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業
【摘要】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過歷史長河的沉淀,包含傳統美德及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底蘊。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語文基礎知識,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通過分析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價值所在,有助于探究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語文;價值;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9—0088—03
2014年,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當前我國學校教育過程中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傳統文化是我國幾千年以來歷史文化的結晶,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初中語文課本中包含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如何將這一部分內容有效融入語文教學中,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值得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思考。
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價值
1.豐富教學資源,拓展教學內容。將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延伸拓展了教學內容。根據《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通過家國情懷、社會關愛和人格修養三個層面,培養青少年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高素養、講文明、有愛心,知榮辱、守誠信、敢創新的中國人。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要立足于課本內容,在深挖課本內容的同時,不斷拓展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從而更好地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
2.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價值取向。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過時間的沉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底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使學生浸潤其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質,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中華民族仁義禮智信、善良勤勞、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等精神內涵都是以古詩文為載體,呈現在初中語文課本當中的。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合理滲透傳統文化,能讓學生充分理解、體悟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從而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陶冶道德情操,培養核心素養,這也是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價值體現。
3.營造良好氛圍,促進健康發展。初中階段的學生身體處于青春發育期,心理處于叛逆期,是判斷是非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思想認識不穩定,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閱讀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同時,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趣味性十足,并且多以詩歌、寓言、故事的方式呈現,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不僅為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授課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職業素養,創新教學策略,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1.重視基礎知識,消除學生畏難情緒。目前,初中語文課本中傳統文化的主要體現形式是古詩文,這些古詩文與現在我們使用的白話文有很大差異,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學生閱讀與理解方面的障礙,長此以往容易使學生形成學習古詩文的畏難情緒。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教學時,首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掃清閱讀障礙。
在大力倡導傳統文化教育的當下,如果將過多的關注點放在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價值取向等層面,而忽略了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古漢語知識,就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時,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還要重視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積累與提高。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看懂古詩文,理解古詩文,最終體會古詩文所傳達的思想情感以及精神內涵,真正體會到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該發揮的作用。通過這種良性教與學的過程,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消除學習中的畏難情緒,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開展多元化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體現在方方面面,如詩詞、手工、節日、音樂、繪畫等,教師可以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各種元素,適當運用到語文教學活動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融為一體,教師可以在立足課本內容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組織學生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針對古詩詞教學可以開展古詩詞朗讀大賽、古詩詞積累大賽,活動形式可以是單人進行比賽,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與積累傳統文化的熱情,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在課本內容涉及傳統文化節日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1]。比如,我國傳統的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都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教師可以借此開展傳統文化教學活動,在立足課文內容之上,組織學生開展傳統節日的小課題研究,以活動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主了解傳統節日的來歷、習俗、慶祝活動、美食制作等等,最后以課堂展示、匯報交流等形式,完成綜合性學習活動。
此外,教師還可以立足于閱讀教學,鼓勵學生閱讀我國經典作品,比如《論語》《詩經》《世說新語》以及四大名著等,定期開展讀書報告活動,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2]。這樣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一改以往填鴨式枯燥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生熱情,還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可謂一舉多得。
3.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參與度。現代信息以及多媒體技術豐富了語文課堂教學形式,也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知識與多媒體技術融合起來,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優化傳統文化課堂教學過程,強化學生體驗,促使學生深入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3]。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獲得沉浸式體驗,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統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古代詩歌五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西江月》《天凈沙·秋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名家朗讀的音頻,讓學生充分感受我國古詩詞的魅力,然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詞,在聆聽和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古詩詞表達的思想情感,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習效果。
再如,教學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木蘭詩》時,教師可以播放與木蘭從軍相關的影視作品,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木蘭勇敢善良、保家衛國、英勇無畏的藝術形象,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還能將傳統文化融入趣味教學方式中,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從而改變學生厭學、畏學的情緒,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
4.增加評價內容,完善評價體系。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增加傳統文化教育評價內容,完善評價體系。通過教育評價的導向、激勵、調節等功能,指導和幫助教師認識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教師在傳統文化教學中的改革和創新提供參考依據[4]。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構建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教師可以自評,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優勢及不足;教師可以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作業完成情況;學生也可以對教師進行評價,讓評價環節多元化。在傳統文化教學中,完善評價體系,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有益處,尤其是教師可以及時把握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態度,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喜好,對古漢語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興趣方向調整教學內容,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完成語文基礎知識教學任務后,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知識素養的同時,通過開展多元化教學活動,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增加評價內容等策略,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中,從而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參考文獻
[1]楊定武.探究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考試周刊,2021(15):45-46.
[2]唐小平.淺談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新課程,2020(45):70.
[3]馬麗霞.基于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22):109-110.
[4]錢惠娟.淺談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中華辭賦,2019(10):286-287.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