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河 周衛華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加強高校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已成為現階段高職院校的重要課題。大學生預備役作為準軍事化管理模式,是增強學生意志、鍛煉學生體質、維護祖國安全的重要手段。高職院校應將大學生預備役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顯著提高。文章基于大學生思政教育與預備役管理模式的融合進行了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預備役管理;融合策略
引言
我國曾明確要求注重提升預備役隊伍和民兵建設的質量。而將大學生納入預備役隊伍是提高預備役建設質量的有效策略?,F階段,高職院校已逐漸提高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大學生預備役管理是高職院校落實素質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將學校管理制度與軍事化預備役管理模式相統一,并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是提高大學生意志品質與道德素養的重要途徑,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發展。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預備役管理融合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與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核心教育,對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與精神品質是非常重要的。國防教育是大學生預備役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高職院校中加強大學生預備役管理,有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國防意識與能力。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預備役管理相融合,是促進特色國防教育的重要途徑,不僅有助于鍛煉大學生的意志與體質,培養大學生的國防素質,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還可以促進高職院校建立具備專業化管理與紀律性特點的高質量、高素質大學生預備役隊伍,有效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良好校風校紀與特色校園文明。
另外,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當代大學生的革命精神傳承已逐漸落后,其艱苦奮斗與吃苦耐考的精神逐漸弱化。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群體中樂于奉獻、忍耐寂寞的人愈漸減少。高職院校大學生多是家庭中的獨生子女或嬌寵寶貝,怕苦怕累怕奉獻,缺乏良好的合作意識、自理能力與自律意識,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素質發展與國家的國防建設。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預備役管理模式有效融合,有助于改善當代大學生的“嬌氣”表現,培養其吃苦耐勞、不畏苦難、甘于奉獻、樂于服務的革命精神,鍛煉并建設高素質大學生人才隊伍,促進大學生良好發展,為國家國防建設做出貢獻。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預備役管理的融合策略
(一)大學生預備役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融合
預備役管理是一種非軍事單位的準軍事化預備役管理模式,主要應用于提升大學生內務管理能力。在高職院校中采用大學生預備役管理形式,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群體的集體意識與合作觀念,增強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樹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將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預備役管理有效滲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提升大學生思向政治覺悟與綜合素養的重要教學途徑。培養大學生的特色社會主義核心素養與科學發展觀是現階段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課題。預備役管理的滲透教育是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從理論知識過渡到實踐活動,通過預備役的內務生活管理與準軍事化訓練,合理采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特有的思政教育方式,提高大學生反思意識,幫助大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問題并在教官及同學監督管理下加以改正,不斷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在預備役管理模式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從學科理論深入落實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及準軍事化訓練中,潛移默化的形成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其理想信念、培養其良好的道德素養與革命精神。
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預備役管理相融合,需要高職院校注重學生素質發展的同時,為大學生提供發展平臺,促進大學生思想品質與政治素養的提升。如高職院??梢罁髮W生發展需求組織就業規劃講座、社會實踐活動、紅色文化參觀與思政理論辯論會等,結合時代發展為學生提供線上、線下的發展平臺,開拓學生思維與視野,為大學生預備役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思政理論支撐。另外,在預備役管理模式中,高職院校應堅持“以人為本”,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與差異性,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選擇靈活多樣的管理方式開展準軍事化訓練。同時可向大學生講解革命歷史,潛移默化的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意志品德和民族情感,促進學生良好發展。
(二)重視大學生預備役管理的準軍事化訓練活動
以往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單純作為學科教學,旨在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大學生預備役管理模式強調運用準軍事化實踐訓練幫助大學生認知并檢驗思政理論。如高職院校大學生預備役管理可合理組織軍訓活動、定期參與軍事拓展訓練、體育類相關競賽或負重長跑等鍛煉大學生的品德意志,強化其身體素養與集體觀念,培養其自主探究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可與部隊合作,選擇優秀的預備役大學生在正規部隊的帶領下合理開展演習訓練,讓大學生體驗現代化作戰模式,近距離接觸并體會指揮謀略、戰法應用與實際作戰的一系列演習訓練,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軍事知識技能,感悟中國解放軍的偉大,培養大學生國防素養。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適當開展挫折體驗,在準軍事化訓練活動中合理設置障礙,培養大學生面對困難時堅持不懈、努力奮斗的精神品質,為大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保障。
(三)科學構建高質量的育人環境
學校是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與良好發展的重要場地。高職院校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預備役管理相融合,需充分發揮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價值,從多層次出發構建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育人環境。同時高職院校還應加強對教育結構的整合優化,在思想觀念上加強指導、在實踐活動中加強管理,對此,高職院校應從以下方面協同合作、共同構建高質量育人環境,進一步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預備役管理的有效融合。第一,強化師資建設。教師是教育的主導者、學生的引領者,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教學能力與道德品質對學生學習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強對師資建設的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高質量、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第二,社會加強對大學生發展的重視,如就業方面,重視大學生的心理素養與思維能力,通過與部隊、企業的合作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第三,實行家校共育的教學模式,學校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充分了解學生的身體情況,引導家長配合學校及教師的教學任務,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預備役管理做幕后服務。
三、結論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預備役管理模式相結合,有助于磨礪大學生意志,挖掘大學生潛能,培養大學生良好道德素養的同時,堅定其理想信念,提升其國防意識,為國家安全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宋學山.大學生預備役與傳統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較[J].山西青年,2020(08):32-33.
[2]邢艷鳳.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預備役管理問題研究[J].東西南北,2020(01):141.
[3]王婕妤,王功奐.預備役管理在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青春歲月,2018(17):96.
作者簡介:
李貴河(1974.12-)男,漢,吉林省龍井市人,東北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吉林職業技術學院學工處處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學生管理。
周衛華(1979.04-)男,漢,湖北省石首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指揮學院行政管理本科,吉林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