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如今教育部針對高等教育課程提出了新的標準,所有教育工作都需要充分貫徹“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因此,公共藝術課程就要嘗試創新,與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以此推動行業不斷進步。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當前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開展現狀,并對于“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創新方法發表一些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課程思政”理念;高校教育;公共藝術課程;創新方法
引言:對于公共藝術課程而言,一直都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科目,而本身和思政教育都有著完全一樣的育人目標,對于學生的個人發展能夠帶來諸多幫助,因此,學校就可以嘗試將二者融合在一起,以此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們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一、當前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開展現狀
(一)高校缺乏重視
當前很多高校對國家最新提出的教育政策未能做到全面理解,因此對于“課程思政”的融入缺乏重視。部分學校在滲透“課程思政”不但沒有做好頂層設計,也沒有建立整體規劃。有的學校則是沒有認真進行監管,抑或監管不到位,使得“課程思政”的價值沒有展現出來,變得流于形式。如此一來,二者之間的融合自然會受到諸多阻礙。
(二)學生缺少道德素養
對公平藝術課程而言,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只有學生自己獲得了審美體驗以及道德感受,才能讓“課程思政”的作用得以發揮。然而伴隨社會的進步,學生們獲取知識的方式越來越多,網絡中各類思想都會對學生的價值觀造成沖擊。如此,學生們就很容易變成“雙面人”,缺少了應有的信念感,與原有的教育目標完全背離。
(三)教師缺少思政素養
當前很多教師對“課程思政”背景下的教改工作缺乏認知,積極性不足,只能被動按照學校的要求開展工作。因此,在實際融合的過程中,教師就無法有效把握我國社會實現的精髓,不知道如何駕馭,使得實際開展的課程極為單一化,進而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四)“課程思政”融合難度高
當前很多學校對于藝術課程和思政教育之間的融合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究,也沒有為其設置大綱,也沒有對二者的教育目標展開全面融合。如此一來,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就會使得內容融入變得極為突兀,使得教育切入角度變得非常生硬,造成二者的聯系不夠緊密[1]。
二、“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創新方法
(一)強化頂層設計
其一,當前需要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高校內部的黨委人員需要提升自身的政治展望,從歷史使命感的角度出發,對藝術教育和思政教育展開融合,促使二者能夠協同發展。同時還要充分發揮黨務人員的領導能力和監管價值,在理解最新教育方針的同時,宏觀把握時代性特色、教育工作的中心,以此打造全新的教育機制,逐步解決二者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各方面問題。
其二,高校需要針對頂層設計方面不斷強化,真正做到統籌規劃,為藝術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創設優良的基礎條件,打造綜合性工作機制,具體包含課程、評估、激勵以及保障。如此就能讓多個部門一同參與其中,彼此協作,發揮合力,進而推動教學改革工作順利進行。除此之外,還要尋找藝術課程和思政教育之間的重要融合點,促使二者能夠有效對接。而財務部門則要根據教育改革工作的實際情況,撥付一定的經費,確保相關工作可以正常推進。
(二)積極開拓創新
基于“課程思政”背景,在對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展開創新的時候,自然和藝術以及思政兩方面存在聯系。為此,當前就需要對融合工作的基本原則予以有效把握,確保二者在目標、內容、方法層面都能做到融合,以此培養更多滿足新時代要求的綜合型人才。
其一,在開展教學改革工作的時候,必須時刻貫徹道德化原則。從某種角度來說,藝術和道德可以看作是人類發展的精神本源,因此彼此自然有所聯系。人類的審美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了聯想和認知層面,是一類有著綜合性特點的心理體驗,與道德有著諸多關系。而道德則是審美工作開展的基本前提,藝術教育只有在將道德基于作為核心之后,才能更好地將審美價值展現出來,確保二者全面融合[2]。
其二,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在進行改革的時候,必須時刻遵循融通和形式豐富的原則,畢竟二者的融合本身就建立在早期的教育之上,屬于一類全新的形式。在未來,其代表著教育工作的新形態,有著非常大的創新空間。另外,還需要在內容以及形式層面展開探究,促使慢慢滲透和精準指導得到有機融合,促使學生們能夠在日常學習的時候,完成思想教育,得到教化。
(三)提升教師素養
在課堂教學之中,教師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為了讓藝術教育和思政駕馭得到融合,當前學校就需要打造一支有著較高綜合能力,且政治立場堅定的優秀教師團隊。
其一,學校在內部專門制定一個教師人才培養的計劃,打造一個全新的專題培訓制度,依靠多種不同的專題培訓方式,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思政素養。
其二,學校可以嘗試建立全新的工作機制,并創設溝通平臺,以此讓思政教師和藝術教師有機會展開溝通,彼此合作,一同制定全新的教學方案,為未來的教學改革提供幫助。
其三,藝術教師理應將自身的主動性全部發揮出來,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專門確立一個新的“課程思政”理念。依靠大綱修訂、優化內容等方式,為學生們提供更為優質的教學服務。盡可能將科目的思政元素全部挖掘出來,合理應用,進而真正實現“協同育人”的目標。
(四)做到精準切入
對中華民族而言,傳統文化一直都是重要的根基和靈魂。在這些年中,政府也提出了新的政策,要求對經典的傳統文化進行宣傳和集成。因此,高校在開展藝術課程的時候,就需要尋找正確的切入點,以此讓學生們樹立文化自信,逐步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例如,在對《戲曲鑒賞》展開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昆區”融入進來,以此讓學生們接觸這類有著地方特色的古老曲種。在進行《音樂鑒賞》的時候,教師則可以針對知名作品《二泉映月》展開分析,促使學生們加深對作品文化內涵的熟知,提升民族自信心。而在《美術鑒賞》的時候,可以為學生們提供愛國畫家徐悲鴻的作品《負傷之獅》,以此實現弘揚愛國精神的效果。通過這一方式,學生們對于我國文化就會產生全新的認知,進而使得個人水平得到提升[3]。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公共藝術課程來說,本身與思政教育之間有著較高的融通性,聯系十分緊密。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公共藝術課程為了創新,自然需要嘗試將“課程思政”的內容滲透進來。如此一來,藝術課程就能充分展現“立德樹人”的價值,促使學生們在完成知識學習的同時,還能提高個人素養。
參考文獻:
[1]李瑤鈿."課程思政"理念下公共藝術課程的創新研究[J].時代人物,2019(16):2.
[2]勵繼紅."課程思政"理念下高職公共藝術課程創新研究[J].文教資料,2018(1):2.
[3]徐乾."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改革路徑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1(6):3.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規劃課題“課程思政視角下大學生公共藝術與國家認同教育融合發展研究”(XJK20CTW011)。
作者簡介:劉喜,1977年8月29日,女,漢,湖南岳陽,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治療,工作單位:長沙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