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朝剛
摘要: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行業的教學手段也在不斷革新,為更好地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越來越多的教師選擇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構建更具趣味性的教學課程。因此,為更好的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課程的展開,本文便以“小學數學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趣味課堂”為討論主題,提出以下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趣味課堂
小學數學課程的相關學習中,本身便對學生們的邏輯思維、抽象理解等方面能力存在著較高的要求,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的難度會更大,而在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方式的影響下,課程的整體展開形式又會相對枯燥,這就使得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會不斷下降。因此,為更好地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教師就可以嘗試利用新興的信息化教學形式,來幫助大家完成初步學習的認知,從而調動大家學習興趣,提高其自身的學習效率。
一、運用信息技術,靈活創設趣味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正處于形成階段,思想較為活潑,對周邊的事物充滿興趣。近年來,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范圍也在不斷的擴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播放相關教學視頻,從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入手,構建更為直觀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將自身代入到具體情境中,通過趣味性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的枯燥感,讓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提升[1]。
二、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習主動性
在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主要包含幾何圖形知識與代數知識。代數知識主要是學習數字之間的規律和運算方式,而幾何圖形知識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備平面思維與空間思維,發揮自身想象力去理解三維空間中物體的變化。這一過程在原本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進行想象,而得出結論。但通過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在多媒體投影屏幕中,直觀展示物體的空間屬性[2]。
例如,在學習《正方體與長方體體積》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件上制作一個可以隨意拉動展示的長方體圖形,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思考一下,長方體有幾個面呢?”這時教師可以在投影屏上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長方體性質的生活物品,如紙盒飲料、香煙盒、平頂房屋等,然后給予學生一定的想象時間,回答之前提出的問題:長方體有幾個面?在學生給出回答之后,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展示在課前使用信息技術制作的長方體,讓學生和教師一起通過數數的方式直觀的感受長方體的性質,在學生計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操控鼠標不斷變換觀察視角,最終得出結果:長方體共有六個面。通過引入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向學生直觀的展示物體所具備的空間屬性,將抽象的空間概念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現在學生的眼前,降低學習的理解難度,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感受學習新知識帶來的樂趣。
三、運用信息技術,鼓勵探索發現
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理解完成整個教學過程[3]。數學知識本身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學習的目的即是為了將其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因此在設計數學應用題時,許多題目都是圍繞現實生活展開,其中部分題目中的條件具備一定的動態變化,理解的難度較大。而信息技術可以將這一過程由靜態變為動態,將數學知識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降低理解難度。
例如,在關于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的題目中,許多條件都呈現半隱藏狀態,教師可以提前制作相應的動圖,將人物行進的軌跡以及行進距離的變化通過動畫的方式展示出來,幫助他們理解其中的變化關系[4]。以題為例,小明和小華兩人在操場上同一出發點背向而行,操場一圈長度為500米,小華每分鐘走50米,小明每分鐘走40米,問他們在幾分鐘后第三次相遇。這個題目的解答過程有一個重要的隱藏條件,就是小明小華在操場同點背向而行,每一次相遇,兩人所走的路程都與操場一圈長度相等。教師可以制作動畫,以鳥瞰圖的視角播放二人在操場上的運動軌跡圖,并以不同的顏色標記二人的行進路線,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的方式發現無論二人的速度如何變化,只要在兩者速度不全為0的情況下,兩人相遇之后行進的距離加在一起一定是操場的一周的倍數。
在解題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降低了題目的理解難度,讓學生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趣味性,營造了積極有趣的課堂氛圍,為趣味課堂的構建打下良好基礎。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為更好地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完善課程開展的整體質量,就可以嘗試利用多種手段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從而調動起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出課程教學的全部效益。例如,教師可以從運用信息技術,靈活創設趣味情境;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習主動性;運用信息技術,鼓勵探索發現,這樣三個角度出發,完善課程的整體展開狀況,進而順利達成上述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啟文.淺析教育信息化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19,21(24):165.
[2]馮娜.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數學教學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