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20年,教育部修訂了《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課程內容應以主題為引領,使其情境化,借此進一步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2021年6月,江蘇高考英語首次采用新高考全國卷I,在寫作部分引入“讀后續寫”這一新題型。當前,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過程中,由于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寫作的輸出結果,所創設的語境大多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導致學生喪失寫作任務的興趣,繼而致使寫作效果不理想。基于上述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現狀,本文試圖基于主題語境,對高中英語“讀后續寫”進行教學探索。
【關鍵詞】主題語境;高中英語;“讀后續寫”
【作者簡介】殷穎琦(1998-),女,漢族,江蘇徐州人,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引言
2020年,教育部修訂《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修訂版對英語學科的課程內容部分進行了更新,強調普通高中英語學科的課程內容應在主題的引領下情境化,幫助學生完善學科核心素養。同時,2021年,江蘇高考英語開始采用新高考全國卷I,其中,寫作部分變化最大,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應用文寫作,第二部分則是“讀后續寫”。而“讀后續寫”作為“新高考”改革的產物,傳統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方式無法滿足這一新題型對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新要求。因此,基于主題語境,對高中英語“讀后續寫”進行教學探索迫在眉睫。
一、主題語境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首次將主題語境納入英語課程內容構成要素,內容上涵蓋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三大板塊,以及三大板塊下的10個主題群,范圍上涉及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在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當中,主題語境應貫穿其中,發揮其對于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 文化素質提升以及思維品質改善的積極作用。所有主題都應該包含中外文化的范疇。此外,主題語境的創設是一種認知、社會和跨文化的活動,不僅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科特征,而且要涉及寫作內容的知識;構建文本所需的英語知識;如何構建文本的過程的知識;目標文本所屬的類型的知識;以及有關讀者期望、文化偏好和相關文本的上下文的知識。
通過研讀《課程標準》,筆者對三大主題語境的創設進行了如下反思:
首先,三大主題語境之間的關系不是各自獨立,而是彼此之間相互依存。這是由于,解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這三大關系,是個體獲得發展的必要前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把這三大主題割裂開來,而是要在內容上相互滲透、在邏輯上相互依存的。
其次,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將育人理念融入其中,促使語境創設在內容廣度和邏輯深度這兩個層面呈現遞進狀態,幫助學生在獲得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拓寬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學會認識自我,與人溝通,保護自然,最終達到幸福生活的目標。
最后,語境設置要合理。許多教師在創設語境時,過多將焦點聚焦于語言的輸出結果,注重提高學生的寫作成績,在創設語境時忽略了語境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例如,在人與社會這一主題語境下,“針對這一現象,請給你們學校寫一封建議信,建議他們……”這樣的說法看似沒有問題,但是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我們的學生都是中國學生,學校也是本土學校,設置情境讓孩子用英語給自己的學校寫一封建議信,其實質上并沒有多少現實意義,學生也只會將這樣的作業作為應付老師交差的工具,并不會真的針對某一現象進行深入思考。因此,筆者就建議信這樣的主題來設置語境時,提出以下教學設計嘗試:“假如你是李華,與你們學校結成‘友好學校’的美國俄亥俄州某中學代表團即將來訪,你的結伴對象David來信咨詢你來到中國前應做哪些準備,請你給他一些合理建議。”筆者認為,類似這樣的語境,能夠增強學生寫作場景的真實性,也更讓學生感到他們所提的建議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因為結伴對象David日常就是使用英語的,學生用英語寫建議信是符合邏輯的。
二、讀后續寫
“讀后續寫”這一理論,緣起于王初明教授所提出的“學相伴,用相隨”的外語教學原則。他指出,檢驗外語學習者語言知識學習有兩個指標。一是學過的語言知識能否用出來;二是使用方式是否準確得當,這一點取決于學習者在何種語境下習得語言知識。若語境與語言知識搭配得當,則學習者輸出的語言知識使用方式正確率較高。反之,則不然。2010年,在《互動與協同與外語教學》這篇文章中,王初明教授首次提出了“讀后續寫”的概念,并認為“讀后續寫”為探討語言形式與語境知識如何黏合找到了切入點,成為探討語言發展機理并構建新理論的突破口。他強調,讀后續寫是最能體現學相伴、用相隨原則的學習任務,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學習者通過閱讀原文,在原文的語境中習得相關詞語和表達方式,達成“學相伴”;第二,是指學習者繼續在原文的語境下創造性地使用之前已經習得的語言,達成“用相隨”。“讀后續寫”強調語言要模仿,內容要創造。具體方式為,學習者首先閱讀一篇抹去后半部分的英語讀物,接著續寫,補全內容。而完成續寫的前提,首先是要理解原文,其次建構原文語境,最后創造性地完成續寫。基于此,王初明教授提出了兩種讀后續寫的模式,多輪續寫和對比續寫。其中多輪續寫是讀后續寫的變體之一,主要可采用兩種形式: 一是“兩輪續寫”,二是“小說續寫”。其優勢在于能夠促進強化互動,發揮文學作品促學語言的優勢,同時增強續寫動機。而對比續寫的優勢在于將前文篇章結構和語言表達方式用于續寫,能夠充分發揮我國外語教師擅長分析語言、教授語法知識的優勢。
三、建構基于主題語境的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模式
基于新課標對主題語境的新要求和王初明教授對讀后續寫教學模式的研究,筆者借助“兩輪續寫”的模式結合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一第三單元“人與自我”主題語境下的“做人與做事”主題群,化用Extended Reading 部分的“Of Friendship”的材料,開展為期3個課時的教學。原文共448詞,6小節。筆者將在課前準備好教學材料和學生的學習材料。筆者將原文劃分成三個部分,原文的第一到三節為第一部分,約219詞。第四節到第五節為第二部分,約179詞。第六節為第三部分,約90詞。其中,第一部分較長,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更多背景信息,熟悉作者的寫作風格,學習有用的語言表達方式,為續寫做好鋪墊。此外,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材料為,第一、二節完整部分和第三到六節首句。下面,筆者將對教學流程進行逐步的闡釋。
1.基于學生,激活主題語境。首先,教師布置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前查閱相關信息,可以通過網絡、報紙、廣播等對弗朗西斯·培根有初步的了解。其次,在正式教學開始前,教師利用KWL任務單,聯系學生的已知和未知,從而激活主題語境。具體要求為,學生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先談談對弗朗西斯·培根的了解,然后完成表格的第一欄。然后談談你想知道的關于他的事情,然后完成第二欄。
2.基于語境,開展閱讀。本部分為第一課時,學生閱讀第一、二節并做正誤判斷題。為確保學習者續寫之前充分理解故事,應鼓勵他們邊讀邊做筆記,劃出精彩的詞句,完成閱讀之后,做 5 道正誤判斷題,答對 4 道以上可開始續寫。學生在完成正誤判斷后,教師可適當講解閱讀材料難點,包括散文的寫作風格、作者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如,第二段中出現的暗喻和排比等,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為續寫部分做好鋪墊。
3.活用語境,一輪續寫。本部分為第二課時,學生基于一、二節的閱讀,根據第三節首句,開展一輪續寫。續寫詞數不設上限,鼓勵學生盡量寫長,以充分釋放他們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學生在完成寫作后,可以互相進行批改,教師也可以選取部分學生的文章進行講評。
4.深入語境,二輪續寫。本部分為第三課時,學生在完成第一部分的續寫后,閱讀原文,并將續作與原文進行比較,找出續作與原作在內容和語言上的差距,從中總結經驗,獲得反饋后,根據第四節首句和第五節首句,開展二輪續寫。所要注意的是,二輪續寫要盡量貼合原文的寫作風格,兩節續寫的總詞數控制在150詞以內。續寫完成后,要求學生以4人為一組,進行小組討論。每組推選出一篇最優續作,進行全班展示。
5.語境延伸,布置作業。學生基于兩輪續寫的成果和反思,完成KWL任務單的第三部分。根據第六節首句,在課后自行完成第三部分的續寫,其中續寫詞數應在100詞以內。續寫完成后,先由學生自行批改,再統一由教師批改,并給予相應的書面反饋。
結語
“讀后續寫”,這一題型的出現,是普通高中英語教學的風向標,它與主題語境相呼應,要求語言學習應該聚焦在特定的情境中。譯林版高中《英語》教科書中,有諸多與高中生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語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基于教材或語料,靈活運用相關材料激活主題語境,深入探究主題意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扣主題,從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這兩方面入手,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Hyland K. Genre-based pedagogies: A social response to process[M].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3.
[3]倪榮業.基于主題語境的高中英語教學策略探究——以譯林牛津版高一《英語》模塊一教學為例[J].英語教師,2018(18):111-113.
[4]王初明.學相伴用相隨[J].中國外語,2009(5):53-59.
[5]王初明.互動協同與外語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10(4):297-299.
[6]王初明.如何提高讀后續寫中的互動強度[J].外語界,2018(5):40-45.