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加強農業環保、農村能源、農業執法、農業教育、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網絡、種子工程、植保工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防災減災等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進農業服務體系發展進程,推動農業發展。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隊伍建設,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搞好科技服務,投入農業經濟建設的戰場。加快優質良種的引進、選育、推廣工作,提高玉龍縣優勢產業的良種化水平。大力推廣生物多樣性優化種植、測土配方施肥、標準化生產、水果套袋等節本增效的實用技術,加強作物病蟲害防治,做好防雹、防汛、抗旱等防災減災工作,保障農業增產增收。
6.5…發展觀光旅游農業,實現“農旅結合,開放活農”
玉龍縣優良的農業生態環境、氣候與生物地理資源的多樣性、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為農旅融合、打造特色莊園和觀光農業等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品牌提供了有利條件。以玫瑰莊園、玫瑰小鎮、復華假日酒店等為代表的系列莊園有效的帶動了麗江經濟社會的均衡發展和精準扶貧。
6.6…加強生態農業的政策法規建設,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
發展生態農業需要政府和民間的一同重視和參與,因此,加強生態農業知識的宣教和推廣,可有效促進生態農業的建設和發展。由于受傳統農業發展思維的制約,部分地方政府和群眾對發展生態農業重視和認識程度與實際脫節,對生態農業發展缺乏熱度和力度,為了保障我國生態農業內涵建設和持續發展,與生態農業相關的政策法規有待加強。在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建設方面,要創新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生態農業投資與貸款的優惠政策,生態農產品的價格機制保護政策,農產品的認證與市場準入政策,生態農業技術與模式的推廣措施,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及相關的機制與體制激活等方面的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是發展優質生態農業的前提條件。政府和相關企業必須加強生態農業重點工程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強生態農業水資源的涵養、保護和綜合利用,加大金沙江上游特有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保護力度。
總之,作為一個循環性的農業生產模式,生態文明視域下的云南區域高原特色農業是農業生態生產與農業經濟生產相結合的生產方式,該模式運行過程中既要尊重自然科學規律,又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科學發展,實施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最終實現云南省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提質增效。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關于實施云南省高等職業教育高水平骨干專業生物教育建設項目(云教發〔2018〕83號)。
作者簡介:寇燦(1983-),男,副教授。主要從事滇西北高原特色生物資源保護研發及相關教學工作。
*通訊作者:廈國銀(1982-),女,講師。主要從事滇西北高原特色農作物遺傳育種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