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智
摘要:文化館歸納為三種職能,即引領職能、生產職能、服務職能,文化館職能定位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圍繞新時代職能定位推進現代文化館轉型升級,需確立服務職能主導地位,堅持引領職能不能缺失,強化生產職能創新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文化館;職能定位
一、文化館職能要素分析
與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不同,文化館雖然同樣承擔國民教育的職能,但它所涉及的領域更廣,職能也更多。文化館的職能不僅受制于物質形態的場館空間,更與從業人員的因素密切相關。筆者認為,可以歸納為三種職能。
1、引領職能。一是思想引領,文化館的文化屬性決定它必定與意識形態相聯系,必定要體現執政者的價值觀;而文化館的藝術特質極具感染力,潤物無聲,對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發揮著獨特作用。二是組織引領,通過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實施標準化、均等化服務;同時對社會化力量和文化志愿者進行引導和管理。
2、生產職能。一是藝術作品生產,它既包括群文專業人員開展的藝術創作,也包括在專業人員帶領下廣大人民群眾開展的藝術實踐,這種群眾性創作是繁榮社會文藝創作的基礎,也為打造藝術精品、提高文化自信提供動力和能源。二是開展文化活動,文化服務本質上也是一種產品,文化活動是文化館文化服務的主要樣式,文化活動的形式、內涵和品牌打造等是其核心要素。
3、服務職能。一是場館服務,各級文化館都有固定的活動場館、文化廣場及其配套設施,這些文化空間理所當然應當為群眾服務。二是活動服務,它充分體現出人的作用,其思想認識的高低、技藝水平的差異、管理手段的優劣直接影響服務效果。
二、文化館職能定位研究
1、文化館職能定位的中國特色。
在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文化館為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必然要體現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征,必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一是導向性,社會主義強調人民的利益高于切,文化館職能定位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強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二是政府主導性,社會主義以公有制為主體,作為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的文化館必然要以政府為主導,保障基本文化權益人人享有。三是發展性,社會主義社會需經歷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文化館職能定位與時俱進是時代必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文化館的職能不斷成熟,不斷科學化。
2、文化館職能定位的時代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和黨的十九大,文化建設被納入“五位一體”“四個全面”國家戰略,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將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2017年,《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實施,對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從法律上予以保障,并明確了政府的主導責任。2020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文化館必須適應和符合文化事業十四五發展的需要并發揮骨干和龍頭作用。
三、圍繞新時代職能定位推進現代文化館轉型升級
1、確立服務職能主導地位。
一是樹立服務意識。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根本任務,文化館要適應服務單位的新定位,確立服務職能是主導職能。二是完善服務體系。2020年,我國已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我們要不斷完善職能,提高服務效能,在解決有沒有之后解決好不好的問題。三是確立服務內容。要適應文化服務單位的新定位,依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和新頒布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以及省、市、縣實施細則確立服務內容。當前,全民閱讀、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全民普法、全民藝術普及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列為國民教育的六大工程,其中全民藝術普及是文化館不可替代的主營業務。四是明確服務要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要求,當然也是文化館體系的工作目標。要著力推進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建設,依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21-2025年)》和省、市、縣實施標準,制定服務項目,明確服務范圍,規范服務標準,推行服務公開,實施標準化服務;穩步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推進縣級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建設,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互聯互通,大力實施數字文化館建設,通過標準化促進均等化。
2、堅持引領職能不能缺失。
一是在思想引領上,我們一定要把握正確方向。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總書記講話要旨,堅決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發揮文化館思想引領上的獨特作用,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是在組織引領上,我們要加強管理體系建設。推進內部管理運行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標準化運行機制和評價機制;加強對文化社團和文化志愿者的引領和管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激勵、競爭機制,推運公共文化社會化服務向前發展。
3、強化生產職能創新發展。
文化館的文化服務具有鮮明的產品屬性,其藝術產品是藝術活動的結果,生產過程就是文化服務的過程。一是藝術作品生產。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文化館雖然不是專業藝術創作機構,但擁有從事公共文化藝術的專業人才,擁有最龐大、最接地氣的基層創作隊伍,離群眾最近,群眾關注度也最高。我們一定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既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更要帶領普通民眾開展藝術實踐,提升藝術素質,兩者統籌兼顧。二是文化活動產品組織。任何產品都有一定的時代性,文化活動也不例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活動不能固守于過去的老一套,需要產品升級、更新換代,要跟上時代的腳步,積極利用現代科技,開發新的活動形式和活動空間,不斷創新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產品需要依靠市場獲得生存和發展,文化館文化活動產品“皇帝女兒不愁嫁”的桎梏將逐步破解,社會化參與為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引入了競爭機制,我們要以群眾滿意為目標,深入開展文化服務供改側改革,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服務效能,打造活動品牌。在產品營銷中,售后服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文化活動的“售后”我們同樣不能忽視,我們要通過“售后”進一步提高影響力,拉長文化活動產品的生產璉,為后續產品造勢蓄力,同時要建立科學評估機制和獎勵激勵機制,發揮“售后”滿意度評價結果的指揮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