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與“一帶一路”建設聯系密切,高職院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應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全面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實現互通與共贏。其中,建設良好的雙語師資隊伍,在雙向交流中扮演著關鍵作用。本文指出高職院校雙語師資隊伍建設的必要性;同時,探討如何有效地進行雙語師資界定與培養。
【關鍵詞】一帶一路;高職教育;雙語師資;界定與培養
【作者簡介】李可,女,漢族,陜西西安人,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基金項目】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院級科研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院校‘雙語師資隊伍建設’研究——以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020YKYB-065)。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工匠型的技能人才。高職院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良好的雙語師資隊伍,不僅重要而且必要。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院校雙語師資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高職院校開展雙語師資隊伍建設,既是推進自身國際化辦學的需求,亦是主動對接沿線國家,促進語言相通、資源想通、民心相通,助推沿線國家發展的需求。
1.雙高建設背景下,中國高職院校推進國際化辦學的需求。實現高職教育國際化,培養高職國際化人才是推進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教師作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引導者,是參與未來競爭的核心要素,教師的國際化將對我國高職教育乃至國家綜合實力的發展產生全面而深遠的影響。
以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陜西工院”)為例,作為雙高A檔建設單位,學院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產能合作,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通過與印尼Kopertip高等教育聯盟合作,開展了印尼職業院校學生來華短期交流、來華留學,中印尼青年領袖絲路文化營,印尼職業院校領導和師資培訓等項目;并與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國立經濟與服務大學開展友好訪學、互派留學生等活動。這些雙向交流活動,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同時,極大地提升了學院自身的國際化發展水平,促進了中外人文交流。每一次的交流活動中,雙語師資隊伍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關系著交流效果的良好實現。
2.“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高職院校助推沿線國家發展的需求。中國高職院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具備國際化理念、知識結構、跨文化經驗以及國際化視野的教師來設計、實施、完善和創新。從一定意義來講,建立一支具備國際視野、掌握國際語言、精通國際化知識、適應國際競爭環境的師資隊伍,是當前高職院校應對全球化、服務一帶一路發展必須具備的教育理念。
作為教育部有色金屬行業職業教育“走出去”項目試點院校及魯班工坊建設聯盟副理事長單位,陜西工院承擔教育部中贊魯班學堂職業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等教育援外項目。2019年,學院在贊比亞設立分院,向贊比亞青年提供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成為陜西高職在海外設立的第一所開展學歷教育的高等職業院校。與此同時,學院選派雙語師資赴贊比亞開發企業員工培訓教材等教學資源,并向中國有色礦業集團駐贊企業343名員工開展技能培訓。正是這些舉措,拓寬了學校教育援外的路徑,極大地推動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院校雙語師資的界定與培養
1.雙語師資的界定。雙語教師,是指能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第二語言來講授專業課等學科內容的教師。一名合格的雙語教師,最基本的應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并熟練掌握兩種語言;同時,應熟悉外語教學法,具備語言教學的綜合技能、豐富的教學策略和扎實的業務素質;從人文角度來講,雙語教師應是一個雙元文化者,即在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熟練的語言運用能力、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技能的同時,具備廣泛的雙語文化知識。
2.雙語師資的選拔。教師的專業素質和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是開展雙語教學的根基。結合雙語教師的定義,筆者認為,中國高職院校在選拔雙語師資時,可采取如下標準:
(1)達到雙師型教師標準。雙語教師首先應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在專業素質考核方面,國內高職院校都注重打造師德高尚、技藝精湛、充滿活力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而在“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方面,相關標準已經較為完善。以陜西工院為例,學院在選拔“初級”“中級”“高級”雙師型教師時,最基本的要求教師在本專業領域具有較高的教學業務水平,同時,以1+X證書的獲得、企業實踐、課題研究、技能大賽等標準為選拔細則。故此,從雙師型教師隊伍中選拔雙語教師,首先能確保選拔出來的教師專業素養過硬。
(2)英語綜合水平良好。雙語教師應熟練掌握兩種語言并具備廣泛的雙語文化知識。國內的雙語教學,主要指用英語對專業課進行良好教學。然而,很多教師往往固化的將雙語教學體現在教學課件,如PPT的雙語呈現。實則,教師是課堂有效進行的靈魂和引導者,良好的教學效果更體現在生動的教學輸出上,這就對教師的英語口語水平有一定的要求。筆者認為,雙語型教師,在英語水平上,至少應達到六級以上;其中,如有通過雅思、托福類考試或歸國留學者,則應擇優進行優先考慮。選拔時,采取筆試+口試結合的形式。筆試環節,設置英美概況及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習題,考查教師對雙語文化知識的掌握;口試環節,以外教進行綜合面試,全面考查教師的英語運用能力。
(3)教學業績突出。實踐表明,雙語教師的教學能力越強,綜合素質越高,其雙語教學所取得的效果也會越好。作為檢驗、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直接行徑,教學大賽對教師的教學有一定的指導和促進作用。通過教學大賽的歷練,教師能與時俱進,在教學法、教學理念方面有更大的創新性與革新性。開展雙語教學對高職院校的廣大教師而言本身即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而善于通過比賽提升、磨煉自己的教師,在雙語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往往具備更好的主觀能動探索性。故此,在認定、選拔雙語師資時,同等條件下,可優先考慮在各類專業教學比賽中取得佳績的教師。
3.雙語師資的培養。對于雙語師資的培養,應堅持“人才引進”與“人才培養”相結合的策略。其中,人才引進是關鍵、人才培養是重點,二者并舉,才能實現雙語師資隊伍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和有效循環:
(1)人才引進。在高職院校雙高建設背景下,學校引進人才時,同等條件下,應擇優引進具有留學背景的歸國教師。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國外學習的經歷,能使這些教師相較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為教學帶來活力,更好地探索雙語教學。同時,這種做法也能實現雙語人才引進的多樣性、層次性和豐富性,起到以點代面、示范帶動的效果。
除此之外,學校外事部門應引進優秀外籍專家,在為學校學生開展英文教學的同時,向學校教師開設英文能力培訓班,借助外教資源優勢,將雙語培訓列為學院常態化教學培訓活動之一,提供包括基本課堂用語、英語基礎知識、漢英翻譯技巧等課程,增強教師實施雙語教學的信心,提升其口語交流、跨文化交際等語言綜合能力。
(2)人才培養。從人才培養角度來講,學校應在宏觀政策上加大傾斜。具體而言,從各職能部門如何配合、學校國際化部署如何服務雙語師資培訓、考核獎勵制度如何傾斜等角度予以政策、資金等的協調。例如,在各職能部門的配合上,教務處可通過教學大賽建立導向性激勵機制,結合青年教師相較外語語言能力稍好、骨干教師相較業務能力精湛的實際,鼓勵老、中、青幫扶教學,在大賽中提升綜合教學能力;再如,通過師生出國境交流,選派、支持優秀教師赴國外開展訪學交流,特別是參加中長期出國境交流學習項目,使其在國外語言文化氛圍的熏陶下,短期內集中強化語言訓練,提升英語口語等綜合水平。此外,通過修訂完善教師管理考核獎勵制度,激勵雙語教師勤鉆業務、多出成果,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提升教學效果;同時,鼓勵非雙語教師主動學習第二語言,樹立語言學習和專業能力持久提升的思想,力促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為承擔院校國際交流及培訓任務儲備更多的人才。
當前,在后疫情時期,將線上與線下人才培養方式相結合,亦是一種大趨勢。例如,線上人才培養方面,學校教務處、人事處、繼續教育與培訓學院等部門可開發雙語活頁學習教材、購買雙語學習網課等,以線上學習等方式做好對師資隊伍的英語能力培訓,并提供繼續教育學習認證,以更好調動教師主動提升其英語的積極性,為雙語教學服務。其中,對雙語師資的培訓,總體而言,應對標國際職業教育師資標準,分模塊、分單元組織培訓,提升教師對課程設計、教材研發、課堂授課、情景教學、能力評價和英語教學的綜合能力。
三、結語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高職院校大力開展雙語師資隊伍建設意義重大,對于院校自身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而言,是一種雙贏。而在雙語師資的界定、選拔與培養方面,各高職院校應結合院校實際,靈活出臺具體的策略,并在宏觀、微觀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傾斜,以更好地推動雙語師資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孫艷.雙語教學與師資隊伍建設[J].科技與企業,2012(22):369-370.
[2]石卉.高職院校雙語師資隊伍建設策略研究[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57-59.
[3]徐正東.高職院校英語類課程有效課堂建設路徑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S2):140,143.
[4]王麗萍.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制約因素實證分析與對策建議[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